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當楊嗣昌同皇帝在文華殿談話的時候,從昌平往北京德勝門的大道上奔馳着一隊騎兵,大約有一百多人。
他們所騎的全是口外駿馬,時而加鞭飛奔,時而緩奔,以便使冒着汗水的馬匹稍得休息。
馬蹄聲在霜凍的、寂靜的、夜色沉沉的曠野裡像一陣兇猛的暴雨,時常從附近十分殘破的村莊裡引起來汪汪犬吠。
一些驚魂不定的守夜人躲在黑影中向大道上張望。
挂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佥都禦史銜,宣、大、山西總督盧象升,騎着他的最心愛的駿馬五明骥走在中間,心頭上非常沉重。
從五月間他的父親在回宜興原籍的路上病故以後,他曾經連上十疏,哀懇皇上準許他請假奔喪,在家鄉守孝三年。
他說他希望将父親埋葬之後,就在父親的墳墓旁蓋三間草房,住在裡邊,謝絕交遊,借着“廬墓”的機會安心地讀三年書,然後再出來為皇帝“效大馬之勞”。
但是崇祯皇帝心中明白:儒臣們在父母死後都喜歡拿廬墓三年的話妄自标榜,實際上沒有看見一個做大臣的曾經那樣做過,他認為盧象升請求回籍奔喪是真,廬墓三年隻是說說罷了。
倘在平常時候,他會立刻批準盧象升回籍奔喪,在家守孝,過一段時候如果需要他出來做事,就下诏叫他“奪情起複”①,重新做官。
然而目前國事艱難,軍情緊急,崇祯不但沒有準許他請假奔喪,反而根據楊嗣昌的推薦,調他做兵部尚書,加重了他的責任,另外派陳新甲接替他的總督職務。
陳新甲尚在四川,因路遠還沒有趕來接任。
清兵人塞,廷臣交章推薦,皇帝派人賜盧象升一把尚方劍,叫他星夜來京,總督天下援軍。
①奪情起複--在封建禮教盛行時代,做宮的人遇到父母死亡,必須辭去官職,回家守三年之孝。
倘若在守孝期間由于皇帝的旨意出來供職,叫做“奪情”,意思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又叫奪情起複。
盧象升是文進士出身,自幼腦瓜裡灌滿了儒家的孝道思想。
在上月清兵人犯以前,京畿一帶和他的宣、大防區并無戰事,他每次想到不能奔喪這件事就痛哭流涕,同時對楊嗣昌很不滿意。
目前既然是清兵人犯,京師危急,他隻好暫時放下了奔喪的念頭,帶兵勤王。
從陽和出發以後,他隻讓步兵按站稍作休息,而自己同一萬多騎兵日夜趕路,實在困倦時就在馬鞍上合合眼皮,或在喂馬時和衣躺下去——一陣。
今天午後,他帶着騎兵到了昌平,步兵須要在三天後才能趕到。
在進昌平城之前,他率領幾位親信幕僚,攜帶在路上準備的祭品,走迸大紅門,一直走到長陵前邊,向武功赫赫的永樂皇帝緻祭,跪在地上哽咽地祝告說: “但願仰仗二祖列宗①之靈,殲滅鞑虜,固我邊疆,以盡微臣之職。
臣即肝腦塗地,亦所甘心!” ①二祖列宗--二祖旨明太祖和成祖,列宗指成祖以下至嘉宗的曆代皇帝。
雖然明大租不葬在昌平,但“二祖列宗”是明朝士大夫們的習慣說法。
申時剛過,他迸到昌平城裡,一看各路援師都沒來到,隻有他自己帶的騎兵紮在城裡城外。
他把千總以上的軍官召集到轅門外,對天酪酒,大聲說: “困難如此,援軍不多,隻好仰仗諸将之力,先摧折東虜氣焰。
倘有不奮勇殺敵的,軍法不赦!” 他原以為派他總督天下勤王兵馬,他可以在京畿一帶同清兵決一死戰,使敵人不敢再輕易人犯。
不料剛到昌平就聽到一個消息,說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主張同滿洲議和,不惜訂城下之盟,滿京城都在紛紛地議論着這件事,這使他十分生氣。
他把軍隊部署停當後,就把親信幕僚和重要将領們召集到總督行轅的大廳裡,商議如何使部隊稍作休息,準備尋敵作戰。
有一位幕僚知道皇帝将要召見他,問道:“大人,如果楊閣老和皇上問到大人對和戰有何意見,大人将如何回答?”他從桌邊站起來,緊握着佩刀柄說: “我盧某深受國恩,恨不得力國而死。
今日敵兵壓境,隻能言戰,豈能言和!” 幕僚散去,已是二更天氣,仆人顧顯和李奇來照料他上床安歇。
