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區區苦衷,實望大人諒鑒。
’” 元利心中罵道:“不是東西!”随即又問:“楊閣部如何說?” “閣部大人說:‘爾之才學已為張獻忠用盡,尚有剩下的供朝廷用麼?況且張獻忠識字不多,你替他草飛檄辱罵朝廷,直斥皇上,實系死有餘罪!’閣部左右都勸早日殺他。
閣部不肯,将他暫且押在獄中。
” “為什麼不肯殺他?” “聽說閣部大人想等到捉獲你們西營主帥,連同高氏、敖氏、潘獨鳌與其他人等,送往京城獻俘。
這姓潘的,近一年來也算是你們那裡的紅人兒,如何會輕易就殺?” 馬元利用鼻冷笑一聲說:“他算個屁!” 辭别了承啟官,馬元利次日五更就率領從人離開平利城,向興山的方向奔去。
張獻忠把老營駐紮在興山縣城西六十裡遠的白羊山,大半精兵都駐紮在白羊山下,拱衛老營,其餘人馬分駐在興山和秭歸兩州、縣的重要市鎮。
明朝在巴東、夷陵(今宜昌)、當陽、安遠、南漳、房縣等地都駐有人馬,歸州和興山兩城池也在官軍手中,對張獻忠形成包圍形勢。
但因為左良玉在陝西境的興安和平利一帶按兵不動,别處官軍也就不敢貿然進攻。
在瑪瑙山被打散的西營将士又陸續回來一些。
有一兩個同羅汝才聯合的義軍首領投降朝廷,他們的部下不肯投降,也跑來獻忠麾下。
獻忠嚴禁部下擾害百姓,向山中百姓購買糧食、草料、油、鹽等一應必需物資,平買平賣,這就和官軍的擾民害民恰好相反。
興歸山中的老百姓同西營義軍安然相處,遠近官軍隻要有一點動靜,他們就立刻自動地報給義軍。
有些山寨财主,一則恨官軍素無紀律,二則受了張獻忠的收買,身披兩張皮,時常斬一些零星土匪的首級向官府報功,卻把官軍的動靜密告義軍。
到了四月中旬以後,獻忠的兵力又振作起來了。
有一天,獻忠想着應該趁現在不打仗,将谷城起義以來的陣亡将士祭一祭,怕一旦有了戰事,就沒有工夫做這件事了。
祭奠陣亡将士,獻忠起義以來搞過多次,供物都用整豬整羊,有時還用幾顆官軍人頭。
他在祭奠的時候常常嚎陶痛哭,感動全軍。
因為死的将士多不識字,從來不用祭文,他說那種文謅謅的東西死的弟兄們沒法聽懂。
但是今年的祭奠略有不同。
今年陣亡的有張大經,原是明朝的文官,應該單另給他寫個祭文才是,要不,那些跟着張大經起義的人們會心中不舒服。
如今雖然潘獨鳌沒有了,可是獻忠的身邊并不缺少能夠動筆的讀書人。
張大經帶來的就有幾個。
他叫兩個人共同斟酌寫了一篇祭文,聽了聽很不滿意:第一把張大經的被迫起義捧得過火;第二廢話太多;第三太文,好像故意要寫得叫人聽起來半懂不懂才算文章好。
他對軍師徐以顯說: “老徐,你勞神動動筆,寫短一點,對死人也說老實話,别奉承得叫人聽了肉麻。
你寫,我等着。
唉,可惜王秉真這個不識擡舉的王八蛋半路逃走了!” 徐以顯是比較懂得獻忠的心思和喜愛的,提筆寫了篇措詞簡單而通俗的祭文,讀給獻忠聽聽。
獻忠的臉上露出喜色,頻頻點頭。
他接過去看了一遍,推敲推敲,仍然覺得不很滿意。
這篇祭文雖不似别人寫的長,但約略估計也有七八十句,替死人戴高帽子的話仍有一些。
他口中不說,心中卻想:“給張大經寫祭文用這麼長,那麼給我的有汗馬功勞的将士寫祭文豈不得用幾千句,幾萬句?”徐以顯看見他仍不滿意,問道: “大帥,你說應該怎麼寫?” 獻忠笑着說:“你們搖慣了筆杆子,咱老張耍慣了刀把子,各人的路數不同。
打仗不是繡花,同敵相遇,二馬相交,三兩下子就要結果敵人,沒有讓你搖頭晃腦細細端詳的工夫。
