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日非,他也不能辭其咎。
如今國家大勢就像一盤殘棋,近處有卧槽馬,遠處有肋車和當頭炮,處處受制,走一着錯一着。
今上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心中無主,步法已亂。
所以敗局已定,不過拖延時日耳。
” 李信畢竟是世家公子,盡管他不滿現實,同地方當權派有深刻矛盾,但是他和他的家族以及親戚、朋友,同朱明皇朝的關系錯綜複雜,血肉相連。
因此,他每次同朋友談到國事,談到一些亡國現象,心中有憤慨,有失望,有痛苦,又抱着一線希望,十分矛盾。
現在聽了宋獻策說出明朝亡國已成定局的話,他的情緒很受震動,默然無言。
過了一陣,他才深深地歎口氣,說: “天文,星變①,五行之理,弟不很懂,也不十分信。
古人說:‘天道遠,人道迩。
’②弟縱觀時事,國勢危如累卵。
誠如老兄所言,目前朝廷走一着錯一着,全盤棋越走越壞。
國家本來已民怨沸騰,救死不暇,最近朝廷偏又加征練饷七百三十萬兩,這不是飲鸩止渴麼?目前大勢,如同在山坡上放一石磙,隻有往下滾,愈滾愈下,勢不可遏,直滾至深淵而後已。
皇上種種用心,不過想拖住石磙不再往下滾,然而不惟力與願違,有時還用錯了力,将石磙推了一把。
石磙之所以愈滾愈下者,勢所必然也。
以弟看來,所謂氣運,也就是一個積漸而成的必然之勢,非人力所能抵拒。
老兄以為然否?” ①星變--星星的不平常現象。
這類不平常現象在今天很容易用科學道理解釋,在古代卻看做是上天所給的某種預兆和警告。
②天道遠,人道迩--意思是“天道”是渺茫難信的,“人道”(人事)是近在眼前,容易懂得的。
獻策點頭說:“公子說氣運即是一個必然之勢,此言最為通解。
但星變地震,五行災異,确實關乎國運,公子也不可不信。
弟與公子以肝膽相照,互相知心,故敢以實言相告。
倘若泛泛之交,弟就不敢亂說了。
” 李信雖然也看清楚明朝已經如“大廈将傾”,但是他的出身和宋獻策不同,既害怕也不願親眼看見明朝滅亡。
沉默片刻,他憂心忡忡地說: “獻策兄,雖然先父晚年有罪受罰,但舍下世受國恩,非寒門可比。
眼看國家敗亡,無力回天,言之痛心。
……就拿弟在敝縣赈濟饑民一事說,也竟然不見諒于鄉邦士紳,背後頗有閑言。
” 獻策問:“這倒是咄咄怪事!弟近兩三年萍蹤無定,對中州情形有些不大清楚。
大公子在貴縣赈濟饑民的事,雖略有所聞,卻不知有人在背後說了什麼閑話。
” 李信勉強一笑,說:“弟之所以出糧救災,有時向大戶勸赈,不過一則不忍見百姓流離失所,餓死道路,二則也怕窮百姓為饑寒所迫,铤而走險。
如今世界,好比遍地堆着幹柴,隻要有一人放火,馬上處處皆燃,不易撲滅。
可恨鄉邦士紳大戶,都是鼠目寸光,隻知敲剝小民,不知大難将至,反說弟故意沽名釣譽,籠絡人心,好像有不可告人的心思。
可笑!可笑!從朝廷官府到鄉紳大戶,諸般行事都是逼迫小民造反,正如古人所說的,‘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宋獻策低聲說:“是的,朝野上下,無處不是亡國之象。
目前這局面也隻是拖延時日而已。
” 李信歎口長氣,深鎖眉頭,俯下頭問:“你看,還可以拖延幾年?” “不出十年,必有大變。
” 李信打量一下獻策的自信神色,然後憑欄沉思。
國事和身家前途,種種問題,一古腦兒湧上心頭,使他的心頭更加紛亂,更加沉重。
過了一陣,他重新望着獻策,感慨地說: “既然本朝國運将終,百姓塗炭如此,弟倒願早出聖人①,救斯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他把聲音壓得很低,湊近宋獻策的耳朵問道:“那麼,新聖人是否已經出世?” 宋獻策微微一笑,說:“天機深奧,弟亦不敢亂說,到時自然知道。
