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諸本所共有,指唐朝建都長安而言,人盡皆知,隻好保留,而着重用僞造的第四句寫明“李繼朱”。
在封建社會中作為政治鬥争工具的《推背圖》,經過五代、南北宋、金、元和明初幾百年,人們又編造許多新的圖谶,删掉了一部分圖谶,這一幅卻在一種稀見的抄本中保留下來,在民間秘密流傳。
《推背圖》每經過一次增删,次序就重新編排一次。
五代的時間促短,事情紛亂,離開明朝又遠,所以到了明朝初年,民間對五代的曆史已不很清楚,更不會引起關心,人們關心的隻是壓在他們頭上的朱明皇朝。
因為有這樣情形,加上人們看見詩句中有“李繼朱”三個字,就把這幅圖谶的位置排列在有關明朝的幾幅之後。
永樂年間,朱元璋的第十八個兒子朱-①迷信“十八子,主神器”一句話,陰謀叛亂。
成化年間,有一個叫做李子龍的人,十分迷信“李繼朱”這三個字,以為自己上膺“天命”,合當奪取朱家天下,就勾結一個太監打算入官刺殺皇帝,宣布自己登極。
密謀洩露,這個糊塗家夥和他的一夥人都被殺了。
從那以後,凡有這幅圖谶的《推背圖》都被稱為妖書,有收藏的就算是大逆不道,一被告發,滿門抄斬。
但人民痛恨朱明皇朝,惟恐天下不亂。
百年以前,有人在一個深山古寺的牆壁中發現了有這幅圖谶的《推背圖》,将它轉抄在舊藏北宋白麻紙上,封面用黃麻紙,題簽上不寫《推背圖》三個字,卻寫着《谶記》,以避一般人的眼睛。
書名下題了兩行小字:“秘抄袁李兩先生真本,天機不可洩露。
”這個本子不但騙住了袁潛齋,也騙住了宋獻策,竟然使他們都相信是個真本。
半年來他一直在揣猜這位“十八子”和“十八孩兒”指的什麼人,現在好像猛然恍悟:這也許就是李自成!那麼“兌上坐”怎麼解釋呢?平時他對《推背圖》上的話也不完全相信,他之所以珍藏這個舊抄本,多半是因為他認為這本《谶記》對他可能十分有用。
現在由于那幅圖谶同李自成的姓氏偶然相合,尤其是關連着他自己的出路和半生抱負,以及他認定朱明江山必亡,所以開始相信那預言指的是李自成要坐江山。
他何曾知道,李存勖當日僞造這幅圖谶時,所謂“十八孩兒兌上坐”一句話在地理方位上不對頭,放在李自成身上就更不通了。
他苦于不得其解,就勉強解釋為指李自成出生米脂,米脂是在北方,而不管那個“坐”字指的是坐江山,并非指的出生,而米脂在京城的西方,不能稱為“兌方”。
他個人的政治抱負和強烈的主觀願望使他這個聰明人物将“兌上坐”解釋得驢頭不對馬嘴,而不自覺其可笑。
由于這幅圖谶中還有“十八子,主神器”一句話和“李繼朱”三個字,從字面上看十分明确,縱然宋獻策也感到“兌上坐”很不好解,卻對李自成将奪取朱家江山這件事越想越增加信心(生在明末的封建士大夫們,因“李繼朱”三個字太刺眼,諱而不談)。
①朱---封谷王,本是朱元璋的十九子,因朱元璋的第九子朱杞隻活了兩歲,所以他不把朱杞算在内,自認為是十八子,與谶書相合。
宋獻策本來是一個精神健旺、胸懷開朗的人,很少有失眠情形。
今晚因為出現的事兒太不尋常,太使他感到興奮,加上他想的問題太多,竟沒有一點瞌睡了。
十年以來,宋獻策走過了很多地方,廣交三教九流人物,留心察看朝廷和全國各種情況,愈來愈看清明朝的江山不會支撐多久,用他的語言說就叫做“氣運已盡”。
他是一個喜歡縱橫之術的策士派人物,自認為隐于星相蔔筮,待機而動,夢想着能夠“際會風雲”,随着所謂“上膺天命”的真英雄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他現在很敬佩牛金星識慮過人,能夠識英雄于敗亡困厄之中。
他自己也仿佛開始看見遠處有一點亮光。
他和牛金星出身不同,經曆不同,但是因為都對當今世道和自己的現況不滿,有近似的抱負,并有近似的奔放不羁的性格,所以就成了知己朋友。
十天前他從江南回到開封,去巡撫衙門看一位管文案的熟人,聽到牛金星在盧氏縣吃官司的詳細本末。
他當時大吃一驚,想着牛金星在省城并無一個有力量的至親好友,便決定由他自己出面奔走,第一步盡力将金星的死刑減為流、徙,保全性命。
這完全是出于對朋友的江湖義氣,并沒有往李自成的身上多想。
今晚的情況突然不同了。
他開始去想,倘若李自成确實應了圖谶,那麼,牛金星日後就會是一位了不起的開國功臣。
他反過來又想,以牛金星那樣的有學問,有見識,倘若李自成是一個泛泛的草莽英雄,他何必在自成潰敗之後前去投他?既然牛金星在他于潼關南原大敗之後去商洛山中投他,足見他是個非凡之人。
他越想越使他心情增加興奮。
他想,幾天來奔走營救牛金星的事不僅做得很對,而且不料竟使他同李自成在暗中牽上了瓜葛。
在遇到李信之前,他對于如何籌措一筆款子營救牛金星是深感吃力的,曾打算去杞縣一趟向李信求助。
現在既然李信來到開封,他可以不發愁了。
他決定不用李自成一兩銀子,使這位“名應圖谶”的英雄對他更加尊重。