老徐,莫見怪,咱老張是在戰場上滾出來的,看不慣你們這樣像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的文章。
打仗,一刀子砍出去就得見紅,可不能拖泥帶水,耽誤時間。
拿筆來,讓咱親自動手改改。
改不好,你們這班喝慣墨汁兒的朋友們不要見笑。
” 一聽說獻忠要親自動筆改祭文,徐以顯和帳下文武都感到十分新鮮,都圍在附近看他怎麼改。
盡管他們熟知獻忠粗通文墨又極其聰明,但是不相信他能把祭文改好。
有些從谷城參加起義的讀書人,盡管在旁邊垂手恭立,實際上暗中抱着幾分看笑話的心理。
獻忠把徐以顯的稿子大筆塗抹,越改越所剩無幾,後來連他自己也覺得看不清楚,幹脆不改了,要了一張白紙,用核桃大的字體寫出來自己編的祭文。
這祭文的開頭仍用衆人用的老套子,但不用“大明崇祯”紀年,而是這樣寫的:“維庚辰四月某日,西營義軍主帥張獻忠謹具豬羊醴酒,緻祭于張先生之靈前而告以文日。
”照抄了這個套子,他擡起頭來向頭一次起稿的兩個人問道: “醴酒是什麼酒?” 這兩位随着張大經起義的師爺平日讀書不求甚解,隻見别人寫祭文用“醴酒”二字,實際不明白醴酒是什麼東西,人雲亦雲地胡亂搬用。
經獻忠這一問,二人瞠目相望,臉色發紅,呐呐回答不出。
到底還是徐以顯根底較深,見二人發窘,從旁答道: “醴酒是一種甜酒,也就是如今人們常喝的糯米酒,老糟酒。
” 獻忠笑了,說:“幸而我問了一句!咱們張先生原是海量,好汾酒兩斤不醉。
像這樣給婆婆媽媽和小孩子們喝的糯米甜酒,怎麼好用來祭奠張先生?”他向一旁問:“總管,明天用什麼好酒祭奠?” “禀大帥,前天買到幾壇子滬州大曲,明天可以拿大曲祭奠。
” “好!滬州大曲也算得是美酒,陣亡将士們和張先生一定高興。
” 他随即将“醴酒”改為“美酒”,接着寫道: 我困谷城,得識先生。
義旗西征,先生相從。
風塵崎岖,先生與同。
大功未就,竟失先生。
嗚呼哀哉! 獻忠寫畢,重看一遍,想起來許多陣亡将士,覺得心中凄楚。
他放下筆,向左右問道: “咱老張的祭文就寫得這麼長,像兔子尾巴一樣短。
你們說行麼?” 那幾個讀書人和那些認識字的親将們紛紛贊不絕口。
将領們都是真心稱贊,徐以顯也是真心佩服獻忠聰明過人,這祭文簡而有味,措詞得體,但也有個别讀書人覺得這不像祭文,心中暗笑。
獻忠見左右一味稱贊,罵道: “老子同張先生肝膽相照,所以祭文上有啥說啥,不說一句假話,哪像你們讀書人一動筆就說假話。
管它行不行,就用這個老實祭文吧。
你們休再說好,老子可不高興戴高帽子!難道白土關酬神唱戲那件事你們忘了?” 那個暗笑的人趕快賠笑說:“大帥放心。
我們的稱贊都是出自肺腑,實無一字面谀。
大帥天縱英明,洞照一切。
自白土關被大帥責罵之後,誰也不敢再給大帥戴高帽子了。
” 獻忠一時沒解開這也是一頂高帽子,聽了後心中舒服,笑了一笑,說: “老子就知道你們不敢再給老子戴高帽子!”一語方了,忽見白文選匆匆走來,獻忠忙問:“文選,打探清楚了麼?” “回大帥,已經派人打探清楚,确實是李闖王的人馬向咱們這邊來了。
” “好家夥,果然是來投奔咱的!離這兒還有多遠?” “還有七八十裡。
” “他帶了多少人馬?” “連眷屬不過一千多人。
” “趕快派人再探!” “是!” 獻忠把李自成的前來看做是一件大事,他把徐以顯的肩膀一拍,說:“老徐,同我出去騎馬走走!”便同以顯走出老營了。
