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關燈
心情一爽,眼睛裡露出來一絲笑意,好像種種苦惱,都暫時從他的心上離開了。

     三乘辇繼續向南行去,過了片刻,來到了南宮的正門外邊。

     南宮的大部分都是英宗時代的建築物。

    一百七十年來不斷修繕、油漆、增建,十分美麗。

    南宮大門外有許多高大的白皮松,遮天蔽日。

    三乘黃色小辇在白皮松中間的漢白玉甬道上停住,早有一群高僧、道士和執事太監在道旁跪接。

    崇祯帶着皇後和兩位妃子緩步走上雕龍玉階,進了宮門,在一片松樹下盤桓一陣,然後走進南風門。

    這裡有許多花木,并排有三座寶殿:中間的是龍德殿,左邊的是崇仁殿,右邊的是廣智殿。

    他們在龍德殿休息一下,受了僧、道們的朝拜,吃了一杯茶,然後由執事僧、道和太監們在前引導,向内走去。

    正在這時,王承恩身穿沒有補子的青素宮紗貼裡①,頭戴用馬尾編結的煙墩帽②上綴寶石、明珠,右手拿着一把專為遮太陽用的藍絹灑金大撒扇③左手袖着十萬 火急的機密文書,匆匆地從紫禁城中趕來。

    他必須先向印公④王德化禀明,才敢啟奏皇上。

    可是王德化正引着皇上和娘娘們往裡邊走,他不好貿然趕去說話。

    他的心中很急,鬓邊冒出豆子大的汗珠,隻好在龍德殿旁徘徊,偷眼望着皇帝神色安閑地穿過飛虹牌樓,緩步踏上飛虹橋。

     ①貼裡--太監所穿的一種有褶的長衣,夏季用紗。

    今天因皇帝齋戒祈禱,所以太監們隻穿青素衣服。

    青素衣服沒有補子。

     ②煙墩帽--下有寬的直檐,頂略尖。

     ③撒扇--即折疊扇。

    太監所用的大撒扇,柄有一尺多長,隻用來遮太陽,不能扇風取涼。

     ④印公--太監們對掌印太監的尊稱。

     崇祯難得今天有一點閑情逸緻,站在弓形的飛虹橋上,欣賞白玉欄杆和欄闆上的精緻雕刻,還指着那些刻得栩栩如生的水族動物叫皇後欣賞。

    一會兒,他率領後妃們走下橋,穿過戴鳌牌樓,向左右的天光、雲影二亭望一眼,登上一座堆壘得十分玲珑的秀麗假山。

    山上有一個圓殿叫做乾運殿,東邊是淩雲亭,西邊是禦風亭。

    他在山上稍作盤桓,想着這山上的圓殿和亭子都是英宗複辟後添建的,那時雖有也先之患,經過土木之變,但國家的根子依然強固,全不似如今這樣風雨飄搖,想着這裡,不由得滿懷槍然,無心再看景緻,連乾運殿也懶得進去。

     他同後妃們繞過乾運殿,下了秀麗山,來到佳麗門。

    全體僧道官和名德法師都在甬道的兩旁跪接。

    崇祯和後妃們從他們中間穿過,走進佳麗門,踏上白玉雕龍台階,迸到永明殿中坐下,衆僧躬身低頭,雙手合十,從永明殿的左邊,衆道士從右邊,分向建醮的地方走去,連一點腳步聲也不敢發出。

    過了片刻,從永明殿後邊傳過來鐘聲、鼓聲、磐聲、木魚聲、雲闆聲、銅笛聲等等,還有和尚道士的哮經聲,組成了肅穆莊嚴的音樂合奏。

    王德化走到崇祯面前,躬身奏道: “皇爺,開醮了。

    ” 崇祯沒做聲,立刻從龍椅上站起來,懷着虔敬的心情向外走去,周後、兩位妃子、宮女們和太監們,肅靜地跟在他的背後,永明殿的背後是一個小院,一色漢白玉鋪地,有十幾株合抱的蒼松和翠柏,虬枝橫空。

    其中有一株古松上纏繞着淩霄,在蒼翠的松葉間點綴着鮮豔的紅花。

    院子中間搭着一座高大的白綢經棚,旗幡飄飄;蓮花寶座上供着檀香木雕刻的釋迦如來佛像。

    棚外懸一黃緞橫幅,上題:“敕建消災、弭寇、護國、佑民、普渡衆生法會”。

    後妃們暫留在經棚外邊,崇祯帝先進經棚,在釋迦前上了香,焚了黃表,拜了四拜,跪在黃緞拜墊上默默祈禱,求佛祖大發慈悲,幫助他消滅各地“流賊”,降罰滿洲,并且不要再降水、旱、蝗、疫諸災,保佑他的國運昌隆。

