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蘇州的識者
關燈
小
中
大
兩個前輩曾經用最美麗的中國文字對我描述虎丘的中秋夜晚。
袁宏道說,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遊人如織,到中秋,蘇州人傾城而出,從“衣冠士女”到蔀屋貧戶,穿上最好的衣服,帶着席子毯子和美酒,從千人石上至山門,鋪排開來,“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
然後,一個顯然未經過組織,完全自動自發的音樂演唱會就開始了。
每個角落裡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結果“聲若聚蚊,不可辨識”。
漸漸地,歌者的競技心起,變成音樂比賽,音色較差的就被自然淘汰。
當“明月浮空,石光如練”時,“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
上千的聽者,凝神傾聽。
夜更深時,隻剩“一箫,一寸管,一人緩闆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
”到最後“月影橫斜,荇藻淩亂”時,整個虎丘上“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 比袁宏道晚三十年的張岱在多年之後也盤坐千人石上,傾聽到三鼓,看見“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
” 比張岱晚三百年的我來到虎丘,虎丘的盆景老樹郁郁蒼蒼,栽培的杜鵑花豪華絢爛。
如織的遊人在石塊間跳來跳去,苦苦尋找擺姿态攝影的地點,盡盡“到此一遊”的義務。
我站到遠處,想将那宋朝的斜塔盡收眼裡,卻突然聽到公雞啼聲,就在身後。
三隻比人還高顔色斑斓的大公雞正扯着喉嚨喔喔叫,雞頭随着電流控制一節一節地對人點頭。
每隔幾分鐘就啼叫、點頭。
原來滿山都是電動的巨型雞鴨魚兔,當然也少不了轉來轉去的米老鼠。
“中秋夜有音樂會嗎?”我問蘇州人。
蘇州人不知道,“沒有吧?”他說。
走到出口,發現蘇東坡老先生像個測字先生一樣坐在路邊為人蓋章;電流操縱的蠟人蘇東坡僵硬地擡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門票上蓋下“到此一遊”的證明。
要離開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實不為看風景古迹,而為了看一個文化,一個美感充沛的文化。
在一個月光燦亮的夜晚,蘇州人不約而同來到山頭賞月品酒聽曲。
有那麼多的民間音樂家即席演唱,而“聽者方辨句字,藻鑒随之”,人人都是有點兒素養的評鑒家。
當最精湛純熟的歌者吐音時,千人石上肅靜無聲,聽者神馳,隻能默然點頭或者慨然淚下,歌聲餘音在明月山岡裡袅袅不絕。
這是藝術欣賞至高的境界。
張岱忍不住歎息:“使非蘇州,焉讨識者?” 蘇東坡傻瓜兮兮地笑着,對所有離開虎丘的人機械地點頭;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變形金魚。
我從他電動的手掌下取回門票。
蘇州古城已毀。
花了兩千年時間沉思琢磨而成的曆史風貌隻需要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徹底消除,不留一點痕迹。
蘇州的識者啊,到哪兒去了? (原載1996年l1月19日《文彙報·筆會》)
袁宏道說,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遊人如織,到中秋,蘇州人傾城而出,從“衣冠士女”到蔀屋貧戶,穿上最好的衣服,帶着席子毯子和美酒,從千人石上至山門,鋪排開來,“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
然後,一個顯然未經過組織,完全自動自發的音樂演唱會就開始了。
每個角落裡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結果“聲若聚蚊,不可辨識”。
漸漸地,歌者的競技心起,變成音樂比賽,音色較差的就被自然淘汰。
當“明月浮空,石光如練”時,“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
上千的聽者,凝神傾聽。
夜更深時,隻剩“一箫,一寸管,一人緩闆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
”到最後“月影橫斜,荇藻淩亂”時,整個虎丘上“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 比袁宏道晚三十年的張岱在多年之後也盤坐千人石上,傾聽到三鼓,看見“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
” 比張岱晚三百年的我來到虎丘,虎丘的盆景老樹郁郁蒼蒼,栽培的杜鵑花豪華絢爛。
如織的遊人在石塊間跳來跳去,苦苦尋找擺姿态攝影的地點,盡盡“到此一遊”的義務。
我站到遠處,想将那宋朝的斜塔盡收眼裡,卻突然聽到公雞啼聲,就在身後。
三隻比人還高顔色斑斓的大公雞正扯着喉嚨喔喔叫,雞頭随着電流控制一節一節地對人點頭。
每隔幾分鐘就啼叫、點頭。
原來滿山都是電動的巨型雞鴨魚兔,當然也少不了轉來轉去的米老鼠。
“中秋夜有音樂會嗎?”我問蘇州人。
蘇州人不知道,“沒有吧?”他說。
走到出口,發現蘇東坡老先生像個測字先生一樣坐在路邊為人蓋章;電流操縱的蠟人蘇東坡僵硬地擡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門票上蓋下“到此一遊”的證明。
要離開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實不為看風景古迹,而為了看一個文化,一個美感充沛的文化。
在一個月光燦亮的夜晚,蘇州人不約而同來到山頭賞月品酒聽曲。
有那麼多的民間音樂家即席演唱,而“聽者方辨句字,藻鑒随之”,人人都是有點兒素養的評鑒家。
當最精湛純熟的歌者吐音時,千人石上肅靜無聲,聽者神馳,隻能默然點頭或者慨然淚下,歌聲餘音在明月山岡裡袅袅不絕。
這是藝術欣賞至高的境界。
張岱忍不住歎息:“使非蘇州,焉讨識者?” 蘇東坡傻瓜兮兮地笑着,對所有離開虎丘的人機械地點頭;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變形金魚。
我從他電動的手掌下取回門票。
蘇州古城已毀。
花了兩千年時間沉思琢磨而成的曆史風貌隻需要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徹底消除,不留一點痕迹。
蘇州的識者啊,到哪兒去了? (原載1996年l1月19日《文彙報·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