’” 元利心中罵道:“不是東西!”随即又問:“楊閣部如何說?” “閣部大人說:‘爾之才學已為張獻忠用盡,尚有剩下的供朝廷用麼?況且張獻忠識字不多,你替他草飛檄辱罵朝廷,直斥皇上,實系死有餘罪!’閣部左右都勸早日殺他。
閣部不肯,将他暫且押在獄中。
” “為什麼不肯殺他?” “聽說閣部大人想等到捉獲你們西營主帥,連同高氏、敖氏、潘獨鳌與其他人等,送往京城獻俘。
這姓潘的,近一年來也算是你們那裡的紅人兒,如何會輕易就殺?” 馬元利用鼻冷笑一聲說:“他算個屁!” 辭别了承啟官,馬元利次日五更就率領從人離開平利城,向興山的方向奔去。
張獻忠把老營駐紮在興山縣城西六十裡遠的白羊山,大半精兵都駐紮在白羊山下,拱衛老營,其餘人馬分駐在興山和秭歸兩州、縣的重要市鎮。
明朝在巴東、夷陵(今宜昌)、當陽、安遠、南漳、房縣等地都駐有人馬,歸州和興山兩城池也在官軍手中,對張獻忠形成包圍形勢。
但因為左良玉在陝西境的興安和平利一帶按兵不動,别處官軍也就不敢貿然進攻。
在瑪瑙山被打散的西營将士又陸續回來一些。
有一兩個同羅汝才聯合的義軍首領投降朝廷,他們的部下不肯投降,也跑來獻忠麾下。
獻忠嚴禁部下擾害百姓,向山中百姓購買糧食、草料、油、鹽等一應必需物資,平買平賣,這就和官軍的擾民害民恰好相反。
興歸山中的老百姓同西營義軍安然相處,遠近官軍隻要有一點動靜,他們就立刻自動地報給義軍。
有些山寨财主,一則恨官軍素無紀律,二則受了張獻忠的收買,身披兩張皮,時常斬一些零星土匪的首級向官府報功,卻把官軍的動靜密告義軍。
到了四月中旬以後,獻忠的兵力又振作起來了。
有一天,獻忠想着應該趁現在不打仗,将谷城起義以來的陣亡将士祭一祭,怕一旦有了戰事,就沒有工夫做這件事了。
祭奠陣亡将士,獻忠起義以來搞過多次,供物都用整豬整羊,有時還用幾顆官軍人頭。
他在祭奠的時候常常嚎陶痛哭,感動全軍。
因為死的将士多不識字,從來不用祭文,他說那種文謅謅的東西死的弟兄們沒法聽懂。
但是今年的祭奠略有不同。
今年陣亡的有張大經,原是明朝的文官,應該單另給他寫個祭文才是,要不,那些跟着張大經起義的人們會心中不舒服。
如今雖然潘獨鳌沒有了,可是獻忠的身邊并不缺少能夠動筆的讀書人。
張大經帶來的就有幾個。
他叫兩個人共同斟酌寫了一篇祭文,聽了聽很不滿意:第一把張大經的被迫起義捧得過火;第二廢話太多;第三太文,好像故意要寫得叫人聽起來半懂不懂才算文章好。
他對軍師徐以顯說: “老徐,你勞神動動筆,寫短一點,對死人也說老實話,别奉承得叫人聽了肉麻。
你寫,我等着。
唉,可惜王秉真這個不識擡舉的王八蛋半路逃走了!” 徐以顯是比較懂得獻忠的心思和喜愛的,提筆寫了篇措詞簡單而通俗的祭文,讀給獻忠聽聽。
獻忠的臉上露出喜色,頻頻點頭。
他接過去看了一遍,推敲推敲,仍然覺得不很滿意。
這篇祭文雖不似别人寫的長,但約略估計也有七八十句,替死人戴高帽子的話仍有一些。
他口中不說,心中卻想:“給張大經寫祭文用這麼長,那麼給我的有汗馬功勞的将士寫祭文豈不得用幾千句,幾萬句?”徐以顯看見他仍不滿意,問道: “大帥,你說應該怎麼寫?” 獻忠笑着說:“你們搖慣了筆杆子,咱老張耍慣了刀把子,各人的路數不同。
打仗不是繡花,同敵相遇,二馬相交,三兩下子就要結果敵人,沒有讓你搖頭晃腦細細端詳的工夫。
