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崇祯十一年①十月初三日晚上,約摸一更天氣,北京城裡已經靜街,顯得特别的陰森和凄涼。

    重要的街道口都站着兵丁,盤查偶爾過往的行人。

    家家戶戶的大門外都挂着紅色的或白色的紙燈籠,燈光昏暗,在房檐下搖搖擺擺。

    在微弱的燈光下,可以看見各街口的牆壁上貼着大張的、用木版印刷的戒嚴布告。

    在又窄又長的街道和胡同裡,時常有更夫提着小燈籠,敲着破銅鑼或梆子,瑟縮的影子出現一下,又向黑暗中消逝;那緩慢的、無精打采的鑼聲或梆子聲也在風聲裡逐漸遠去。

     ①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

    本書内所有的年月日都依照中國的傳統習慣,使用皇帝年号和陰曆。

     城頭上非常寂靜,每隔不遠有一盞燈籠,由于清兵已過了通州的運河西岸,所以東直門和朝陽門那方面特别吃緊,城頭上的燈籠也比較稠密。

    城外有多處火光,天空映成了一片紫色,從遠遠的東方,不時地傳過來隆隆炮聲,好像夏天的悶雷一樣在天際滾動。

    但是城裡的居民們得不到戰事的真實情況,不知道這是官兵還是清兵放的大炮。

     從崇祯登極以來,十一年中,清兵已經四次人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

    所以盡管東城外炮聲隆隆,火光沖天,城内有兵馬巡邏,禁止宵行,但深宅大院中仍然過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那些離皇城較近的府第中,為着怕萬一被宮中聽見,在歌舞佰酒時不用鑼鼓,甚至不用絲竹,隻讓歌妓用紫檀或象牙拍闆輕輕地點着闆眼,婉轉低唱,有時歌聲細得像一絲頭發,似有似無,袅袅不斷,在彩繪精緻的屋梁上盤旋,然後向神秘的太空飛去。

    主人和客人們停杯在手,腳尖兒在地上輕輕點着,注目靜聽,幾乎連呼吸也停頓下來。

    歌喉一停,他們頻頻點頭稱賞,快活地勸酒讓菜,猜枚劃拳,他們很少人留意城外的炮聲和火光,更沒人去想一想應該向朝廷獻一個什麼計策,趕快把清兵打退,倒是那些住宿在太廟後院中古柏樹上和煤山的松樹上的仙鶴,被炮聲驚得不安,時不時成群飛起,在紫禁城和東城的上空盤旋,發出來凄涼的叫聲。

     北京城裡的災民和乞丐本來就多,兩天來又從通州和東郊逃進來十幾萬人,沒處收容,有很多人睡在街兩旁的屋檐底下,為着害怕凍死,擠做一堆。

    他們在刺骨的寒風中顫抖着,呻吟着,抱怨着,歎息着。

    女人們小聲地呼着老大爺,哀哀哭泣。

    孩子們在母親的懷抱裡縮做一團,哭着喊冷叫餓,一聲聲撕裂着大人的心。

    但當五城兵馬司派出的巡邏兵丁走近時,他們就暫時忍耐着不敢吭聲。

    從上月二十四日戒嚴以來,每天都有上百的難民死亡,多的竟達到二三百人。

    雖然五城都設有粥廠放赈,但死亡率愈來愈高,特别是老年人和兒童死得最多。

    今夜刮東北風,冷得特别可怕,誰知道明天早晨又會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屍體被擡送到亂葬場中? 今天晚上,崇祯皇帝是在承乾宮同他最寵愛的田妃一起用膳。

    他名叫朱由檢,是萬曆皇帝的孫子,天啟皇帝的弟弟。

    雖然他還是一個不到二十八歲的青年,但是長久來為着支持搖搖欲倒的江山,妄想使明朝的極其腐朽的政權不但避免滅亡,還要妄想能夠中興,他自己會成為“中興之主”,因此他拼命掙紮,心情憂郁,使原來白皙的兩頰如今在幾盞宮燈下顯得蒼白而憔悴,小眼角已經有了幾道深深的魚尾紋,眼窩也有些發暗。

    一連幾夜,他都沒有睡好覺,今天又是五鼓上朝,累了半天,下午一直在乾清宮批閱文書。

    在他的祖父和哥哥做皇帝時,都是整年不上朝,不看群臣奏章,把一切國家大事交給親信的太監們去處理,到了他繼承大統,力矯此弊,事必躬親,但是由于他所代表的隻是極少數皇族、大太監、大官僚等封建大地主階級的利益,與廣大人民尖銳對立,而國家機器也運轉不靈,所以偏偏這些年他越是想“勵精圖治”,越顯得是在抛心力,一事無成,隻見全國局勢特别艱難,一天亂似一天,每天送進宮來的各樣文書像雪花一般落上禦案,為着文書太多,怕的省覽不及,漏掉了重要的,他采取了宋朝用過的辦法,叫通政司收到文書時用黃紙把事由寫出,貼在前邊,叫做引黃,再用黃紙把内容摘要寫出,貼在後邊,叫做貼黃。

    這樣,他可以先看看引黃和貼黃,不太重要的就不必詳閱全文,可是緊急軍情密奏和塘報①,随到随送進宮來,照例沒有引黃,更沒有貼黃。

    所以盡管采用了這個辦法,他仍然每天有處理不完的文書,睡覺經常在三更以後,也有時通宵不眠。

    今天,他整整一個下午就沒有離開禦案。

     ①塘報一明代兵部在各省設提塘官,專管軍事情報,又在各府縣設塘馬,擔任打探軍情和傳送軍情報告。

    所以關于軍情的報告就叫做塘報。

     有時他覺得實在疲倦,就叫秉筆太監把奏疏和塘報讀給他聽,替他拟旨,但是他對自己左右的太監們也不能完全放心,時常疑心他們同廷臣暗中勾搭,把他蒙在鼓裡,所以他稍微休息一下,仍舊掙紮精神,親自批閱文書,親自拟旨,在明代,有些重要上谕的稿子由内閣輔臣代拟,叫做票拟。

    崇祯對輔臣們的票拟總是不很滿意,自己不得不用朱筆修改字句,今天下午他本來就心情煩悶,偏偏事有湊巧,他在一位閣臣的票拟中看見了一個笑話:竟然把别人奏疏中的“何況”二字當做了人名。

    他除用朱筆改正之外,又加了一個眉批,把這位由翰林院出身的、素稱“飽學之士”的閣臣嚴厲地訓斥一頓。

    這件事情,在同田妃一起吃晚飯的時候不由得又想了起來,使他的十分沉重的心頭上更增加了不愉快。

    這時,他覺得還是過去的首輔①周延儒和現在的輔臣兼兵部尚書楊嗣昌是不可多得的幹練人才。

     ①首輔--洪武年問朱元漳借口宰相胡惟庸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