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根本問題看得愈清,愈譏笑那班隻知征歌逐酒、互相标榜的缙紳士大夫,包括候公子方域在内,不過是“燕雀處于堂上”①罷了。
如今他因-濟了一群逃荒難民,被人惡言譏評,揭出他父親是閹黨這個臭根子,使他十分痛苦和憤怒,但也無可奈何。
①燕雀處于堂上--這是《孔叢子》中一個著名的比喻,原文是:“燕雀處堂,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樂,自以為安矣。
竈突炎上,棟宇将焚,燕雀顔不變,不知禍之及己也。
” 從宋門去禹王台要從大校場的東轅門前邊過,這條路也就是通往陳留、杞縣、睢州、太康和陳州等地的官馬大道。
現在有成群結隊的難民在這條路上走着,也有倒卧路旁的。
李信觸目驚心,不願多看,不斷策馬,一直跑到禹王台下停住。
一個仆人已經在這裡張望多時了。
禹王台這個地方,相傳春秋時晉國的音樂家師曠曾在此審音,所以自古稱做古吹台。
到了明朝,因将台後的碧霞元君廟改為禹王宮,所以這地方也叫做禹王台。
禹王台的西邊有一高閣,上塑八仙和東王公,名為九仙堂。
這九仙堂背後有座小塔,塔後有井一眼,水極甘潔,名叫玉泉。
圍繞玉泉有不少房子,形成一座院落,稱為玉泉書院。
實際上并無人在此講學,倒成了大梁文人詩酒雅集的地方。
這時重陽已過去十天了,西風蕭瑟,樹葉搖落,禹王台遊人稀少。
道士們因為今日是杞縣李公子和陳留陳舉人在此約朋友飲酒作詩,一清早就把玉泉書院打掃得一幹二淨,不讓閑人進去。
李信因宋獻策才從江南回來,原想今日同他在後樂堂中暢談天下大事。
後因晚上陳子山同幾位社友去找他,一定要在今天來禹王台補行登高,他不好拒絕,隻好同意。
這幾個社友除陳子山是個舉人外,還有兩個秀才和三個沒有功名的人。
這班朋友有一個共同之點,就是深感到國事不可收拾但又無計可施,在一起談到國事時徒然慷慨悲歌,甚至常有人在酒後痛哭流涕。
李信喜歡同他們親近,加入他們的詩社。
但有時心中也厭煩這班人的空談無用。
當李信随着仆人走進玉泉書院時,社友們已經等候不耐,停止高談闊論,開始作詩填詞。
陳子山一見他就抱怨說:“伯言,湯府裡什麼事把你拖住了?你看Www.tianyashuku.com,已經快近中午,我們等不着你,已經點上香,開始作詩。
今日不命題,不限韻,不願作詩的填詞也行,可必須有所寄托,有‘兼濟天下’之懷,不可空賦登高,徒吟黃花,寄情閑适。
目今天下潰決,滄海橫流,豈‘悠然見南山’之時耶?……快坐下作詩!什麼事竟使你姗姗來遲?” 李信賠笑說:“湯母偶感不适,弟前去問安。
誰知她老人家因官軍兩月前在羅猴山給張獻忠打得大敗,總兵張任學已經問罪;左良玉削職任事,戴罪圖功;熊文燦也受了嚴旨切責,怕遲早會逮京治罪。
舍内弟在襄陽總理衙門做官,也算是熊文燦的一個親信。
湯母很擔心他也會牽連獲罪,十分憂慮,所以弟不能不在湯府多留一時,設法勸慰。
來的時候,在宋門外又被一群逃荒的饑民圍住,其中有不少是咱們陳留、杞縣同鄉,少不得又耽擱一刻。
勞諸兄久候,恕罪恕罪!” 陳子山說:“你快坐下來作詩吧,一炷香三停已經灼去一停了。
” “子山别催我急着作詩,先讓我同宋先生談幾句話。
怎麼,宋先生何在?” “宋先生同我們談了些江南情形,令人感慨萬端。
他過于謙虛,不肯作詩,找老道士閑談去了。
” 李信立刻去禹王台找到來獻策,攜手登九仙堂,憑欄眺望一陣,說道: “獻策兄,我本來想同足下暢談天下大事,恭聆高見,可惜請社友詩興正濃,且此間亦非議論國事地方,隻好下午請移駕寒齋賜教。
昨日兄雲有一事須弟幫忙,可否趁此言明,以便效勞?” 獻策笑着說:“大公子有一鄉試同年,姓牛名金星字啟東,可還記得?” “自從天啟七年鄉試之後,十二年來我們沒再見面。
