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實整頓,務要成諸軍表率,不負本督師殷切厚望。

    倘能一掃将驕兵惰積習,使将士不敢以國法為兒戲,上下一心,戮力王事,縱然有一百個張獻忠,一千個李自成,何患不能撲滅!” 當楊嗣昌說到“望将軍回到防地之後”這句話時,左良玉趕快垂手起立,心中七上八下。

    等楊嗣昌的話一完,他趕快恭敬地回答說: “末将一定遵照大人鈞谕,切實整頓。

    ” “将軍年富力強,應該趁此時努力功業,博取名垂青史。

    一旦剿賊成功,朝廷将不吝封侯之賞。

    ” 左良玉聽了這幾句話大為動容,諾諾連聲,并說出“誓死報國”的話。

    他正等待揚嗣昌詳細指示作戰方略,卻見楊嗣昌将茶杯端了一下,說聲:“請喝茶!”他知道召見已畢,趕快躬身告辭。

    楊嗣昌隻送到簾子外邊,略一拱手,轉身退回節堂。

     回到公館以後,左良玉的心中又欣喜又忐忑不安。

    他知道朝廷和楊嗣昌在剿賊一事上都得借重他,已經封他為“平賊将軍”,并且楊閣部特别提到與商丘侯家是通家世誼,顯然是表示對他特别關心和親近的意思,這一切都使他感到高興。

    但是他同時想道,楊嗣昌與熊文燦确實大不相同,不可輕視,而自己的軍隊紀律不好,平日擾害百姓,殺良冒功,朝廷全都曉得,倘再有什麼把柄落在閣部手裡,豈不麻煩?他吩咐家人安排家宴慶賀受封平賊将軍,卻沒有把自己的擔心流露出來。

     左良玉離開節堂以後,楊嗣昌匆匆地分批召見了巡撫方孔昭、幾位總兵、監軍、副将和十幾位平日積有戰功的參将,其餘的大批參将全未召見。

    午飯後,他稍作休息,便坐在公案邊批閱文書。

    傳事官在節堂門外躊躇一下,然後掀簾進來,到他的面前躬身禀道: “方撫台同各位大人、各位将軍前來轅門辭行,大人什麼時候接見?” 楊嗣昌嗯了一聲,從文書上擡起頭來,說:“現在就接見,請他們在白虎堂中稍候。

    ” 這班來襄陽聽訓的文武大員,從前在熊文燦任總理時候也常來襄陽開會和聽訓,除非軍情十分緊急,會後總要逗留一些日子,有家在此分也的就留在家中快活,無家的也留在客館中每日與同僚們招妓飲酒,看戲聽曲,流連忘返。

    有些副将以下的官在襄陽玩夠了,遞手本向總理辭行,熊文燦或者不接見,或者在兩三日以後傳見。

    由于上下都不把軍務放在心上,那些已經辭行過的,還會在襄陽繼續住幾天才動身返回防地。

    楊嗣昌一到襄陽就知道這種情形,所以他在上午分批接見文武大員時就要大家星夜返防,不得任意在襄陽逗留。

     全體文武大員由巡撫方孔昭率領,肅靜地走進白虎堂,分兩行坐下等候。

    他們根據官場習氣,以為大概至少要等候半個時辰以上才能夠看見楊嗣昌出來,沒想到他們剛剛坐定,忽然聽見一聲傳呼:“使相①大人駕到!”大家一驚,趕快起立,屏息無聲。

    楊嗣昌身穿宮便服,帶着幾個幕僚,儀态潇灑地從屏風後走了出來。

    就坐以後,他囑咐大家固守防地,加緊整頓軍律,操練人馬,以待後命。

    話說得很簡單,但清楚、扼要、有力。

    随即他叫左右把連夜刻版印刷成的幾百張告示拿出,分發衆文官武将帶回,各處張貼。

    這份告示的每個字幾乎有拳頭那麼大,内容不外乎懸重賞擒斬張獻忠和李自成,而對于羅汝才則招其投降。

    衆将官接到告示,個個心中驚奇和佩服。

    一退出白虎堂,大家就忍不往竊竊私語,說閣部大人做事真是雷厲風行,迅速萬分。

    等他們從行轅出來,看見各衙門的照壁上、十字街口、茶館門外。

    城門上,已經到處粘貼着這張告示,老百姓正在圍觀。

     ①使相--唐、宋兩朝,皇帝常派宰相職位的文臣出京作統帥或出鎮一方,稱為使相。

    “使”是節度使的簡稱。

    明朝官場中也沿用使相這個詞稱呼那些以輔臣身份督師的人。

     楊嗣昌回到節堂裡同幾個親信幕僚研究了襄陽的城防問題,日頭已經平西了。

    他決定趁着天還不晚,也趁着襄陽百姓還不認識他的面孔,親自去看一看襄陽城内的市容,看一看是否有許多散兵遊勇騷擾百姓,同時也聽一聽百姓輿論。

    幕僚們一聽說他要微服出巡,紛紛勸阻。

    有的說恐怕街巷中的秩序不很好,出去多帶人暗中護衛則不機密,少帶人則不安全。

    有人說他出京來一路上異常勞累,到襄陽後又不曾好生休息,勸他在行轅中休息數日,以後微服出巡不遲。

    但是楊嗣昌對大家搖頭笑笑,回答說: “嗣昌受恩深重,奉命督師剿賊,原應鞠躬盡瘁,豈可害怕勞累。

    《詩》不雲乎?‘王事靡-,不遑啟處。

    ’①今日一定要親自看看襄陽城内情形,使自己心中有數。

    ” ①王事靡-,不遑啟處--語出《詩經》,意譯就是:“君王的差事沒辦完,忙得我起坐不暇。

    ”-,音gǔ 他在家人服侍下脫去官便服,換上一件臨時找來的藍色半舊圓領湖等綠綿袍,腰系紫色絲線,戴一頂七成新元青貢緞折角巾,前邊綴着一塊長方形輕碧漢玉。

    這是當時一般讀書人和在野缙紳的普通打扮,在襄陽城中像這樣打扮的人物很多。

    隻是楊嗣昌原是大家公子出身,少年得志,加上近幾年又做了禮、兵二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位居輔臣,這種打扮也掩蓋不住長期養成的雍容、尊貴與威重氣派。

    他自己對着一面大銅鏡看一看,覺得不容易遮掩百姓眼睛,而親信幕僚們更說不妥。

    他們在北京時就風聞熊文燦任總理時候,襄陽城内大小官員和地方巨紳都受了張獻忠的賄賂,到處是獻忠的細作和坐探,無從查拿,所以他們很擔心楊嗣昌這樣出去會露出馬腳,萬一遇刺。

    楊嗣昌随即換上了仆人楊忠的舊衣帽,把這一套衣帽叫楊忠穿戴。

    他們悄悄地出了後角門,楊忠在前他在後,好像老仆人跟随着年輕的主人。

    楊忠清秀白皙,儀表堂堂,顧盼有神,倒也像是個有身份的人。

    中軍副将和四名校尉都作商人打扮,暗藏利刃,遠遠地在前後保護。

    楊忠也暗藏武器。

    楊嗣昌走過幾條街道,還走近西門看了一陣。

    他看見街道上人來人往,相當熱鬧。

    雖然自從他來到後已經在重要街口加派守衛,并有馬步兵了巡邏,但街上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仍很混雜;有一條巷子裡住的幾乎全是妓女,倚門賣俏,同過往的行人擠眉弄眼;城門盤查不嚴,幾乎是随便任人出進。

    這一切情形都使楊嗣昌很不滿意。

    他想,襄陽是剿賊根本重地,竟然如此疏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