他想起李奇這個人跟着他快兩年了,小心服侍,沒有出過錯誤,雖不是家生孩子①,卻同顧顯差不多一樣地對主人忠心耿耿。
他問道: ①家生孩子--明朝士大夫家庭養有家奴,特别以江南為盛。
家奴生的子孫仍為家奴,稱為家生孩子,和臨時投靠來的或收買的不同。
“李奇,你的家裡人都住在北京東城?” “是的,老爺。
”李奇低聲回答說,一面替他整理床鋪。
“到京以後,你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
恐怕你的父母也很想你啦。
” 盧象升又轉向顧顯說:“顧顯,到京後你取二十兩銀子給李奇,讓他拿回去孝敬父母。
” “謝謝老爺!”李奇躬身說,趕快跪下去叩了個頭。
盧象升正要上床,忽然門官進來禀報,說楊閣老派一位官員來見,盧象升立刻傳見,原來是楊嗣昌催他連夜進京,說是皇上明日一早就要召見,他決定立刻動身,感情十分激動,吩咐左右: “快去備馬!” 在奔往德勝門的路上,他一面計劃着如何同敵人作戰,一面想着明天見皇上如何說話。
當他馳過那被稱做“薊門煙樹”的大都城遺址①時,聽見從幾間茅屋中傳出來一家人的嚎陶哭聲,使他蓦地又想起來自己的亡父,心頭上十分酸楚,幾乎要滾出淚來。
①大部城遺址--元朝時北京稱做大都,德勝門外幾裡遠有大都城薊門(北門之一)的遺址,樹木茂密,明清兩朝都作為北京八景之一,稱做“薊門煙樹”。
進了北京,回到了自己的公館時,已經是将近四更天氣。
有許多京中朋友都在公館裡等候着他,希望在他還沒有去觐見皇上的時候能夠把自己的心裡話和京中士民的輿論告訴他。
他們都憤恨楊嗣昌和高起潛的“賣國求和”陰謀,要求他在皇上的面前堅決主戰。
有一位在督察院做禦史的朋友、江南清江人楊廷麟,非常激動他說: “九老①,請恕小弟直言。
目前閣下一身系天下臣民之望,如閣下對此事不以死力相争,京城士民将如何看待閣下?千秋後世将如何評論閣下?請勿負天下忠臣義士之心!” ①九老--盧象升字建鬥,别号九台,所以稱他九老。
明代士大夫習慣,中年人也可以被尊稱為“老”。
“請放心,”他回答說
他們所騎的全是口外駿馬,時而加鞭飛奔,時而緩奔,以便使冒着汗水的馬匹稍得休息。
馬蹄聲在霜凍的、寂靜的、夜色沉沉的曠野裡像一陣兇猛的暴雨,時常從附近十分殘破的村莊裡引起來汪汪犬吠。
一些驚魂不定的守夜人躲在黑影中向大道上張望。
挂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佥都禦史銜,宣、大、山西總督盧象升,騎着他的最心愛的駿馬五明骥走在中間,心頭上非常沉重。
從五月間他的父親在回宜興原籍的路上病故以後,他曾經連上十疏,哀懇皇上準許他請假奔喪,在家鄉守孝三年。
他說他希望将父親埋葬之後,就在父親的墳墓旁蓋三間草房,住在裡邊,謝絕交遊,借着“廬墓”的機會安心地讀三年書,然後再出來為皇帝“效大馬之勞”。
但是崇祯皇帝心中明白:儒臣們在父母死後都喜歡拿廬墓三年的話妄自标榜,實際上沒有看見一個做大臣的曾經那樣做過,他認為盧象升請求回籍奔喪是真,廬墓三年隻是說說罷了。
倘在平常時候,他會立刻批準盧象升回籍奔喪,在家守孝,過一段時候如果需要他出來做事,就下诏叫他“奪情起複”①,重新做官。
然而目前國事艱難,軍情緊急,崇祯不但沒有準許他請假奔喪,反而根據楊嗣昌的推薦,調他做兵部尚書,加重了他的責任,另外派陳新甲接替他的總督職務。
陳新甲尚在四川,因路遠還沒有趕來接任。
清兵人塞,廷臣交章推薦,皇帝派人賜盧象升一把尚方劍,叫他星夜來京,總督天下援軍。
①奪情起複--在封建禮教盛行時代,做宮的人遇到父母死亡,必須辭去官職,回家守三年之孝。
倘若在守孝期間由于皇帝的旨意出來供職,叫做“奪情”,意思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又叫奪情起複。
盧象升是文進士出身,自幼腦瓜裡灌滿了儒家的孝道思想。
在上月清兵人犯以前,京畿一帶和他的宣、大防區并無戰事,他每次想到不能奔喪這件事就痛哭流涕,同時對楊嗣昌很不滿意。
