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了。
有一個專門在早晨替皇上梳頭的宮女,在乾清宮中俗稱管家婆①的,捧着一個剔紅堆漆圓盒,裡邊放着銅鏡、蓖子和象牙梳子等物,第一個躬身走進了養德齋來。
①管家婆--明代每一後妃宮中宮女衆多,其中有一個宮女掌管請事,好像衆宮女的頭兒,俗稱管家婆。
梳洗罷,穿戴整齊,崇祯按照每日慣例到乾清宮大殿的前邊拜天,然後,傳免了皇後、妃嫔、太子和皇女們的請安,匆匆地吃了尚膳監送來的素點,便乘辇前去上朝,正式開始了他這一天的忙碌而煩惱的皇帝生活。
每次上朝,總是聽到一些不順心的和難以解決的問題,使他退朝後更加煩悶。
今天上朝時候,戶部臣詳細面奏各處官軍欠饷的情形很嚴重,每日催饷的文書不斷飛來,急于星火,可是國庫如洗,沒法應付。
另有幾個科、道官①請求對清兵焚掠殘破的畿輔和山東各州、縣趕快赈濟,撫輯流亡,使劫餘百姓得以早安生業。
但軍饷尚且沒有着落,赈濟款從何談起!不到已時,崇祯就懷着十分沉重的心情退朝。
①科、道官--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禦史的統稱。
都是言官。
明代把全國領土劃為十三行省。
十二道即十三省,沿襲唐朝舊稱。
為着今天要去南宮①燒香,他三天來就素食齋戒。
現在下朝回來,一面傳旨皇後和田、袁二妃來乾清宮,一面又一次渾身沐浴。
後妃們一來到,他就帶着她們乘辇出了東華門。
除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和一大群太監和宮女簇擁外,沒有任何儀仗,盡可能不讓外邊的臣工知道。
①南宮--在北京城南池子一帶有一片宮殿建築,稱做南宮、南内,也叫南城。
這一大片宮殿,到清代全毀了。
恰在這時,文書房太監把幾封十萬火急的文書送到養心殿内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的值房中來。
掌印太監王德化不在,由幾個秉筆太監看了一下,一個個大驚失色。
王承恩在這幾位輪值的秉筆太監中名次最前,就由他拿着這幾封火急文書追出東華門。
近幾年,崇祯身上的變化實在很大。
在他即位後最初幾年,國家雖有内亂和外患,但大局尚未糜爛,他希望做一代“中興英主”的信心很強,銳氣很盛。
那時他對于日蝕、星變、怪風、霍雨等等自然界不正常現象雖然也心中戒懼,卻不像近幾年來這樣害怕。
八九年前,有一個朝臣因旱澇成災,上疏言事,批評朝政,措詞過于激切。
他很惱火,在上朝 時訓斥說:“堯有九年之澇,湯有七年之旱,并不聞堯與湯有何失德!”但是近幾年,任何不正常的自然現象他都認為是五行災異,也就是上天給他的警告和國家的不祥之兆,膽戰心驚,仿徨不寐。
在即位之初,他并不很迷信佛、道兩教,倒是受了當時禮部尚書徐光啟①的影響,和天主教有些接近。
近兩三年來,他對于佛、道、鬼、神越來越迷信了。
①徐光啟--上海徐彙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死于崇祯六年(1562~1633)。
他是我國最早的天主教徒,最早接受西洋科學的學者,精通數學、曆法、測量、水利、農業、火器(早期槍炮)制造等方面的學問,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
崇祯五年曾做到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内閣輔臣。
還有二月初五,清兵正在山東時候,北京城發生了一次地震。
雖然地震是常見的自然現象,明朝在北京地區已經發生過多次地震,毫不足奇。
永樂年間是明朝國力鼎盛時期,短短的十八年中,南京震了六次,北京震了兩次,而南京的五次地震都在永樂帝遷都之前。