老徐,莫見怪,咱老張是在戰場上滾出來的,看不慣你們這樣像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的文章。
打仗,一刀子砍出去就得見紅,可不能拖泥帶水,耽誤時間。
拿筆來,讓咱親自動手改改。
改不好,你們這班喝慣墨汁兒的朋友們不要見笑。
” 一聽說獻忠要親自動筆改祭文,徐以顯和帳下文武都感到十分新鮮,都圍在附近看他怎麼改。
盡管他們熟知獻忠粗通文墨又極其聰明,但是不相信他能把祭文改好。
有些從谷城參加起義的讀書人,盡管在旁邊垂手恭立,實際上暗中抱着幾分看笑話的心理。
獻忠把徐以顯的稿子大筆塗抹,越改越所剩無幾,後來連他自己也覺得看不清楚,幹脆不改了,要了一張白紙,用核桃大的字體寫出來自己編的祭文。
這祭文的開頭仍用衆人用的老套子,但不用“大明崇祯”紀年,而是這樣寫的:“維庚辰四月某日,西營義軍主帥張獻忠謹具豬羊醴酒,緻祭于張先生之靈前而告以文日。
”照抄了這個套子,他擡起頭來向頭一次起稿的兩個人問道: “醴酒是什麼酒?” 這兩位随着張大經起義的師爺平日讀書不求甚解,隻見别人寫祭文用“醴酒”二字,實際不明白醴酒是什麼東西,人雲亦雲地胡亂搬用。
經獻忠這一問,二人瞠目相望,臉色發紅,呐呐回答不出。
到底還是徐以顯根底較深,見二人發窘,從旁答道: “醴酒是一種甜酒,也就是如今人們常喝的糯米酒,老糟酒。
” 獻忠笑了,說:“幸而我問了一句!咱們張先生原是海量,好汾酒兩斤不醉。
像這樣給婆婆媽媽和小孩子們喝的糯米甜酒,怎麼好用來祭奠張先生?”他向一旁問:“總管,明天用什麼好酒祭奠?” “禀大帥,前天買到幾壇子滬州大曲,明天可以拿大曲祭奠。
” “好!滬州大曲也算得是美酒,陣亡将士們和張先生一定高興。
” 他随即将“醴酒”改為“美酒”,接着寫道: 我困谷城,得識先生。
義旗西征,先生相從。
風塵崎岖,先生與同。
大功未就,竟失先生。
嗚呼哀哉! 獻忠寫畢,重看一遍,想起來許多陣亡将士,覺得心中凄楚。
他放下筆,向左右問道: “咱老張的祭文就寫得這麼長,像兔子尾巴一樣短。
你們說行麼?” 那幾個讀書人和那些認識字的親将們紛紛贊不絕口。
将領們都是真心稱贊,徐以顯也是真心佩服獻忠聰明過人,這祭文簡而有味,措詞得體,但也有個别讀書人覺得這不像祭文,心中暗笑。
獻忠見左右一味稱贊,罵道: “老子同張先生肝膽相照,所以祭文上有啥說啥,不說一句假話,哪像你們讀書人一動筆就說假話。
管它行不行,就用這個老實祭文吧。
你們休再說好,老子可不高興戴高帽子!難道白土關酬神唱戲那件事你們忘了?” 那個暗笑的人趕快賠笑說:“大帥放心。
我們的稱贊都是出自肺腑,實無一字面谀。
大帥天縱英明,洞照一切。
自白土關被大帥責罵之後,誰也不敢再給大帥戴高帽子了。
” 獻忠一時沒解開這也是一頂高帽子,聽了後心中舒服,笑了一笑,說: “老子就知道你們不敢再給老子戴高帽子!”一語方了,忽見白文選匆匆走來,獻忠忙問:“文選,打探清楚了麼?” “回大帥,已經派人打探清楚,确實是李闖王的人馬向咱們這邊來了。
” “好家夥,果然是來投奔咱的!離這兒還有多遠?” “還有七八十裡。
” “他帶了多少人馬?” “連眷屬不過一千多人。
” “趕快派人再探!” “是!” 獻忠把李自成的前來看做是一件大事,他把徐以顯的肩膀一拍,說:“老徐,同我出去騎馬走走!”便同以顯走出老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