第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在一副對聯前邊站住了。
他平日不僅喜歡這副對聯寫得墨飽筆圓,端莊渾厚,是館閣體中的上乘,也喜歡它的對仗工穩。
如今他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那副對聯寫道: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萬幾清暇,瑤編披覽惜三餘。
看過以後,他不禁感慨地說:“如今還有什麼‘四海升平’,還說什麼‘萬幾清暇’!”他搖搖頭,又背着手走往文華後殿。
正要踏上後殿的白玉台階,一擡頭看見了殿門上邊懸的橫匾,上寫着:“學二帝王王①治天下大經大法。
”這十二個字分作六行,每行二字,是萬曆皇帝的母親孝定太後的禦筆。
她就是武清侯李國瑞的姑祖母。
崇祯感到心中慚愧,低頭走進了後殿的東暖閣,默然坐了很久,取消了為向戚碗借助的事召見閣臣。
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堯、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武王。
這是儒家所理想的上古君主。
崇祯懷着十分矛盾和焦急的心情回到乾清宮,又向禦案前頹然坐下,無心省閱文書,也不說話,連聽見宮女和太監們在簾外的輕微腳步聲都感到心煩。
他用食指在禦案上連寫了兩個“饷”字,歎了口氣。
當他在焦灼無計的當兒,王承恩拿着一封文書來到面前,躬身小聲奏道: “啟奏皇爺,有人上了一本。
” “什麼人上的本?” “是一個太學生,名叫李琏。
” 崇祯厭煩地說:“我不看。
我沒有閑心思看一個太學生的奏本!” 王承恩又小聲細氣地說:“這奏本中寫的是一個籌措軍饷的建議。
” “什麼?籌措軍饷的建議?……快讀給我聽!” 李琏在疏中痛陳他對于江南目前局面的殷憂。
他首先說江南多年來沒有兵燹之禍,大戶兼并土地,經營商業,隻知錦衣玉食,競相奢侈,全不以國家的困難為念。
他指出秦、晉。
豫。
楚等省大亂的根源是大戶們隻知-削小民、兼并土地,緻使貧富過于懸殊。
即使在豐收年景,小民還不免啼饑号寒;一遇荒歉,軟弱的隻好輾轉餓死路旁,強壯的就起來造反。
他說,今日江南看起來好像很平穩,實際上到處都潛伏着危機;如不早日限制富豪大戶兼并土地,趕快解救小民的困苦,那麼秦、晉、豫、楚瓦解崩潰的大禍就會在江南同樣出現。
他在疏中要求皇上毅然下诏,責令江南大戶自動報出産業,認捐兵饷,倘有違抗的,就把他的家産充公,一點也不要姑息。
另外,他還建議嚴禁大戶兼并,認真清丈土地,以平均百姓負擔。
這一封奏疏很長,還提到曆史上不少朝代都因承平日久,豪強兼并,釀成天下大亂,以緻亡國的例子,字裡行間充滿着忠君憂國之情。
崇幀聽王承恩讀完這封奏疏,心中很受感動,又接過來親自細看一遍。
關于清丈土地的建議,他認為緩不濟急,而且困難較多,沒有多去考慮,獨對于叫江南大戶輸饷一事覺得可行,也是目前的救急良策。
當前年冬天滿洲兵威脅京師的時候,盧象升曾建議向京師和畿輔的官紳大戶勸輸軍饷,他也心動過,但不像現在更打動他的心。
江南各地确實太平了多年,異常富庶,不像京畿一帶疊遭清兵破壞,且連年天災不斷。
他想,目前國家是這般困難,這般危急,叫江南大戶們捐輸幾個錢,使國家不至于瓦解崩潰,理所應該。
但是,冷靜一想,他不能不躊躇了。
他預料到,這事一定會遭到江、浙籍的朝臣反對,而住在大江以南的缙紳大戶将必反對更烈。
如今國家歲人大半依靠江、浙,京城的祿米①和民食,以及近畿和薊、遼的軍糧,也幾乎全靠江、浙供應,除非已經到無路可走,萬不得已,最好不惹動江、浙兩省的官紳大戶嘩然反對,同朝廷離心離德。