無奈從西漢以來,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就将地震同人事聯系起來,而這種迷信思想深入人心,也深入崇祯的心。
崇祯認為北京是大明帝國的首都,就在皇帝的腳下,從他登極至今就發生了兩次較大地震①,可不預兆他的江山不穩麼?司禮監掌印太監經常據實轉奏靈台太監觀察到的星象和雲氣變異,十之八九都是不吉利的。
這樣就更增加了他的憂愁。
盡管他口頭上說他是“中興英主”,心中卻漸漸明白“中興”無望,甚至常有可能亡國的預感。
尤其是洪承疇和孫傳庭費盡力氣竟不能将李自成撲滅在潼關附近,國運在他的心中更加清楚。
①兩次較大地震--上一次地震發生于崇祯元年二月十日。
他愈是覺得人事努力很難指望,愈是想靠神靈保佑國運。
今年春天,他瞞着朝臣,命僧道錄司①暗中挑選了幾十位佛、道兩教的名德法師在南宮建醮。
他還傳旨召江西龍虎山張真人來京建醮,但因路途遙遠,尚未趕到,從三月中旬以來,他時常忙裡偷閑,帶着周後和田、袁二妃,去南宮燒香祈禱。
但是這樣的事情如何能瞞住群臣?不免有一些言官上疏勸谏,請他不要迷信僧、道,做這種無益的事。
他心中很痛苦,有時想着自己既是一位英明君主,自然不應該迷信僧、道、鬼、神,使得後世議論。
可是他又想着國事日非,無術挽救,除非上天見憐,有什麼法兒使國家轉危為安,否極泰來?有一次他對自己說: ①僧道錄司--管理全國和尚、道士的衙門。
“唉,建醮,建醮!這些言官怎知道朕的苦心!朕非昏庸之主,隻是勢不得已,向上天為民請命耳!” 後來又有一位言官上了一道奏本,措詞比較率直,說南宮靠近太廟,每日鐘、鼓、饒、钹之聲聒耳,使祖宗為之不安。
祖宗不安,何能祈福攘災?崇祯沒有生氣,提起朱筆批道:“朕之苦心,但願佛、天、祖宗知,不願人知。
”過了一夜,當這個奏本要發出宮時,他重新看看禦批,自覺批語不雅,不似帝王的話,便塗了去,改批“留中”二字,不再發出。
過了四月以後,他因為事忙,一直再沒有去南宮燒香。
前幾天他接到山西巡撫和布政使的聯名奏疏,說山西某地天雨血①,某地發生地震,倒塌了許多房屋,壓死了不少人、畜。
他非常震驚,心中說道:“前年元旦日蝕,今年京師和山西地震,又雨血,災異如此,實在可怕。
”又想道,西漢哀帝時發生日蝕和地震,大臣們對策上言,說這是不尋常的災異,果然不久西漢就亡了。
何況如今不僅日蝕、地震,天又雨血!想到這裡,又想想當前大局,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他根據皇曆選擇了一個宜于齋戒祈攘的日子和時刻,親至南城燒香。
擇定了吉日良辰,他吩咐司禮監替他準備青詞②表文,并事先傳谕在南城的僧、道們知道。
①天雨血--地上的紅色塵土被大風刮起,送到幾百裡或上千裡以外,随雨降下,古人不明白其中道理,誤認為是“天雨血”,很不吉利。
②青詞--道教向玉皇焚化的表文寫在青色紙上,叫做青詞。
現在崇祯偕同周後、田妃、袁妃,分乘小辇,穿過文華殿西夾道,出了東華門,順着護城河東邊的青石禦道向南走去。
三個月來,北京城多風多沙,今日難得的天氣晴朗,陽光明媚。
雖然今天己交五月下旬,但北京城的前半晌并不炎熱,微微的南風清爽宜人。
河岸上,一長排綠柳映水,柔絲搖曳。
兩隻黃鵬在柳枝間穿來穿去,發出婉轉柔和的叫聲。
護城河轉彎處有一座用太湖石疊成的假山,四面槐柳簇擁,綠蔭森森。
幾枝盛開的石榴花橫在太湖石上,分外鮮紅。
從這裡往西去,有一條松柏夾着的石闆路,通往太廟的後角門;往南,不遠處有一道紅色高圍牆,上覆黃色琉璃瓦,從紅牆中露出巍峨的宮殿和高大的古松,并傳出鐘、磐和梵呗之聲。
護城河中水色湛清,微波上閃耀着金色的太陽,水底蕩漾着三四片白色雲影。
崇祯已經有許多天沒有出過紫禁城,這時不由得