” 李信正要再問,忽然有人在樓下叫道:“伯言!伯言!”他吓了一跳,把要說的話咽下肚裡,故意哈哈大笑。
陳子山随即跑上樓來,說道: ①聖人--古人把皇帝也稱做聖人。
此處系指開國君主,救世主。
“伯言,香已經剩得不多了,大家的詩詞都交卷了,你今日存心交白卷麼?快下樓吧,咱們詩社的規矩可不能由你壞了!” “子山,我今天詩興不佳,向你告個假,改日補作吧。
我同獻策兄闊别多日,有許多話急于要談。
” “舊雨①相逢,自然會有許多話要談。
但此刻隻能作詩,按時交卷,别的社友不作詩尚可,你不做詩,未免使今日詩酒高會減色。
作了詩,晚上回去,你可以同獻策兄做通宵暢談,豈不快哉?走吧,香快完啦!” ①舊雨--老朋友。
李信和宋獻策都确實有很多話要談,特别是關于牛金星的事獻策急于得李信幫助,才僅僅提個頭兒。
他們都覺得陳子山來得不是時候,但也無可奈何,隻好相視一笑,随陳子山一同下樓。
一炷香果然隻剩下四指長,日影已交中午了。
李信把社友們的新作看了看,最後拿起李侔的五言排律,感到尚不空泛,随手改動了幾個字。
他平日本來就憂心時勢,苦惱萬分,剛才宋獻策的話又給他的震動太大,使他一時不能夠靜下心來。
他走到院中,背着手走來走去。
别人都以為他在為詩詞構思,實際上他是想着天下大勢和他的自身前途。
明朝可能亡國,這問題他早有所感。
方才同宋獻策在九仙堂樓上短短交談,使他更加相信明朝的“氣運将終”。
此刻他不禁心中自問:“既然天下大亂,明室将亡,我是世家公子,将何以自處?既不能随人造反,也無路報國,力挽狂瀾,難道就這樣糊糊塗塗地坐待國亡家破麼?”然而他又不甘心這樣下去。
想了一陣,越想心中越亂,經陳子山又催促一次,他才把心思轉到作詞上,選了《沁園春》的詞牌子,開始打腹稿。
不過片刻就想好了上半阕。
正在繼續想下半阕,他看見湯府的一個老家人由他自己的仆人帶領着走進院來。
恰巧他的下半阕也冒出幾句,于是趕快一擺手,不讓他們把他的文思打斷。
李侔看出來湯府可能有重要事情,把來的老家人叫到二門外,悄悄詢問。
李信沒有
如今國家大勢就像一盤殘棋,近處有卧槽馬,遠處有肋車和當頭炮,處處受制,走一着錯一着。
今上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心中無主,步法已亂。
所以敗局已定,不過拖延時日耳。
” 李信畢竟是世家公子,盡管他不滿現實,同地方當權派有深刻矛盾,但是他和他的家族以及親戚、朋友,同朱明皇朝的關系錯綜複雜,血肉相連。
因此,他每次同朋友談到國事,談到一些亡國現象,心中有憤慨,有失望,有痛苦,又抱着一線希望,十分矛盾。
現在聽了宋獻策說出明朝亡國已成定局的話,他的情緒很受震動,默然無言。
過了一陣,他才深深地歎口氣,說: “天文,星變①,五行之理,弟不很懂,也不十分信。
古人說:‘天道遠,人道迩。
’②弟縱觀時事,國勢危如累卵。
誠如老兄所言,目前朝廷走一着錯一着,全盤棋越走越壞。
國家本來已民怨沸騰,救死不暇,最近朝廷偏又加征練饷七百三十萬兩,這不是飲鸩止渴麼?目前大勢,如同在山坡上放一石磙,隻有往下滾,愈滾愈下,勢不可遏,直滾至深淵而後已。
皇上種種用心,不過想拖住石磙不再往下滾,然而不惟力與願違,有時還用錯了力,将石磙推了一把。
石磙之所以愈滾愈下者,勢所必然也。
以弟看來,所謂氣運,也就是一個積漸而成的必然之勢,非人力所能抵拒。
老兄以為然否?” ①星變--星星的不平常現象。
這類不平常現象在今天很容易用科學道理解釋,在古代卻看做是上天所給的某種預兆和警告。
②天道遠,人道迩--意思是“天道”是渺茫難信的,“人道”(人事)是近在眼前,容易懂得的。
獻策點頭說:“公子說氣運即是一個必然之勢,此言最為通解。
但星變地震,五行災異,确實關乎國運,公子也不可不信。
弟與公子以肝膽相照,互相知心,故敢以實言相告。
倘若泛泛之交,弟就不敢亂說了。
” 李信雖然也看清楚明朝已經如“大廈将傾”,但是他的出身和宋獻策不同,既害怕也不願親眼看見明朝滅亡。