去年弟來開封,遇到一個盧氏縣人,聽說他同人打官司,坐了牢,把舉人功名也弄丢了。
上月聽說他怎麼投了李自成,下在盧氏獄中,判了死刑,詳情卻不知道。
一個讀書人,盡管郁郁不得志,受了貪官豪紳欺壓,也不應該去投流賊。
足下可知道他犯的是不赦之罪麼?” “弟知道得很清楚。
牛啟東從北京回來,繞道西安訪友不遇,轉回盧氏。
李自成對他十分仰慕,且對他的遭遇十分不平,趁他從商州境内經過,出其不意,強邀而去。
牛啟東費了許多唇舌,才得脫身回家。
地方士紳對啟東素懷忌恨,知縣白楹又想以此案立功,遂将啟東下獄,判成死罪,家産充公。
可惜啟東一肚子真學問,抱經邦濟世之志,具良、平、蕭、曹①之才,落得這樣下場!” ①良、平、蕭、曹--佐劉邦定天下的張良、陳平、蕭何、曹參。
“我也知道他很有才學,抱負不凡,不過我聽說他确實投了李自成,回來竊取家小,因而被獲。
” 獻策笑一笑,說道:“且不論公子所聽說的未必可信,即令确實如此,弟也要設法相救。
目今四海鼎沸,群雄角逐,安知啟東的路子不是走對了?” 李信大驚:“老兄何出此言?” 獻策冷靜地回答說:“公子不必吃驚。
弟細觀天意人事,本朝的日子不會久了。
” “天意雲何?” “天意本身人心,公子何必下問?” “不,此處并無外人,請兄直言相告。
” “弟隻知近幾年山崩地震、蝗旱風霾,接連不斷。
加之二日摩蕩,赤氣經天,白虹入于紫微垣,帝星經常昏暗不明。
凡此種種,豈是國運中興之兆?況百姓水深火熱,已亂者不可複止,未亂者人心思亂。
大勢如此,公子豈不明白?” 李信心思沉重地說:“弟浏覽往史,像山崩地震之類災害,在盛世也是有的,不足為怪。
弟從人事上看,也确實處處盡是亡國之象,看不出有一點轉機。
不過,今上宵衣旰食,似非亡國之君。
” “這是氣運,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挽回。
況今上猜忌多端,剛愎自恃,信任宦官,不用直臣,苛捐重斂,不惜民命。
國事
如今他因-濟了一群逃荒難民,被人惡言譏評,揭出他父親是閹黨這個臭根子,使他十分痛苦和憤怒,但也無可奈何。
①燕雀處于堂上--這是《孔叢子》中一個著名的比喻,原文是:“燕雀處堂,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樂,自以為安矣。
竈突炎上,棟宇将焚,燕雀顔不變,不知禍之及己也。
” 從宋門去禹王台要從大校場的東轅門前邊過,這條路也就是通往陳留、杞縣、睢州、太康和陳州等地的官馬大道。
現在有成群結隊的難民在這條路上走着,也有倒卧路旁的。
李信觸目驚心,不願多看,不斷策馬,一直跑到禹王台下停住。
一個仆人已經在這裡張望多時了。
禹王台這個地方,相傳春秋時晉國的音樂家師曠曾在此審音,所以自古稱做古吹台。
到了明朝,因将台後的碧霞元君廟改為禹王宮,所以這地方也叫做禹王台。
禹王台的西邊有一高閣,上塑八仙和東王公,名為九仙堂。
這九仙堂背後有座小塔,塔後有井一眼,水極甘潔,名叫玉泉。
圍繞玉泉有不少房子,形成一座院落,稱為玉泉書院。
實際上并無人在此講學,倒成了大梁文人詩酒雅集的地方。
這時重陽已過去十天了,西風蕭瑟,樹葉搖落,禹王台遊人稀少。
道士們因為今日是杞縣李公子和陳留陳舉人在此約朋友飲酒作詩,一清早就把玉泉書院打掃得一幹二淨,不讓閑人進去。
李信因宋獻策才從江南回來,原想今日同他在後樂堂中暢談天下大事。
後因晚上陳子山同幾位社友去找他,一定要在今天來禹王台補行登高,他不好拒絕,隻好同意。
這幾個社友除陳子山是個舉人外,還有兩個秀才和三個沒有功名的人。
這班朋友有一個共同之點,就是深感到國事不可收拾但又無計可施,在一起談到國事時徒然慷慨悲歌,甚至常有人在酒後痛哭流涕。
李信喜歡同他們親近,加入他們的詩社。
但有時心中也厭煩這班人的空談無用。