有一個專門在早晨替皇上梳頭的宮女,在乾清宮中俗稱管家婆①的,捧着一個剔紅堆漆圓盒,裡邊放着銅鏡、蓖子和象牙梳子等物,第一個躬身走進了養德齋來。
①管家婆--明代每一後妃宮中宮女衆多,其中有一個宮女掌管請事,好像衆宮女的頭兒,俗稱管家婆。
梳洗罷,穿戴整齊,崇祯按照每日慣例到乾清宮大殿的前邊拜天,然後,傳免了皇後、妃嫔、太子和皇女們的請安,匆匆地吃了尚膳監送來的素點,便乘辇前去上朝,正式開始了他這一天的忙碌而煩惱的皇帝生活。
每次上朝,總是聽到一些不順心的和難以解決的問題,使他退朝後更加煩悶。
今天上朝時候,戶部臣詳細面奏各處官軍欠饷的情形很嚴重,每日催饷的文書不斷飛來,急于星火,可是國庫如洗,沒法應付。
另有幾個科、道官①請求對清兵焚掠殘破的畿輔和山東各州、縣趕快赈濟,撫輯流亡,使劫餘百姓得以早安生業。
但軍饷尚且沒有着落,赈濟款從何談起!不到已時,崇祯就懷着十分沉重的心情退朝。
①科、道官--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禦史的統稱。
都是言官。
明代把全國領土劃為十三行省。
十二道即十三省,沿襲唐朝舊稱。
為着今天要去南宮①燒香,他三天來就素食齋戒。
現在下朝回來,一面傳旨皇後和田、袁二妃來乾清宮,一面又一次渾身沐浴。
後妃們一來到,他就帶着她們乘辇出了東華門。
除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和一大群太監和宮女簇擁外,沒有任何儀仗,盡可能不讓外邊的臣工知道。
①南宮--在北京城南池子一帶有一片宮殿建築,稱做南宮、南内,也叫南城。
這一大片宮殿,到清代全毀了。
恰在這時,文書房太監把幾封十萬火急的文書送到養心殿内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的值房中來。
掌印太監王德化不在,由幾個秉筆太監看了一下,一個個大驚失色。
王承恩在這幾位輪值的秉筆太監中名次最前,就由他拿着這幾封火急文書追出東華門。
近幾年,崇祯身上的變化實在很大。
在他即位後最初幾年,國家雖有内亂和外患,但大局尚未糜爛,他希望做一代“中興英主”的信心很強,銳氣很盛。
那時他對于日蝕、星變、怪風、霍雨等等自然界不正常現象雖然也心中戒懼,卻不像近幾年來這樣害怕。
八九年前,有一個朝臣因旱澇成災,上疏言事,批評朝政,措詞過于激切。
他很惱火,在上朝 時訓斥說:“堯有九年之澇,湯有七年之旱,并不聞堯與湯有何失德!”但是近幾年,任何不正常的自然現象他都認為是五行災異,也就是上天給他的警告和國家的不祥之兆,膽戰心驚,仿徨不寐。
在即位之初,他并不很迷信佛、道兩教,倒是受了當時禮部尚書徐光啟①的影響,和天主教有些接近。
近兩三年來,他對于佛、道、鬼、神越來越迷信了。
①徐光啟--上海徐彙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死于崇祯六年(1562~1633)。
他是我國最早的天主教徒,最早接受西洋科學的學者,精通數學、曆法、測量、水利、農業、火器(早期槍炮)制造等方面的學問,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
崇祯五年曾做到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内閣輔臣。
還有二月初五,清兵正在山東時候,北京城發生了一次地震。
雖然地震是常見的自然現象,明朝在北京地區已經發生過多次地震,毫不足奇。
永樂年間是明朝國力鼎盛時期,短短的十八年中,南京震了六次,北京震了兩次,而南京的五次地震都在永樂帝遷都之前。