沉默片刻,他憂心忡忡地說: “獻策兄,雖然先父晚年有罪受罰,但舍下世受國恩,非寒門可比。
眼看國家敗亡,無力回天,言之痛心。
……就拿弟在敝縣赈濟饑民一事說,也竟然不見諒于鄉邦士紳,背後頗有閑言。
” 獻策問:“這倒是咄咄怪事!弟近兩三年萍蹤無定,對中州情形有些不大清楚。
大公子在貴縣赈濟饑民的事,雖略有所聞,卻不知有人在背後說了什麼閑話。
” 李信勉強一笑,說:“弟之所以出糧救災,有時向大戶勸赈,不過一則不忍見百姓流離失所,餓死道路,二則也怕窮百姓為饑寒所迫,铤而走險。
如今世界,好比遍地堆着幹柴,隻要有一人放火,馬上處處皆燃,不易撲滅。
可恨鄉邦士紳大戶,都是鼠目寸光,隻知敲剝小民,不知大難将至,反說弟故意沽名釣譽,籠絡人心,好像有不可告人的心思。
可笑!可笑!從朝廷官府到鄉紳大戶,諸般行事都是逼迫小民造反,正如古人所說的,‘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宋獻策低聲說:“是的,朝野上下,無處不是亡國之象。
目前這局面也隻是拖延時日而已。
” 李信歎口長氣,深鎖眉頭,俯下頭問:“你看,還可以拖延幾年?” “不出十年,必有大變。
” 李信打量一下獻策的自信神色,然後憑欄沉思。
國事和身家前途,種種問題,一古腦兒湧上心頭,使他的心頭更加紛亂,更加沉重。
過了一陣,他重新望着獻策,感慨地說: “既然本朝國運将終,百姓塗炭如此,弟倒願早出聖人①,救斯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他把聲音壓得很低,湊近宋獻策的耳朵問道:“那麼,新聖人是否已經出世?” 宋獻策微微一笑,說:“天機深奧,弟亦不敢亂說,到時自然知道。
” 李信正要再問,忽然有人在樓下叫道:“伯言!伯言!”他吓了一跳,把要說的話咽下肚裡,故意哈哈大笑。
陳子山随即跑上樓來,說道: ①聖人--古人把皇帝也稱做聖人。
此處系指開國君主,救世主。
“伯言,香已經剩得不多了,大家的詩詞都交卷了,你今日存心交白卷麼?快下樓吧,咱們詩社的規矩可不能由你壞了!” “子山,我今天詩興不佳,向你告個假,改日補作吧。
我同獻策兄闊别多日,有許多話急于要談。
” “舊雨①相逢,自然會有許多話要談。
但此刻隻能作詩,按時交卷,别的社友不作詩尚可,你不做詩,未免使今日詩酒高會減色。
作了詩,晚上回去,你可以同獻策兄做通宵暢談,豈不快哉?走吧,香快完啦!” ①舊雨--老朋友。
李信和宋獻策都确實有很多話要談,特别是關于牛金星的事獻策急于得李信幫助,才僅僅提個頭兒。
他們都覺得陳子山來得不是時候,但也無可奈何,隻好相視一笑,随陳子山一同下樓。
一炷香果然隻剩下四指長,日影已交中午了。
李信把社友們的新作看了看,最後拿起李侔的五言排律,感到尚不空泛,随手改動了幾個字。
他平日本來就憂心時勢,苦惱萬分,剛才宋獻策的話又給他的震動太大,使他一時不能夠靜下心來。
他走到院中,背着手走來走去。
别人都以為他在為詩詞構思,實際上他是想着天下大勢和他的自身前途。
明朝可能亡國,這問題他早有所感。
方才同宋獻策在九仙堂樓上短短交談,使他更加相信明朝的“氣運将終”。
此刻他不禁心中自問:“既然天下大亂,明室将亡,我是世家公子,将何以自處?既不能随人造反,也無路報國,力挽狂瀾,難道就這樣糊糊塗塗地坐待國亡家破麼?”然而他又不甘心這樣下去。
想了一陣,越想心中越亂,經陳子山又催促一次,他才把心思轉到作詞上,選了《沁園春》的詞牌子,開始打腹稿。
不過片刻就想好了上半阕。
正在繼續想下半阕,他看見湯府的一個老家人由他自己的仆人帶領着走進院來。
恰巧他的下半阕也冒出幾句,于是趕快一擺手,不讓他們把他的文思打斷。
李侔看出來湯府可能有重要事情,把來的老家人叫到二門外,悄悄詢問。
李信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