但是他又舍不得放棄李琏的建議。
考慮再三,他提起朱筆批道: 這李建所奏向江、浙大戶勸輸軍饷一事,是否可行,着内閣與戶部臣詳議奏來。
欽此! ①祿米--發給文武百官的俸米。
倘若崇祯在禦批中用的是堅決贊同的口氣,南方籍的大臣們盡管還會用各種辦法進行抵抗,但也不能不有所顧忌。
而且,倘若他的态度堅定,那些出身寒素的南方臣僚和北方籍的臣僚絕大部分都會支持他。
但他用的是十分活動的口氣批交内閣和戶部大臣們“詳議”,原來可以支持他的人們便不敢出頭支持。
過了幾天,内閣和戶部的大臣們複奏說李琏的建議萬不可采納,如果采納了不但行不通,還要惹得江南各處城鄉騷然。
他們還威脅他說,如今财賦幾乎全靠江南,倘若江南一亂,大局更将不可收拾。
這些大臣們怕自己的複奏不夠有力,還怕另外有人出來支持李琏,就唆使幾個科、道官聯名上了一本,對李琏大肆抨擊。
這封奏疏的全文已經失傳了,如今隻能看見下面的兩段文字: 李漣肄業太學,未登仕籍,妄議朝廷大政,以圖邀恩沽名。
彼因見江南尚為皇上保有一片安靜土,心有未甘,即倡為豪右報名輸饷之說,欲行手實籍沒之法①。
此乃衰世亂政,而敢陳于聖人之前。
小人之無忌憚,一至于此! ①手實籍沒之法--令業主自報田産以憑征稅,叫做“手實”。
所報不實便将田産充公(籍沒)。
此法最早出現于唐朝,宋朝也實行過。
根據乾清宮的禦前近侍太監們傳說,崇祯看了這幾句以後,輕輕地搖搖頭,從鼻孔裡哼了一聲,不自覺地小聲罵道:“這般臭嘴烏鴉①!”顯然,他很瞧不起這班言官,不同意他們說李琏的建議一無可取。
停了一陣,他接着看下邊一段妙文: 夫李琏所惡于富人者,徒以其兼并小民耳。
不知郡邑之有富家,亦貧民衣食之源也。
若因兵荒之故,歸罪富家,勒其多輸,違抗則籍沒之,此秦始皇所不行于巴清②,漢武帝所不行于蔔式③者也。
此議一倡,亡命無賴之徒相率而與富家為難,大亂從此始矣。
乞陛下斬李琏之頭以為小人沽名禍國者戒! ①烏鴉--明末官場中罵言官為烏鴉。
②巴清--即巴寡婦清。
秦始皇時為大富孀,巴(今四川東部)人,名清。
③蔔式--西漢時人,以經營牧羊緻富。
看完了這一封措詞激烈的奏本,崇祯對他們堅決反對李琏的建議感到失望,但是很欣賞那一句“不知郡邑之有富家,亦貧民衣食之源也”。
他點點頭,在心裡說:“是呀,沒有富人,窮人怎麼活呢?誰給他們困地去種?”他從禦案前站起來,在暖閣裡走來走去,考慮着如何辦。
過了一陣,他決定把這個奏本留中,置之不理。
對李琏的建議,他陷于深深的苦悶之中:一方面他認為這個建議在目前的确是個救急之策,一方面他害怕會引起江南到處騷動,正像這班言官們所說的“亡命無賴之徒相率而與富家為難”。
富家大戶自來是國家的頂梁柱,怎麼能放縱無業小民群起與大戶為難?他決定不再考慮李琏的建議,而重新考慮向皇親們借助的事。
他認為别的辦法縱然可行,也是遠水不解近渴,惟有皇親們都住在“辇毂之下”,說聲出錢,馬上就可辦到。
但這是一件大事,他仍有躊躇,于是對簾外侍候的太監說: “叫薛國觀、程國祥來!” 當時有七位内閣輔臣,崇祯單召見薛國觀和程國祥是因為薛是首輔,程是次輔。
另外,他還有一個考慮。
薛國觀是陝西韓城人,與江南大戶沒有多的關系,程國祥雖是江南上元人,卻較清貧。
當朝廷上紛紛反對向江南大戶借助軍饷時,隻有他二人不肯說話,受到他的注意。
他希望在向皇親們借助的事情上他們會表示贊助,替他拿定主意。
他今天召見這兩位輔臣的地方是在宏德殿,是乾清宮的一座配殿,在乾清宮正殿西邊,坐北向南。
他之所以不在乾清宮正殿的暖閣裡召見他們,是因為他看見每日辦公的禦案上堆的許多文書就不勝心煩,沒有等到他們進宮就跑出乾清宮正殿,來到宏德殿,默默坐在中間設的盤龍禦座上,低頭納悶。
