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軟枝黃蟬
關燈
小
中
大
車,穿着短得不能再短的迷你裙,不是趕舞會就是談戀愛。
你覺得他們的男孩子流氣,女孩子俗氣,哎,還真不如本省孩子的土氣,你覺得自己比較清高,有點兒不屑;看着眷村的孩子狐群狗黨、目中無人地呼嘯而過,你退閃一邊,不說話,感覺就像目送一列你該搭上而未搭上的火車棄你而去,載着滿車快樂的人群。
回到那土氣的鄉下孩子身邊,插班生一會兒也就有了自己的朋友。
有時候,你和他們是一體的,一塊兒在溪裡撈蝦,在田裡烤番薯,一塊兒翻牆偷闖戲院。
有時候,你隻能退到木麻黃樹下,一旁看着:看他們擺小兒的滿月酒,看他們穿孝服辦喪事,看他們上墳掃墓、進廟燒香。
鎮上要作醮了,整個小鎮騷動起來。
大人把褲管卷上膝蓋,大碗喝酒,争論誰該是下任爐主。
小孩興奮莫名往大廟和武術館中奔跑。
敲鼓打鑼的、擡神與踏火的、進香的捐貢的……鎮上的顔色憑空多彩起來,鼓樂聲激動着人的臉色,赤足的老人三三兩兩蹲在廟前交頭接耳。
這是節慶。
什麼節慶?慶祝什麼?激動的人為什麼而激動,祈禱的人為誰而祈禱?廟門為什麼靈魂而開,王船為誰的鬼魂而燒?你不知道,也沒人會告訴你。
春去秋來,看着神轎和鑼鼓從你窗前一陣一陣流過,隊伍裡頭有你熟悉的臉龐,他們的興奮的臉龐。
人們說這是民間信仰,但你顯然不屬于這個“民間”。
疏離,造就了你一雙冷眼。
有時候,你深深地驚訝自己竟然真是在這兒出生成長的人。
去國經年,總不免有人問起:“你思鄉嗎?” 我猶疑,不知從哪裡說起。
思鄉總得先有鄉可思,我的鄉在哪裡?是那遍布全省一處又一處的公家宿舍嗎?我的鄉人是誰?那不是剛來就是剛走的面貌模糊的人嗎?還是那在水光天色之間焚香的人?還是那在鑼鼓喧天中自我窗前流過的人?我認識他們他們又認識我嗎?思“鄉”,如果沒有一條熟悉的路,沒有一盞認得的燈,沒有一條用腳闆測過深淺的小溪,如果沒有一個叫得出的名字、一個記得起的青梅竹馬,沒有一個依稀認得出你面孔的老者——還能稱“鄉”嗎? 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自己今晚為何會在異國的燈下聽窗外的風聲。
如果你是個生在幽暗祖宅中的人,你可能根本不會出國求學;即使出國求學也不緻長期浪蕩;即使長期或也不緻結異國婚姻;即使結了異國婚姻或也不緻永遠地成為異鄉人。
祖宅、田地、世代相傳的人脈網絡,可以有千百種出乎意料的線索牽絆住一個遊子旅人,猶如晶瑩細韌的蛛網緊緊托住一隻蜘蛛。
即使從大網上掉下來,也還有一條絲牽着它。
既然本來就沒有這樣一張屬于“鄉”特有的蛛網,你的浪迹天涯實在就不令人意外了。
從前便是孤島,現在仍舊是;現在是邊緣人,從前也未嘗不是。
這個布局,在四十多年前父母前腳踩上渡海大輪的那一刹那,就已經決定了吧! 然而我還是有鄉可思的。
譬如那些個不需要解釋就能原諒你的朋友,譬如眼前這一株乳鴨色的軟枝黃蟬。
童年的種種感覺,像花香一樣襲來,令人恍惚。
花,婉轉開在籬笆上,開在牆頭,開在鐵軌旁,熱熱烈烈地開着比太陽還溫暖的黃色。
鐵軌旁有塊空地,空地上有個鐵皮搭起來破倉庫似的大房子,裡頭隔成無數個小間,擠着無數個人家。
下起雨來,空地上泥濘一片,倉庫裡頭熱鬧極了。
竹床闆凳全泡在水裡,啼哭的嬰兒坐在黴濕的床上,女人四處找瓢盆鍋碗接漏水。
我緊緊抱着剛采來的黃嫩嫩的花朵,好奇地看着雨水滴在嬰兒頭上。
多少年後,才知道那倉庫裡住的是比我們還晚到的大陸人;年幼的我沉浸在軟枝黃蟬純潔完美的世界裡,還不知道,那泡在水中的嬰兒和自己已經行走在飄零的軌迹上,漸行漸遠。