目前既然是清兵人犯,京師危急,他隻好暫時放下了奔喪的念頭,帶兵勤王。
從陽和出發以後,他隻讓步兵按站稍作休息,而自己同一萬多騎兵日夜趕路,實在困倦時就在馬鞍上合合眼皮,或在喂馬時和衣躺下去——一陣。
今天午後,他帶着騎兵到了昌平,步兵須要在三天後才能趕到。
在進昌平城之前,他率領幾位親信幕僚,攜帶在路上準備的祭品,走迸大紅門,一直走到長陵前邊,向武功赫赫的永樂皇帝緻祭,跪在地上哽咽地祝告說: “但願仰仗二祖列宗①之靈,殲滅鞑虜,固我邊疆,以盡微臣之職。
臣即肝腦塗地,亦所甘心!” ①二祖列宗--二祖旨明太祖和成祖,列宗指成祖以下至嘉宗的曆代皇帝。
雖然明大租不葬在昌平,但“二祖列宗”是明朝士大夫們的習慣說法。
申時剛過,他迸到昌平城裡,一看各路援師都沒來到,隻有他自己帶的騎兵紮在城裡城外。
他把千總以上的軍官召集到轅門外,對天酪酒,大聲說: “困難如此,援軍不多,隻好仰仗諸将之力,先摧折東虜氣焰。
倘有不奮勇殺敵的,軍法不赦!” 他原以為派他總督天下勤王兵馬,他可以在京畿一帶同清兵決一死戰,使敵人不敢再輕易人犯。
不料剛到昌平就聽到一個消息,說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主張同滿洲議和,不惜訂城下之盟,滿京城都在紛紛地議論着這件事,這使他十分生氣。
他把軍隊部署停當後,就把親信幕僚和重要将領們召集到總督行轅的大廳裡,商議如何使部隊稍作休息,準備尋敵作戰。
有一位幕僚知道皇帝将要召見他,問道:“大人,如果楊閣老和皇上問到大人對和戰有何意見,大人将如何回答?”他從桌邊站起來,緊握着佩刀柄說: “我盧某深受國恩,恨不得力國而死。
今日敵兵壓境,隻能言戰,豈能言和!” 幕僚散去,已是二更天氣,仆人顧顯和李奇來照料他上床安歇。
他想起李奇這個人跟着他快兩年了,小心服侍,沒有出過錯誤,雖不是家生孩子①,卻同顧顯差不多一樣地對主人忠心耿耿。
他問道: ①家生孩子--明朝士大夫家庭養有家奴,特别以江南為盛。
家奴生的子孫仍為家奴,稱為家生孩子,和臨時投靠來的或收買的不同。
“李奇,你的家裡人都住在北京東城?” “是的,老爺。
”李奇低聲回答說,一面替他整理床鋪。
“到京以後,你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
恐怕你的父母也很想你啦。
” 盧象升又轉向顧顯說:“顧顯,到京後你取二十兩銀子給李奇,讓他拿回去孝敬父母。
” “謝謝老爺!”李奇躬身說,趕快跪下去叩了個頭。
盧象升正要上床,忽然門官進來禀報,說楊閣老派一位官員來見,盧象升立刻傳見,原來是楊嗣昌催他連夜進京,說是皇上明日一早就要召見,他決定立刻動身,感情十分激動,吩咐左右: “快去備馬!” 在奔往德勝門的路上,他一面計劃着如何同敵人作戰,一面想着明天見皇上如何說話。
當他馳過那被稱做“薊門煙樹”的大都城遺址①時,聽見從幾間茅屋中傳出來一家人的嚎陶哭聲,使他蓦地又想起來自己的亡父,心頭上十分酸楚,幾乎要滾出淚來。
①大部城遺址--元朝時北京稱做大都,德勝門外幾裡遠有大都城薊門(北門之一)的遺址,樹木茂密,明清兩朝都作為北京八景之一,稱做“薊門煙樹”。
進了北京,回到了自己的公館時,已經是将近四更天氣。
有許多京中朋友都在公館裡等候着他,希望在他還沒有去觐見皇上的時候能夠把自己的心裡話和京中士民的輿論告訴他。
他們都憤恨楊嗣昌和高起潛的“賣國求和”陰謀,要求他在皇上的面前堅決主戰。
有一位在督察院做禦史的朋友、江南清江人楊廷麟,非常激動他說: “九老①,請恕小弟直言。
目前閣下一身系天下臣民之望,如閣下對此事不以死力相争,京城士民将如何看待閣下?千秋後世将如何評論閣下?請勿負天下忠臣義士之心!” ①九老--盧象升字建鬥,别号九台,所以稱他九老。
明代士大夫習慣,中年人也可以被尊稱為“老”。
“請放心,”他回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