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有些較有地位的和尚為要靜修佛法,獨居一小院中,以三年為期,不與外界往來,叫做閉關。
“圓通長老于上月閉關功滿,因周王殿下召他來主持一個‘護國佑民、消災弭亂、普救衆生法會’,于前日來到開封。
長老年高,一路風霜,身體略感不适,故今日尚未進宮去朝見周王。
弟三年前曾許諾将家藏一部唐寫本《法華經》贈他,特偕舍弟前來探候,并将《法華經》送上。
老兄明日上午可一定光臨敝寓,愈早愈好!” “一定,一定。
” 宋獻策與公子拱手相别,望着公子同仆人上馬,奔上寺橋①,才轉身往山門走去。
一位在東邊石獅子與山門之間擺拆字攤的朋友站起來對他拱手問道: ①守橋--明代開封人對相國寺橋的簡稱。
橋在相國寺山門外東邊不遠地方。
“獻策兄,同你說話的這位公子是誰?” 獻策回答說:“這是杞縣李公子。
” “有一位李公子名信表字伯言的可就是他?” “正是這位李公子。
” “啊!久聞他的大名,果然英俊潇灑,談吐爽快,雖系世家公子,卻無半點纨褲習氣,倒是一位極其熱情的人,弟有一位窮親戚是杞縣人,常聽他說李公子最喜歡周濟窮人,救人之急。
一身文武雙全,就是淡于功名,也不喜歡與官府來往。
” 宋獻策因見天色不早,隻怕找不到那個賣膏藥的,便不再說話,拱手一笑,匆匆進了山門。
山門裡邊,甬路兩旁有擺攤子算卦的、看相的、揣骨的、代寫書信和庚帖的。
這些江湖上人,有的是三年前就在此擺攤子,同宋獻策認識,趕快站起來拱手招呼,讓他坐下叙話。
獻策因為有事在身,對這些泛泛之交的江湖熟人都隻笑着拱手還禮,随便寒暄一二句,并不留步,匆匆地登上二門石階。
二門五間,兩邊塑着巨大的四大天王坐像。
有些遊人正在看天王塑像。
當獻策從中間走過時,忽然聽見一個遊客一邊看天王像一邊對他身邊的朋友說: “本朝二百八十年,舉人投賊的這還是第一個,所以非定成死罪不可。
其實,即淩遲處死亦不為過。
” 獻策的心中一驚,打量這兩個說話的人一高一矮,都是儒生打扮。
他也裝做停住腳看天王像,聽他們繼續談話。
那位高個子遊客唔了一聲,小聲問: “會不會有人在省城替他說話,從寬定罪?” “他在省城中并沒有有錢有勢的至親好友。
一般泛泛之交,像這樣舉人投賊的謀逆重案,誰肯替他說話?況且盧氏白知縣原是山東名士,撫、按兩大人十分器重。
他已詢明口供,人證物證确鑿,判成死罪,申詳到省,撫、按兩大人豈有駁回之理?我看,除非有回天轉日手腕,方能救他一命。
” 高個子遊客輕蔑地一笑說:“雖然此人尚有一點才學,但竟然到商洛山投了流賊,真是荒唐之至。
看起來他是枉讀詩書,甘心背叛君國,死有餘辜!” 這兩個遊客離開了二門,走往裡院,下了甬路,向東一轉,觀看鐘樓。
獻策跟在他們的背後走了幾步,聽他們已經轉了話題,便離開他們,繼續向裡走去。
想着這兩個人都是豫西口音,必然對牛啟東的案子知道較多,宋獻策的心頭上感到沉重。
二門裡邊,遊人衆多,除有各種做小生意的、算命看相的、賣假藥的、說書賣唱的之外,在甬路兩邊還有坐地要錢的瞎子、瘤子、打磚的、排刀的①。
這些人在叫化子一行中屬于坐氣②一門,經常在此坐地求乞。
凡屬于叫街一門的各種叫化子都不許進入山門以内,違反者由他們亂棍打出,交給龍頭(叫化子頭兒)懲辦。
這寺院中的一切風物、人事和聲音,宋獻策久已看慣聽慣,一概對他引不起什麼興趣,所以他低着頭直往前走。
到了丹墀下邊,正要登上台階,忽然聽見有一個熟悉的聲音叫他:“獻策往何處去?”獻策蓦然擡頭,看見丹墀左邊,那座兩丈多高的北宋重修相國寺碑的前邊站着撫台幕中的清客相公尹宗浩和一個陌生的外地人。
①打磚、排刀--有一種職業叫化子名叫“打磚的”,光赤上身,手執半截磚打擊胸、背,皮肉紅腫,隐現紫血,打時運氣作沉重哼聲,打一陣停下來呼求施舍。
另有一種叫做“排刀的”,手拿兩把長刀,用刀的側面交替平打胸脯,類似打磚。
②坐氣--職業叫化子分“坐氣”和“叫街”兩大類。
坐在固定的地方不動,乞求施舍,叫做“坐氣”。
獻策趕快走過去,笑着拱手說:“巧遇,巧遇!正思登門拜候,不料在此相遇!”尹宗浩介紹說:“這位是撫台大人的一位鄉親,新來大梁,小弟今日陪他來相國寺看看,不期與老兄邂逅相遇!”獻策趕快同客人互相施禮,寒暄幾句,陪着他們一起向大殿走去。
這大殿九明十一暗①,十分雄偉,純用木料攢成,不用磚石,上蓋金黃琉璃瓦,匾額是元朝不花丞相親筆所書“聖容院”三個大字。