1994年
你覺得他們的男孩子流氣,女孩子俗氣,哎,還真不如本省孩子的土氣,你覺得自己比較清高,有點兒不屑;看着眷村的孩子狐群狗黨、目中無人地呼嘯而過,你退閃一邊,不說話,感覺就像目送一列你該搭上而未搭上的火車棄你而去,載着滿車快樂的人群。
回到那土氣的鄉下孩子身邊,插班生一會兒也就有了自己的朋友。
有時候,你和他們是一體的,一塊兒在溪裡撈蝦,在田裡烤番薯,一塊兒翻牆偷闖戲院。
有時候,你隻能退到木麻黃樹下,一旁看着:看他們擺小兒的滿月酒,看他們穿孝服辦喪事,看他們上墳掃墓、進廟燒香。
鎮上要作醮了,整個小鎮騷動起來。
大人把褲管卷上膝蓋,大碗喝酒,争論誰該是下任爐主。
小孩興奮莫名往大廟和武術館中奔跑。
敲鼓打鑼的、擡神與踏火的、進香的捐貢的……鎮上的顔色憑空多彩起來,鼓樂聲激動着人的臉色,赤足的老人三三兩兩蹲在廟前交頭接耳。
這是節慶。
什麼節慶?慶祝什麼?激動的人為什麼而激動,祈禱的人為誰而祈禱?廟門為什麼靈魂而開,王船為誰的鬼魂而燒?你不知道,也沒人會告訴你。
春去秋來,看着神轎和鑼鼓從你窗前一陣一陣流過,隊伍裡頭有你熟悉的臉龐,他們的興奮的臉龐。
人們說這是民間信仰,但你顯然不屬于這個“民間”。
疏離,造就了你一雙冷眼。
有時候,你深深地驚訝自己竟然真是在這兒出生成長的人。
去國經年,總不免有人問起:“你思鄉嗎?” 我猶疑,不知從哪裡說起。
思鄉總得先有鄉可思,我的鄉在哪裡?是那遍布全省一處又一處的公家宿舍嗎?我的鄉人是誰?那不是剛來就是剛走的面貌模糊的人嗎?還是那在水光天色之間焚香的人?還是那在鑼鼓喧天中自我窗前流過的人?我認識他們他們又認識我嗎?思“鄉”,如果沒有一條熟悉的路,沒有一盞認得的燈,沒有一條用腳闆測過深淺的小溪,如果沒有一個叫得出的名字、一個記得起的青梅竹馬,沒有一個依稀認得出你面孔的老者——還能稱“鄉”嗎? 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自己今晚為何會在異國的燈下聽窗外的風聲。
如果你是個生在幽暗祖宅中的人,你可能根本不會出國求學;即使出國求學也不緻長期浪蕩;即使長期或也不緻結異國婚姻;即使結了異國婚姻或也不緻永遠地成為異鄉人。
祖宅、田地、世代相傳的人脈網絡,可以有千百種出乎意料的線索牽絆住一個遊子旅人,猶如晶瑩細韌的蛛網緊緊托住一隻蜘蛛。
即使從大網上掉下來,也還有一條絲牽着它。
既然本來就沒有這樣一張屬于“鄉”特有的蛛網,你的浪迹天涯實在就不令人意外了。
從前便是孤島,現在仍舊是;現在是邊緣人,從前也未嘗不是。
這個布局,在四十多年前父母前腳踩上渡海大輪的那一刹那,就已經決定了吧! 然而我還是有鄉可思的。
譬如那些個不需要解釋就能原諒你的朋友,譬如眼前這一株乳鴨色的軟枝黃蟬。
童年的種種感覺,像花香一樣襲來,令人恍惚。
花,婉轉開在籬笆上,開在牆頭,開在鐵軌旁,熱熱烈烈地開着比太陽還溫暖的黃色。
鐵軌旁有塊空地,空地上有個鐵皮搭起來破倉庫似的大房子,裡頭隔成無數個小間,擠着無數個人家。
下起雨來,空地上泥濘一片,倉庫裡頭熱鬧極了。
竹床闆凳全泡在水裡,啼哭的嬰兒坐在黴濕的床上,女人四處找瓢盆鍋碗接漏水。
我緊緊抱着剛采來的黃嫩嫩的花朵,好奇地看着雨水滴在嬰兒頭上。
多少年後,才知道那倉庫裡住的是比我們還晚到的大陸人;年幼的我沉浸在軟枝黃蟬純潔完美的世界裡,還不知道,那泡在水中的嬰兒和自己已經行走在飄零的軌迹上,漸行漸遠。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