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意,剿賊安能成事! 黃昏時候,楊嗣昌來到了襄陽府衙門前邊,看見飯鋪。

    茶館和酒肆很多,十分熱鬧,各色人等越發混雜,還有不少散兵遊勇和賭痞在這一帶鬼混,而衙門的大門口沒有守衛,二門口隻有兩個無精打采的士兵守衛,另外有兩個吊兒郎當的衙役拿着水火棍。

    他的心中非常生氣,歎息說:“熊文燦安得不敗!”他決定趕快将老朽無能的現任知府參革①,在奉旨以前就便宜處置②,舉薦一位年輕有為的人接任知府,協助他把襄陽布置得鐵桶相似。

    他一邊這麼想着,就跟在楊忠的背後進人一家叫做杏花村的酒館。

    當他們走到一張桌子邊時,楊忠略微現出窘态,不知如何是好。

    楊嗣昌含着微笑使個眼色叫他大膽地坐在上首,自己卻在下首坐定,向堂棺要了酒菜和米飯。

    随即,作商人打扮的中軍副将和校尉們都進來了。

    中軍副将單獨在一個角落坐下,四個校尉分開兩處坐下。

    楊嗣昌是一個十分機警的人,一坐下就偷偷地用眼睛在各個桌上瞟着,同時留心衆人談話,飲酒吃飯的客人幾乎坐滿一屋子,有的談官司,有的談生意,有的談災荒,而更多的人是談閣部大人的來到襄陽督師和今天張貼出來的皇皇告示。

    大家都說,皇上要不是下了狠心也不會欽命楊閣部大人出京督師,又說閣部大人來襄陽後的一切作為果不尋常,看來剿賊軍事從此會有轉機。

    楊嗣昌聽到人們對他的評論,暗暗感到高興。

    他偶一轉眼,看見左邊山牆上也粘貼着他的告示,同時也看見不少人在注意那上邊寫的賞格,并且聽見有人說: ①參革--上本參奏(彈劾),給以革職處分,叫做參革。

     ②便宜處置--按正常程序,知府任免須要通過吏部衙門,并在形式上要經皇帝批準。

    此處寫楊嗣昌決定一面彈劾舊官一面舉薦新宮接事,這叫做便宜處置,是皇帝給的特權。

    給尚方劍也象征這種特權。

     “好,就得懸出重賞!你看這賞格:活捉張獻忠賞銀萬兩,活捉李自成賞銀也是萬兩……” 這杏花村酒館是天啟年間山西人開的。

    自從熊文燦做了“剿賊總理”,駐節襄陽,杏花村生意興隆,财源茂盛,前後整修一新,成為襄陽城内最大的一個館子。

    這館子裡的大小夥計多是秦、晉兩省的人。

    它的管賬先生名叫秦榮,字華卿,是延安府安塞縣人,年紀在四十五歲上下,來到此地已經十幾年了。

    自從張獻忠駐紮谷城以後,他同獻忠就暗中拉上了鄉親瓜葛,這店中的堂館中也有暗中替獻忠辦事的。

    東家一則因秦、晉二省人在外省都算同鄉,二則處此亂世,不得不留着一手,所以他對秦華卿等人與獻忠部下暗中來往的事隻好佯裝不知。

    當晚生意一完,關上鋪闆門,秦華卿就将一個年輕跑堂的叫到後院他住的屋子裡,含着世故的微笑,小聲問: “今晚大客堂中間靠左邊的一張桌子上曾來了兩位客人,上首坐的人二十多歲,下首坐的不到五十,你可記得?” 跑堂的感到莫名其妙,帶着濃重的陝北口音說:“記得,記得。

    你老問這兩位客人是什麼意思?” 秦華卿隻是微笑,笑得詭秘,卻不回答。

    跑堂的越發莫名其妙,又問: “秦先兒,你到底為啥直笑?” “我笑你有眼不識泰山,怠慢了要緊客官。

    ” “我的爺,我怎麼怠慢了要緊客官?” “你确是怠慢了要緊客官。

    我問你,你為什麼對下邊坐的那位四十多歲的老爺随便侍候,卻對上首坐的年輕人畢恭畢敬?” 跑堂的笑了,說:“啊,秦先兒,你老是跟我開玩笑的!” “我怎麼是跟你開玩笑的?” “你看,那坐在上首的分明是前日随同督師大人來的一位官員,下邊坐的是他的家人。

    咱們從來沒有看見過他們來過,所以決不是總理衙門的人。

    據我看,這年輕官員的來頭不小,說不定就是督師大人手下的一位重要官員或親信幕僚,奉命出來私訪。

    要是平時出來,一定要帶着成群的兵丁奴仆,豈肯隻帶着一個心腹老仆?就這一個老仆人,他為着遮人眼目也沒作仆人看待,還讓他坐在同一個桌子上吃酒哩!” 秦華卿微微一笑,連連搖頭,小聲說:“錯了,錯了!完全錯了!” 跑堂的感到奇怪:“啊?難道我眼力不準?” “你的眼力還差得遠哩!”秦華卿聽一聽窗外無人,接着說:“今晚這兩個客官,坐在上首的是個仆人,坐在下邊的是他的主人,是個大官兒,很大的官兒。

    如果我秦某看錯,算我在江湖上白混了二十年,你将我的雙眼挖去。

    ” 跑堂的搖搖頭,不相信地笑着問:“真的麼?不會吧。

    何以見得?” “你問何以見得?好,我告訴你吧。

    ”秦華卿走到門口,開門向左右望望,退回來坐在原處,态度神秘地說:“他們一進來,我就注意了,覺得這二位客人有點奇怪。

    我随即看他們選定桌子後,那年輕人遲疑一下。

    那四十多歲的老爺趕快使個眼色,他才拘拘束束地在上首坐下。

    這就叫我看出來定有蹊跷。

    你跑去問他們要什麼菜肴,吃什麼酒。

    那年輕人望望坐在下邊的中年人,才說出來一樣菜,倒是那中年人連着點了三樣菜,還說出要吃的酒來。

    這一下子露出了馬腳,我的心中有八成清楚了。

    等到菜肴擺上以後,我一看他們怎樣拿筷子,心中就十成清楚了。

    我是久在酒樓,閱人萬千,什麼人不管如何喬裝打扮,别想瞞過我的眼睛!” 跑堂的問:“秦先兒,我不懂。

    你老怎麼一看他們拿筷子就十分清楚了?” 秦華卿又笑一笑,說:“那後生拿起筷子,将一雙筷子頭在桌上礅一下,然後才去夾菜,可是那中年人拿起筷子就夾菜,并不礅一下,這就不同!” “我不明白。

    ” “還不明白?這道理很好懂。

    那後生雖然衣冠楚楚,儀表堂堂,卻常常侍候主人老爺吃飯,侍候筵席,為着将筷子擺得整齊,自然要将筷子頭在桌上輕輕礅一下,日久成了習慣。

    那中年人平日養尊處優,給奴仆們侍候慣了,便沒有這個習慣。

    再看,那後生吃菜時隻是小口小口地吃,分明在主人面前生怕過于放肆,可是那中年人就不是這樣,随随便便。

    還有,這兩位客人進來時,緊跟着進來了五個人,都是商人打扮,卻分作三處坐下,不斷擡頭四顧,眼不離那位老爺周圍。

    等那位老爺和年輕仆人走時,這五個人也緊跟着走了。

    夥計,我敢打賭,這五個人分明是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