過了一陣,薛國觀和
他平日不僅喜歡這副對聯寫得墨飽筆圓,端莊渾厚,是館閣體中的上乘,也喜歡它的對仗工穩。
如今他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那副對聯寫道: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萬幾清暇,瑤編披覽惜三餘。
看過以後,他不禁感慨地說:“如今還有什麼‘四海升平’,還說什麼‘萬幾清暇’!”他搖搖頭,又背着手走往文華後殿。
正要踏上後殿的白玉台階,一擡頭看見了殿門上邊懸的橫匾,上寫着:“學二帝王王①治天下大經大法。
”這十二個字分作六行,每行二字,是萬曆皇帝的母親孝定太後的禦筆。
她就是武清侯李國瑞的姑祖母。
崇祯感到心中慚愧,低頭走進了後殿的東暖閣,默然坐了很久,取消了為向戚碗借助的事召見閣臣。
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堯、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武王。
這是儒家所理想的上古君主。
崇祯懷着十分矛盾和焦急的心情回到乾清宮,又向禦案前頹然坐下,無心省閱文書,也不說話,連聽見宮女和太監們在簾外的輕微腳步聲都感到心煩。
他用食指在禦案上連寫了兩個“饷”字,歎了口氣。
當他在焦灼無計的當兒,王承恩拿着一封文書來到面前,躬身小聲奏道: “啟奏皇爺,有人上了一本。
” “什麼人上的本?” “是一個太學生,名叫李琏。
” 崇祯厭煩地說:“我不看。
我沒有閑心思看一個太學生的奏本!” 王承恩又小聲細氣地說:“這奏本中寫的是一個籌措軍饷的建議。
” “什麼?籌措軍饷的建議?……快讀給我聽!” 李琏在疏中痛陳他對于江南目前局面的殷憂。
他首先說江南多年來沒有兵燹之禍,大戶兼并土地,經營商業,隻知錦衣玉食,競相奢侈,全不以國家的困難為念。
他指出秦、晉。
豫。
楚等省大亂的根源是大戶們隻知-削小民、兼并土地,緻使貧富過于懸殊。
即使在豐收年景,小民還不免啼饑号寒;一遇荒歉,軟弱的隻好輾轉餓死路旁,強壯的就起來造反。
他說,今日江南看起來好像很平穩,實際上到處都潛伏着危機;如不早日限制富豪大戶兼并土地,趕快解救小民的困苦,那麼秦、晉、豫、楚瓦解崩潰的大禍就會在江南同樣出現。
他在疏中要求皇上毅然下诏,責令江南大戶自動報出産業,認捐兵饷,倘有違抗的,就把他的家産充公,一點也不要姑息。
另外,他還建議嚴禁大戶兼并,認真清丈土地,以平均百姓負擔。
這一封奏疏很長,還提到曆史上不少朝代都因承平日久,豪強兼并,釀成天下大亂,以緻亡國的例子,字裡行間充滿着忠君憂國之情。
崇幀聽王承恩讀完這封奏疏,心中很受感動,又接過來親自細看一遍。
關于清丈土地的建議,他認為緩不濟急,而且困難較多,沒有多去考慮,獨對于叫江南大戶輸饷一事覺得可行,也是目前的救急良策。
當前年冬天滿洲兵威脅京師的時候,盧象升曾建議向京師和畿輔的官紳大戶勸輸軍饷,他也心動過,但不像現在更打動他的心。
江南各地确實太平了多年,異常富庶,不像京畿一帶疊遭清兵破壞,且連年天災不斷。
他想,目前國家是這般困難,這般危急,叫江南大戶們捐輸幾個錢,使國家不至于瓦解崩潰,理所應該。
但是,冷靜一想,他不能不躊躇了。
他預料到,這事一定會遭到江、浙籍的朝臣反對,而住在大江以南的缙紳大戶将必反對更烈。
如今國家歲人大半依靠江、浙,京城的祿米①和民食,以及近畿和薊、遼的軍糧,也幾乎全靠江、浙供應,除非已經到無路可走,萬不得已,最好不惹動江、浙兩省的官紳大戶嘩然反對,同朝廷離心離德。
但是他又舍不得放棄李琏的建議。