    當默禱結束時他覺得還不夠,又特别祝禱幾句,求佛祖感化張獻忠等洗心革面,實心投誠,并且使官軍将漏網的李自成早日擒獲,除掉朝廷後患。

    他求神心誠,禳災情切,雖沒出聲,卻禁不住喉嚨哽塞,熱淚滿眶。

    祝禱畢,他站起來退到一旁,看着皇後和妃子們依次進來禮佛。

     在崇祯跪佛前虔誠祝禱當兒,王德化留在經棚外邊,恭立侍候。

    一個太監來到他的身邊,湊近他的耳朵小聲說。

    “宗主爺,王秉筆有事面禀。

    ”他轉過頭去,看見王承恩神色不安地立在永明殿後,心中不禁一驚。

    他使個眼色不讓王承恩來到經棚前邊,自己趕快踮着腳尖兒走了過去,悄聲問:“什麼緊急大事?”王承恩行了禮,從袖中掏出文書遞給他,小聲說:“請宗主爺的示,這些十萬火急的文書是否現在就奏明皇上?”王德化把幾封文書匆匆一看,大驚失色。

    想了一下,他把文書交給王承恩,俏聲吩咐說:“拿回宮去,此刻萬不能讓萬歲知道。

    縱然天塌下來,也要等皇爺燒過香回到宮中,咱們再向他啟奏。

    ” 王承恩不敢說什麼,悄悄走了。

     從建有佛教法會的院落往北,繞過假山,穿過有雕欄的白玉小橋,又是一座圓殿,描金盤龍匾額上題着“環碧”二字。

    周圍綠水環繞,花木繁茂,蒼松數株,翠竹千竿。

    這是南宮最後和最幽靜的地方,再往北幾丈遠便是覆蓋着黃瓦的紅色宮牆。

    道壇設在環碧殿中,叫做“敕建三清普臨、降妖、伏魔、消災、洱亂醮壇”。

    崇祯走進環碧殿,叩拜了玉皇大帝,焚了青同,照例默禱一陣,然後退出。

    皇後和兩個妃于依次燒香出來。

    他們到永明殿中休息,吃了點心,起駕回紫禁城去。

     當崇祯走進東華門時,恰有一個部僚正在會極門接本①。

    忽然聽見太監傳呼:“聖駕回宮!”他慌忙躲入文華門内西值房,隔着穿窗隙窺探。

    崇祯一掃眼瞧見了他。

    轉入文華殿西夾道以後,崇祯派一個小太監回來,用溫和的口氣囑咐他出去後不要亂說。

    這時崇祯的心境十分平靜,脾氣 變得十分好,臉上挂着若有若無的笑意。

     ①會極門接本--會極門即左順門。

    文書房太監将批過紅的奏本在此發出。

    内閣和各部、院等衙門派官員在此接收,叫做接本。

     回到乾清宮,他剛剛換過衣服,端着茶碗喝了一口香茶,王承恩走到面前,躬身将幾份文書放在禦案上,膽怯地說: “啟奏皇爺,張獻忠又反了。

    ” 崇祯的手猛一顫抖,茶碗落在禦案上,濺濕了文書。

    他正要詢問詳情,不料王承恩低頭避開他的眼睛,又小聲說: “據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飛奏,陝西的局面也變了。

    ” “怎麼,張獻忠入陝西了?”崇祯跳起來問。

    “官軍何不堵截?” “不是,皇爺。

    是李自成在商洛山一帶起事了。

    ” 崇祯兩眼發直,頹然坐進椅子裡,過了好久才喃喃吐出半句話: “我早就擔心……” 又過了一陣,他才稍微鎮靜,叫王承恩将幾封火急奏本讀給他聽。

    當他聽到熊文燦奏報說已命左良玉、羅岱等率楚、豫官軍“追剿”張獻忠,正候捷報,他搖搖頭,用鼻孔冷笑一聲,對王承恩說: “給熊文燦這個該死的老東西下一道嚴旨切責,叫他戴罪視事,以觀後效。

    倘若不能将獻賊剿除,加重論罪!” “遵旨!” “鄭崇儉的本上怎麼說?快念!” 鄭崇儉除奏報李自成重新樹起大旗之外,也奏報農民軍中疾疫流行,李自成和劉宗敏等重要“渠魁”都卧病不起。

    他還奏稱他已經“親赴武關,督軍進剿,不難将逆賊一網打盡”,崇祯聽畢,仿佛看見了新的希望,點點頭,又對王承恩說: “替朕拟旨,着鄭崇儉迅速進剿,不得遲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