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聽見他們說什麼話,但是他從李侔進來時的臉上神色看出來事情大概很重要。

    他已經把腹稿打成,沒有急着問李侔,緩步走回上房,看大家已經把作品題在牆上,便提筆展紙,先寫出《沁園春》一個題目,又寫了一個小序: 崇祯已卯,重陽後十日,偕弟德齊與知友數人出大梁城,登古吹台,詩酒雅集,借抒幽情。

    時白日淡淡,金風瑟瑟;籬菊欲謝,池水初冰。

    極目平原,秋景蕭索;饑民絡繹而哭聲慘,村落殘破而炊煙稀。

    感念時事,怆然欲泣!諸君各有佳作題壁,因勉成《沁園春》一阕,聊寫餘懷。

     李信停筆看了一遍。

    社友全在圍觀,有人點頭,有人搖頭晃腦地小聲誦讀,有一個人在背後評論說:“寥寥數語,實情實景,讀之深有同感。

    ”李信沒有注意,繼續寫出全詞,隻在兩三個地方停頓一下,略加斟酌。

    寫完以後,他又改動了三個字,但不滿意,仍在推敲。

    陳子山抓起稿子說:“這就很好,何用多事推敲!”他一手拿稿子,一手拈胡須,搖着腦袋,慢聲吟哦: 登古吹台, 極目風沙, 萬裡欲空。

     歎平林盡處, 煙村寥落, 田疇如赭, 零亂哀鴻。

     我本杞人① 請君莫笑, 常怕天從西北傾。

     憑誰去, 積蘆灰煉石②, 克奏神功? 英雄未必難逢, 且莫道人間途已窮。

     幸年華方壯, 氣猶吞牛; 青萍夜嘯③ 閃閃如虹。

     應有知己, 彎弓躍馬, 攬辔中原慷慨同。

     隆中策④, 待将來細說, 羽扇從容。

     ①杞人--《列子》中說:“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寝食者。

    ”杞縣即西周時杞國所在地。

     ②積蘆灰煉石--上古神話: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橫流。

    女娲氏煉五色石以補天,積蘆灰以止淫這是水。

    淫這是水就是平地出水。

     ③青萍夜嘯--寶劍也不甘寂寞,夜間自動地發出嘯聲。

    青萍是古寶劍名。

     ④隆中策--諸葛亮隐居襄陽隆中,劉備第三次來訪時,他提出了如何争取“三分天下”的大計。

     大家紛紛說好,催李信趕快題壁。

    李信把稿子要回,重看一遍,怅然一笑,撕得粉碎,投在地上。

    大家都吃一驚,有的似乎猜出了李信撕稿的一點原因,有的尚在莫名其妙。

    宋獻策的心中完全明白,隻是微笑點頭不語。

    李信望着幾位社友說: “今日弟因事遲到,倉促提筆,又加心緒不靜,故未能完成一篇,甘願罰酒三杯。

    ”随即他轉向李侔問道:“方才湯府來人何事?” 李侔回答說:“方才湯府來人說,現在各衙門紛傳楊武陵受任督師輔臣,出京後星夜趕行,今日午後将至開封,隻停半日,明日一早起程,要在月底前趕到襄陽。

    開封各衙門大人與衆鄉紳已去北門外恭迎,府、縣官直迎至黃河岸上。

    湯母派家人請哥作過詩以後速去湯府一趟,說是有要事商量。

    ” 這消息完全出衆人意料之外,登時議論開了。

    如今秋征已經開始,陳子山等人平日常在私下議論練饷是禍國殃民之策,隻能把不反的老百姓也逼去造反,但他們還是認為在幾個輔臣中,楊嗣昌畢竟算得是較有魄力和才幹的人。

    因此,大家盡管常罵楊嗣昌,但是對他的出京督師都十分重視。

    大家認為倘非皇上萬不得已,決不會讓楊嗣昌離開朝廷。

    陳子山等都認為楊嗣昌到了襄陽,必定一反熊文燦的所作所為,會使“剿賊”軍事有些轉機。

    李信輕輕搖頭,不多說話。

    大家問宋獻策有什麼看法。

    獻策說: “朝廷軍國大事,實非山人所知。

    且此處也不是妄談國事的地方,我們還是趕快吃酒吧。

    ” 在吃酒時候,李信的杞縣家中差一個仆人騎馬跑來,呈給他一封書信。

    這是他的夫人湯氏的一封親筆信,告訴他“草寇”袁老山率領幾千人馬從東邊過來,将要進入縣境,聲言将進攻縣城和各處富裕鄉寨,催他火速回家去捍衛鄉裡。

    這封書子使李信兄弟都心中焦急,也使社友們都無心再猜枚飲酒。

    按照往例,每次詩酒雅集都要費時一天,下午吃過晚飯才散,但今天李信既要趕快去湯府,還要準備連夜趕回杞縣,而别的社友都急于回城打聽新聞,所以這酒宴也吃得不痛快,集會草草收場。

     在進城的時候,李信故意不騎馬,拉來獻策同坐一輛轎車上。

    他因車上沒有外人,而趕車的把式又是家中兩代使用的老夥計,便向獻策問道: “獻策兄,可惜弟今晚要星夜回鄉,不能再暢聆教益。

    牛啟東的事,你要我如何幫忙?” 獻策回答說:“牛啟東的事,弟已與撫、按各衙門中朋友談過幾次,将死罪改輕不難。

    倘能改為流、徒,拖延一時,過此數月之厄,自有‘貴人打救’。

    隻是,這些衙門中朋友吃的是官司飯,沒有銀子是不肯認真幫忙的。

    弟是寄食江湖的賣卦山人,一時從哪裡籌措銀子?因此隻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将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 “不知要用多少?” “大約需得半千之數。

    ” “好吧,兄需用之時可到菜根香櫃上去取。

    弟拟将德齊暫留此間,如有不足,請随時與德齊言明。

    兄将此事辦成後,務請到杞縣舍下小住,愈早愈好。

    ” “弟一定遵命趨候。

    公子如此慷慨仗義,使弟感激難忘!” “都是為救朋友,老兄何出此言?”李信停了一下,又說:“弟處境不佳,易遭物議,請不要對别人說這銀子是我出的。

    ” 獻策唯唯答應,随即問道:“今日公子将佳作撕毀,不使之流傳人間,正是公子謹慎之處。

    像‘常怕天從西北傾’一句,深觸朝廷忌諱,萬一被别人看見,徒以賈禍。

    ” 李信說:“與兄在九仙堂談話下來,弟心思如麻,胡亂寫成一阕《沁園春》,頗失檢點。

    後來一看,不覺大驚。

    不要說‘常怕天從西北傾’會觸忌諱,那‘隆中策’的典故也用得不當。

    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出于群雄割據之時,亦為割據之主而謀。

    今日天下一統,草莽之臣即欲向朝廷建言,亦不能用隆中策相比。

    一時糊塗,幾至賈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