考慮再三,他提起朱筆批道: 這李建所奏向江、浙大戶勸輸軍饷一事,是否可行,着内閣與戶部臣詳議奏來。
欽此! ①祿米--發給文武百官的俸米。
倘若崇祯在禦批中用的是堅決贊同的口氣,南方籍的大臣們盡管還會用各種辦法進行抵抗,但也不能不有所顧忌。
而且,倘若他的态度堅定,那些出身寒素的南方臣僚和北方籍的臣僚絕大部分都會支持他。
但他用的是十分活動的口氣批交内閣和戶部大臣們“詳議”,原來可以支持他的人們便不敢出頭支持。
過了幾天,内閣和戶部的大臣們複奏說李琏的建議萬不可采納,如果采納了不但行不通,還要惹得江南各處城鄉騷然。
他們還威脅他說,如今财賦幾乎全靠江南,倘若江南一亂,大局更将不可收拾。
這些大臣們怕自己的複奏不夠有力,還怕另外有人出來支持李琏,就唆使幾個科、道官聯名上了一本,對李琏大肆抨擊。
這封奏疏的全文已經失傳了,如今隻能看見下面的兩段文字: 李漣肄業太學,未登仕籍,妄議朝廷大政,以圖邀恩沽名。
彼因見江南尚為皇上保有一片安靜土,心有未甘,即倡為豪右報名輸饷之說,欲行手實籍沒之法①。
此乃衰世亂政,而敢陳于聖人之前。
小人之無忌憚,一至于此! ①手實籍沒之法--令業主自報田産以憑征稅,叫做“手實”。
所報不實便将田産充公(籍沒)。
此法最早出現于唐朝,宋朝也實行過。
根據乾清宮的禦前近侍太監們傳說,崇祯看了這幾句以後,輕輕地搖搖頭,從鼻孔裡哼了一聲,不自覺地小聲罵道:“這般臭嘴烏鴉①!”顯然,他很瞧不起這班言官,不同意他們說李琏的建議一無可取。
停了一陣,他接着看下邊一段妙文: 夫李琏所惡于富人者,徒以其兼并小民耳。
不知郡邑之有富家,亦貧民衣食之源也。
若因兵荒之故,歸罪富家,勒其多輸,違抗則籍沒之,此秦始皇所不行于巴清②,漢武帝所不行于蔔式③者也。
此議一倡,亡命無賴之徒相率而與富家為難,大亂從此始矣。
乞陛下斬李琏之頭以為小人沽名禍國者戒! ①烏鴉--明末官場中罵言官為烏鴉。
②巴清--即巴寡婦清。
秦始皇時為大富孀,巴(今四川東部)人,名清。
③蔔式--西漢時人,以經營牧羊緻富。
看完了這一封措詞激烈的奏本,崇祯對他們堅決反對李琏的建議感到失望,但是很欣賞那一句“不知郡邑之有富家,亦貧民衣食之源也”。
他點點頭,在心裡說:“是呀,沒有富人,窮人怎麼活呢?誰給他們困地去種?”他從禦案前站起來,在暖閣裡走來走去,考慮着如何辦。
過了一陣,他決定把這個奏本留中,置之不理。
對李琏的建議,他陷于深深的苦悶之中:一方面他認為這個建議在目前的确是個救急之策,一方面他害怕會引起江南到處騷動,正像這班言官們所說的“亡命無賴之徒相率而與富家為難”。
富家大戶自來是國家的頂梁柱,怎麼能放縱無業小民群起與大戶為難?他決定不再考慮李琏的建議,而重新考慮向皇親們借助的事。
他認為别的辦法縱然可行,也是遠水不解近渴,惟有皇親們都住在“辇毂之下”,說聲出錢,馬上就可辦到。
但這是一件大事,他仍有躊躇,于是對簾外侍候的太監說: “叫薛國觀、程國祥來!” 當時有七位内閣輔臣,崇祯單召見薛國觀和程國祥是因為薛是首輔,程是次輔。
另外,他還有一個考慮。
薛國觀是陝西韓城人,與江南大戶沒有多的關系,程國祥雖是江南上元人,卻較清貧。
當朝廷上紛紛反對向江南大戶借助軍饷時,隻有他二人不肯說話,受到他的注意。
他希望在向皇親們借助的事情上他們會表示贊助,替他拿定主意。
他今天召見這兩位輔臣的地方是在宏德殿,是乾清宮的一座配殿,在乾清宮正殿西邊,坐北向南。
他之所以不在乾清宮正殿的暖閣裡召見他們,是因為他看見每日辦公的禦案上堆的許多文書就不勝心煩,沒有等到他們進宮就跑出乾清宮正殿,來到宏德殿,默默坐在中間設的盤龍禦座上,低頭納悶。
過了一陣,薛國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