鹁鴿市離鼓樓很近。
每交幾更,鼓樓上敲
在封建社會中作為政治鬥争工具的《推背圖》,經過五代、南北宋、金、元和明初幾百年,人們又編造許多新的圖谶,删掉了一部分圖谶,這一幅卻在一種稀見的抄本中保留下來,在民間秘密流傳。
《推背圖》每經過一次增删,次序就重新編排一次。
五代的時間促短,事情紛亂,離開明朝又遠,所以到了明朝初年,民間對五代的曆史已不很清楚,更不會引起關心,人們關心的隻是壓在他們頭上的朱明皇朝。
因為有這樣情形,加上人們看見詩句中有“李繼朱”三個字,就把這幅圖谶的位置排列在有關明朝的幾幅之後。
永樂年間,朱元璋的第十八個兒子朱-①迷信“十八子,主神器”一句話,陰謀叛亂。
成化年間,有一個叫做李子龍的人,十分迷信“李繼朱”這三個字,以為自己上膺“天命”,合當奪取朱家天下,就勾結一個太監打算入官刺殺皇帝,宣布自己登極。
密謀洩露,這個糊塗家夥和他的一夥人都被殺了。
從那以後,凡有這幅圖谶的《推背圖》都被稱為妖書,有收藏的就算是大逆不道,一被告發,滿門抄斬。
但人民痛恨朱明皇朝,惟恐天下不亂。
百年以前,有人在一個深山古寺的牆壁中發現了有這幅圖谶的《推背圖》,将它轉抄在舊藏北宋白麻紙上,封面用黃麻紙,題簽上不寫《推背圖》三個字,卻寫着《谶記》,以避一般人的眼睛。
書名下題了兩行小字:“秘抄袁李兩先生真本,天機不可洩露。
”這個本子不但騙住了袁潛齋,也騙住了宋獻策,竟然使他們都相信是個真本。
半年來他一直在揣猜這位“十八子”和“十八孩兒”指的什麼人,現在好像猛然恍悟:這也許就是李自成!那麼“兌上坐”怎麼解釋呢?平時他對《推背圖》上的話也不完全相信,他之所以珍藏這個舊抄本,多半是因為他認為這本《谶記》對他可能十分有用。
現在由于那幅圖谶同李自成的姓氏偶然相合,尤其是關連着他自己的出路和半生抱負,以及他認定朱明江山必亡,所以開始相信那預言指的是李自成要坐江山。
他何曾知道,李存勖當日僞造這幅圖谶時,所謂“十八孩兒兌上坐”一句話在地理方位上不對頭,放在李自成身上就更不通了。
他苦于不得其解,就勉強解釋為指李自成出生米脂,米脂是在北方,而不管那個“坐”字指的是坐江山,并非指的出生,而米脂在京城的西方,不能稱為“兌方”。
他個人的政治抱負和強烈的主觀願望使他這個聰明人物将“兌上坐”解釋得驢頭不對馬嘴,而不自覺其可笑。
由于這幅圖谶中還有“十八子,主神器”一句話和“李繼朱”三個字,從字面上看十分明确,縱然宋獻策也感到“兌上坐”很不好解,卻對李自成将奪取朱家江山這件事越想越增加信心(生在明末的封建士大夫們,因“李繼朱”三個字太刺眼,諱而不談)。
①朱---封谷王,本是朱元璋的十九子,因朱元璋的第九子朱杞隻活了兩歲,所以他不把朱杞算在内,自認為是十八子,與谶書相合。
宋獻策本來是一個精神健旺、胸懷開朗的人,很少有失眠情形。
今晚因為出現的事兒太不尋常,太使他感到興奮,加上他想的問題太多,竟沒有一點瞌睡了。
十年以來,宋獻策走過了很多地方,廣交三教九流人物,留心察看朝廷和全國各種情況,愈來愈看清明朝的江山不會支撐多久,用他的語言說就叫做“氣運已盡”。
他是一個喜歡縱橫之術的策士派人物,自認為隐于星相蔔筮,待機而動,夢想着能夠“際會風雲”,随着所謂“上膺天命”的真英雄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他現在很敬佩牛金星識慮過人,能夠識英雄于敗亡困厄之中。
他自己也仿佛開始看見遠處有一點亮光。
他和牛金星出身不同,經曆不同,但是因為都對當今世道和自己的現況不滿,有近似的抱負,并有近似的奔放不羁的性格,所以就成了知己朋友。
十天前他從江南回到開封,去巡撫衙門看一位管文案的熟人,聽到牛金星在盧氏縣吃官司的詳細本末。
他當時大吃一驚,想着牛金星在省城并無一個有力量的至親好友,便決定由他自己出面奔走,第一步盡力将金星的死刑減為流、徙,保全性命。
這完全是出于對朋友的江湖義氣,并沒有往李自成的身上多想。
今晚的情況突然不同了。
他開始去想,倘若李自成确實應了圖谶,那麼,牛金星日後就會是一位了不起的開國功臣。
他反過來又想,以牛金星那樣的有學問,有見識,倘若李自成是一個泛泛的草莽英雄,他何必在自成潰敗之後前去投他?既然牛金星在他于潼關南原大敗之後去商洛山中投他,足見他是個非凡之人。
他越想越使他心情增加興奮。
他想,幾天來奔走營救牛金星的事不僅做得很對,而且不料竟使他同李自成在暗中牽上了瓜葛。
在遇到李信之前,他對于如何籌措一筆款子營救牛金星是深感吃力的,曾打算去杞縣一趟向李信求助。
現在既然李信來到開封,他可以不發愁了。
他決定不用李自成一兩銀子,使這位“名應圖谶”的英雄對他更加尊重。
鹁鴿市離鼓樓很近。
每交幾更,鼓樓上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