當那個客人懷着驚奇和贊歎的心情細看大殿的建築時,尹宗浩拉着宋獻策退後一步,小聲說:“前
“圓通長老于上月閉關功滿,因周王殿下召他來主持一個‘護國佑民、消災弭亂、普救衆生法會’,于前日來到開封。
長老年高,一路風霜,身體略感不适,故今日尚未進宮去朝見周王。
弟三年前曾許諾将家藏一部唐寫本《法華經》贈他,特偕舍弟前來探候,并将《法華經》送上。
老兄明日上午可一定光臨敝寓,愈早愈好!” “一定,一定。
” 宋獻策與公子拱手相别,望着公子同仆人上馬,奔上寺橋①,才轉身往山門走去。
一位在東邊石獅子與山門之間擺拆字攤的朋友站起來對他拱手問道: ①守橋--明代開封人對相國寺橋的簡稱。
橋在相國寺山門外東邊不遠地方。
“獻策兄,同你說話的這位公子是誰?” 獻策回答說:“這是杞縣李公子。
” “有一位李公子名信表字伯言的可就是他?” “正是這位李公子。
” “啊!久聞他的大名,果然英俊潇灑,談吐爽快,雖系世家公子,卻無半點纨褲習氣,倒是一位極其熱情的人,弟有一位窮親戚是杞縣人,常聽他說李公子最喜歡周濟窮人,救人之急。
一身文武雙全,就是淡于功名,也不喜歡與官府來往。
” 宋獻策因見天色不早,隻怕找不到那個賣膏藥的,便不再說話,拱手一笑,匆匆進了山門。
山門裡邊,甬路兩旁有擺攤子算卦的、看相的、揣骨的、代寫書信和庚帖的。
這些江湖上人,有的是三年前就在此擺攤子,同宋獻策認識,趕快站起來拱手招呼,讓他坐下叙話。
獻策因為有事在身,對這些泛泛之交的江湖熟人都隻笑着拱手還禮,随便寒暄一二句,并不留步,匆匆地登上二門石階。
二門五間,兩邊塑着巨大的四大天王坐像。
有些遊人正在看天王塑像。
當獻策從中間走過時,忽然聽見一個遊客一邊看天王像一邊對他身邊的朋友說: “本朝二百八十年,舉人投賊的這還是第一個,所以非定成死罪不可。
其實,即淩遲處死亦不為過。
” 獻策的心中一驚,打量這兩個說話的人一高一矮,都是儒生打扮。
他也裝做停住腳看天王像,聽他們繼續談話。
那位高個子遊客唔了一聲,小聲問: “會不會有人在省城替他說話,從寬定罪?” “他在省城中并沒有有錢有勢的至親好友。
一般泛泛之交,像這樣舉人投賊的謀逆重案,誰肯替他說話?況且盧氏白知縣原是山東名士,撫、按兩大人十分器重。
他已詢明口供,人證物證确鑿,判成死罪,申詳到省,撫、按兩大人豈有駁回之理?我看,除非有回天轉日手腕,方能救他一命。
” 高個子遊客輕蔑地一笑說:“雖然此人尚有一點才學,但竟然到商洛山投了流賊,真是荒唐之至。
看起來他是枉讀詩書,甘心背叛君國,死有餘辜!” 這兩個遊客離開了二門,走往裡院,下了甬路,向東一轉,觀看鐘樓。
獻策跟在他們的背後走了幾步,聽他們已經轉了話題,便離開他們,繼續向裡走去。
想着這兩個人都是豫西口音,必然對牛啟東的案子知道較多,宋獻策的心頭上感到沉重。
二門裡邊,遊人衆多,除有各種做小生意的、算命看相的、賣假藥的、說書賣唱的之外,在甬路兩邊還有坐地要錢的瞎子、瘤子、打磚的、排刀的①。
這些人在叫化子一行中屬于坐氣②一門,經常在此坐地求乞。
凡屬于叫街一門的各種叫化子都不許進入山門以内,違反者由他們亂棍打出,交給龍頭(叫化子頭兒)懲辦。
這寺院中的一切風物、人事和聲音,宋獻策久已看慣聽慣,一概對他引不起什麼興趣,所以他低着頭直往前走。
到了丹墀下邊,正要登上台階,忽然聽見有一個熟悉的聲音叫他:“獻策往何處去?”獻策蓦然擡頭,看見丹墀左邊,那座兩丈多高的北宋重修相國寺碑的前邊站着撫台幕中的清客相公尹宗浩和一個陌生的外地人。
①打磚、排刀--有一種職業叫化子名叫“打磚的”,光赤上身,手執半截磚打擊胸、背,皮肉紅腫,隐現紫血,打時運氣作沉重哼聲,打一陣停下來呼求施舍。
另有一種叫做“排刀的”,手拿兩把長刀,用刀的側面交替平打胸脯,類似打磚。
②坐氣--職業叫化子分“坐氣”和“叫街”兩大類。
坐在固定的地方不動,乞求施舍,叫做“坐氣”。
獻策趕快走過去,笑着拱手說:“巧遇,巧遇!正思登門拜候,不料在此相遇!”尹宗浩介紹說:“這位是撫台大人的一位鄉親,新來大梁,小弟今日陪他來相國寺看看,不期與老兄邂逅相遇!”獻策趕快同客人互相施禮,寒暄幾句,陪着他們一起向大殿走去。
這大殿九明十一暗①,十分雄偉,純用木料攢成,不用磚石,上蓋金黃琉璃瓦,匾額是元朝不花丞相親筆所書“聖容院”三個大字。
當那個客人懷着驚奇和贊歎的心情細看大殿的建築時,尹宗浩拉着宋獻策退後一步,小聲說:“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