無奈從西漢以來,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就将地震同人事聯系起來,而這種迷信思想深入人心,也深入崇祯的心。
崇祯認為北京是大明帝國的首都,就在皇帝的腳下,從他登極至今就發生了兩次較大地震①,可不預兆他的江山不穩麼?司禮監掌印太監經常據實轉奏靈台太監觀察到的星象和雲氣變異,十之八九都是不吉利的。
這樣就更增加了他的憂愁。
盡管他口頭上說他是“中興英主”,心中卻漸漸明白“中興”無望,甚至常有可能亡國的預感。
尤其是洪承疇和孫傳庭費盡力氣竟不能将李自成撲滅在潼關附近,國運在他的心中更加清楚。
①兩次較大地震--上一次地震發生于崇祯元年二月十日。
他愈是覺得人事努力很難指望,愈是想靠神靈保佑國運。
今年春天,他瞞着朝臣,命僧道錄司①暗中挑選了幾十位佛、道兩教的名德法師在南宮建醮。
他還傳旨召江西龍虎山張真人來京建醮,但因路途遙遠,尚未趕到,從三月中旬以來,他時常忙裡偷閑,帶着周後和田、袁二妃,去南宮燒香祈禱。
但是這樣的事情如何能瞞住群臣?不免有一些言官上疏勸谏,請他不要迷信僧、道,做這種無益的事。
他心中很痛苦,有時想着自己既是一位英明君主,自然不應該迷信僧、道、鬼、神,使得後世議論。
可是他又想着國事日非,無術挽救,除非上天見憐,有什麼法兒使國家轉危為安,否極泰來?有一次他對自己說: ①僧道錄司--管理全國和尚、道士的衙門。
“唉,建醮,建醮!這些言官怎知道朕的苦心!朕非昏庸之主,隻是勢不得已,向上天為民請命耳!” 後來又有一位言官上了一道奏本,措詞比較率直,說南宮靠近太廟,每日鐘、鼓、饒、钹之聲聒耳,使祖宗為之不安。
祖宗不安,何能祈福攘災?崇祯沒有生氣,提起朱筆批道:“朕之苦心,但願佛、天、祖宗知,不願人知。
”過了一夜,當這個奏本要發出宮時,他重新看看禦批,自覺批語不雅,不似帝王的話,便塗了去,改批“留中”二字,不再發出。
過了四月以後,他因為事忙,一直再沒有去南宮燒香。
前幾天他接到山西巡撫和布政使的聯名奏疏,說山西某地天雨血①,某地發生地震,倒塌了許多房屋,壓死了不少人、畜。
他非常震驚,心中說道:“前年元旦日蝕,今年京師和山西地震,又雨血,災異如此,實在可怕。
”又想道,西漢哀帝時發生日蝕和地震,大臣們對策上言,說這是不尋常的災異,果然不久西漢就亡了。
何況如今不僅日蝕、地震,天又雨血!想到這裡,又想想當前大局,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他根據皇曆選擇了一個宜于齋戒祈攘的日子和時刻,親至南城燒香。
擇定了吉日良辰,他吩咐司禮監替他準備青詞②表文,并事先傳谕在南城的僧、道們知道。
①天雨血--地上的紅色塵土被大風刮起,送到幾百裡或上千裡以外,随雨降下,古人不明白其中道理,誤認為是“天雨血”,很不吉利。
②青詞--道教向玉皇焚化的表文寫在青色紙上,叫做青詞。
現在崇祯偕同周後、田妃、袁妃,分乘小辇,穿過文華殿西夾道,出了東華門,順着護城河東邊的青石禦道向南走去。
三個月來,北京城多風多沙,今日難得的天氣晴朗,陽光明媚。
雖然今天己交五月下旬,但北京城的前半晌并不炎熱,微微的南風清爽宜人。
河岸上,一長排綠柳映水,柔絲搖曳。
兩隻黃鵬在柳枝間穿來穿去,發出婉轉柔和的叫聲。
護城河轉彎處有一座用太湖石疊成的假山,四面槐柳簇擁,綠蔭森森。
幾枝盛開的石榴花橫在太湖石上,分外鮮紅。
從這裡往西去,有一條松柏夾着的石闆路,通往太廟的後角門;往南,不遠處有一道紅色高圍牆,上覆黃色琉璃瓦,從紅牆中露出巍峨的宮殿和高大的古松,并傳出鐘、磐和梵呗之聲。
護城河中水色湛清,微波上閃耀着金色的太陽,水底蕩漾着三四片白色雲影。
崇祯已經有許多天沒有出過紫禁城,這時不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