當李信随着仆人走進玉泉書院時,社友們已經等候不耐,停止高談闊論,開始作詩填詞。
陳子山一見他就抱怨說:“伯言,湯府裡什麼事把你拖住了?你看Www.tianyashuku.com,已經快近中午,我們等不着你,已經點上香,開始作詩。
今日不命題,不限韻,不願作詩的填詞也行,可必須有所寄托,有‘兼濟天下’之懷,不可空賦登高,徒吟黃花,寄情閑适。
目今天下潰決,滄海橫流,豈‘悠然見南山’之時耶?……快坐下作詩!什麼事竟使你姗姗來遲?” 李信賠笑說:“湯母偶感不适,弟前去問安。
誰知她老人家因官軍兩月前在羅猴山給張獻忠打得大敗,總兵張任學已經問罪;左良玉削職任事,戴罪圖功;熊文燦也受了嚴旨切責,怕遲早會逮京治罪。
舍内弟在襄陽總理衙門做官,也算是熊文燦的一個親信。
湯母很擔心他也會牽連獲罪,十分憂慮,所以弟不能不在湯府多留一時,設法勸慰。
來的時候,在宋門外又被一群逃荒的饑民圍住,其中有不少是咱們陳留、杞縣同鄉,少不得又耽擱一刻。
勞諸兄久候,恕罪恕罪!” 陳子山說:“你快坐下來作詩吧,一炷香三停已經灼去一停了。
” “子山别催我急着作詩,先讓我同宋先生談幾句話。
怎麼,宋先生何在?” “宋先生同我們談了些江南情形,令人感慨萬端。
他過于謙虛,不肯作詩,找老道士閑談去了。
” 李信立刻去禹王台找到來獻策,攜手登九仙堂,憑欄眺望一陣,說道: “獻策兄,我本來想同足下暢談天下大事,恭聆高見,可惜請社友詩興正濃,且此間亦非議論國事地方,隻好下午請移駕寒齋賜教。
昨日兄雲有一事須弟幫忙,可否趁此言明,以便效勞?” 獻策笑着說:“大公子有一鄉試同年,姓牛名金星字啟東,可還記得?” “自從天啟七年鄉試之後,十二年來我們沒再見面。
去年弟來開封,遇到一個盧氏縣人,聽說他同人打官司,坐了牢,把舉人功名也弄丢了。
上月聽說他怎麼投了李自成,下在盧氏獄中,判了死刑,詳情卻不知道。
一個讀書人,盡管郁郁不得志,受了貪官豪紳欺壓,也不應該去投流賊。
足下可知道他犯的是不赦之罪麼?” “弟知道得很清楚。
牛啟東從北京回來,繞道西安訪友不遇,轉回盧氏。
李自成對他十分仰慕,且對他的遭遇十分不平,趁他從商州境内經過,出其不意,強邀而去。
牛啟東費了許多唇舌,才得脫身回家。
地方士紳對啟東素懷忌恨,知縣白楹又想以此案立功,遂将啟東下獄,判成死罪,家産充公。
可惜啟東一肚子真學問,抱經邦濟世之志,具良、平、蕭、曹①之才,落得這樣下場!” ①良、平、蕭、曹--佐劉邦定天下的張良、陳平、蕭何、曹參。
“我也知道他很有才學,抱負不凡,不過我聽說他确實投了李自成,回來竊取家小,因而被獲。
” 獻策笑一笑,說道:“且不論公子所聽說的未必可信,即令确實如此,弟也要設法相救。
目今四海鼎沸,群雄角逐,安知啟東的路子不是走對了?” 李信大驚:“老兄何出此言?” 獻策冷靜地回答說:“公子不必吃驚。
弟細觀天意人事,本朝的日子不會久了。
” “天意雲何?” “天意本身人心,公子何必下問?” “不,此處并無外人,請兄直言相告。
” “弟隻知近幾年山崩地震、蝗旱風霾,接連不斷。
加之二日摩蕩,赤氣經天,白虹入于紫微垣,帝星經常昏暗不明。
凡此種種,豈是國運中興之兆?況百姓水深火熱,已亂者不可複止,未亂者人心思亂。
大勢如此,公子豈不明白?” 李信心思沉重地說:“弟浏覽往史,像山崩地震之類災害,在盛世也是有的,不足為怪。
弟從人事上看,也确實處處盡是亡國之象,看不出有一點轉機。
不過,今上宵衣旰食,似非亡國之君。
” “這是氣運,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挽回。
況今上猜忌多端,剛愎自恃,信任宦官,不用直臣,苛捐重斂,不惜民命。
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