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有什麼副刊,就有什麼社會
關燈
小
中
大
(原載1997年9月17日《文彙報·筆會》)
讀者來信
編輯朋友:
你們好!
《筆會》推出龍應台《腦力激蕩的磁場——談副刊》一文第注節,讀後真解氣,眼前豁然明朗。
作為讀者,我不是報人、編輯,也不是文化人,對這篇文章說三道四,似乎與自己市井小民的身分“不搭界”。
不過,這篇文章确實給讀者及副刊編輯、撰稿人及專家學者提供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故,鬥膽建議,此文應該收入九七筆會文粹集中。
這篇文章說它好,是有益于《筆會》改革之借鑒。
讀者企盼《筆會》能成為報界雅副刊而異軍突起。
這面旗幟能扯起,将雲集一大批中華知識精英…… 近年文化界、新聞界等方面亦喊“改革”,并标榜自己這個圈子“深化改革”取得如何如何的成就,雲雲。
殊不知讀者并不買這個賬,不會去上當受騙的。
唯一抵觸,就是不讀不看這些講空話、講假話、十足新八股味道的陳詞濫調。
讀者這點自由确實運作得不錯,他們決不會從牙縫中省出那點錢去買臉色看,甘受愚弄。
《筆會》之所以在全國報業中影響極大,是因為它的品位高,高品位來自獨立的思考與見解構成的獨特的文風。
下一步,《筆會》能做到龍應台文章中闡述的那樣,将是更大的進步。
真正做到開副刊改革之先河,一定會在中國報業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頁。
這一天目下看來似乎遙遠,不過,《筆會》在一個十分關鍵的時刻刊登這篇文章,我們這些真正的讀者确實看到副刊複蘇的希望之光在閃爍,為之興奮,為之歡欣鼓舞。
唉,有點自作多情了,說這些幹嗎?《筆會》編輯同仁比我們站得高看得遠。
由衷地感謝《筆會》把這篇好文章奉獻給讀者。
今晚是農曆八月十六,人們還沉浸在中秋佳節的喜慶氛圍中;可是室外下着雨,很大很大,看不到月亮;然而,燈下無聊亂翻報,一輪皎潔的明月從心中升起…… 《筆會》給了我欣慰和溫馨。
袁政煜 注:(有什麼副刊,就有什麼社會)在《文彙報·筆會》發表時題為《腦力激蕩的磁場——談副刊》。
如果沒有龍應台 ——冰清 提起龍應台,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是她的《野火集》、她的《龍應台評小說》、她的對于台灣社會及文壇的種種抨擊……然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她的文章愈來愈練達,風格愈來愈成熟,,思想愈來愈深刻。
她對待慣存的、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能夠透過生活表層,揭示出文化的内蘊,如《論公共空間之必要》(載于《筆會》1997年12月18日)對世俗觀念造成的弊病及陋習,予以大膽地、無情地揭露,她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強調人在文化中的主導作用,像《腦力激蕩的磁場》(載于《筆會》1997年9月17日);讀她的文章,你會強烈地感受到一種不凡的氣勢、戰鬥的精神及洋溢着的英雄氣概,其文字簡潔有力,思路清晰,不蔓不枝,那酣暢的文風,精湛的筆觸,飽含的哲理,每每披讀,都令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她将傳統文化、現代意識、理性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提煉出人或思之、卻未言之的思想結晶,表現了一個為文者所背負的責任、道義與使命;她的說教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真實材料的基礎之上,以深思熟慮的思索作前提,引發出關于時代、曆史、民族、文化等種種啟人心智的道理、結論或識見。
龍應台作為學者,其文章涉及古今中外,諸如哲學、史學、文學、宗教等多門學科,以學識見長;作為作家,她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世态及社會,觸及一些亟待推進的、敏感的現實問題。
在她的作品中,不難讀出一種大我的存在。
當然,人們并不見得要認同她的全部見解,甚或也一樣持否定态度;但是,對于她的深刻的批評、犀利的眼光、率直的品質、獨立的人格,卻不能不刮目相看。
她的作品赢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也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思考。
如果沒有龍應台,那麼,學界就少一分思維,文壇就少一分銳氣,社會就少一分關注;龍應台現象是個标識,也是個啟示,它标志着國内思想界的寬松、活躍、民主和開放,啟示着衆多知識分子為中國邁向21世紀的繁榮昌盛獻計獻策,為當代文化的建樹與導向發揮才智。
(作者單位:山東曲阜師大圖書館)
作為讀者,我不是報人、編輯,也不是文化人,對這篇文章說三道四,似乎與自己市井小民的身分“不搭界”。
不過,這篇文章确實給讀者及副刊編輯、撰稿人及專家學者提供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故,鬥膽建議,此文應該收入九七筆會文粹集中。
這篇文章說它好,是有益于《筆會》改革之借鑒。
讀者企盼《筆會》能成為報界雅副刊而異軍突起。
這面旗幟能扯起,将雲集一大批中華知識精英…… 近年文化界、新聞界等方面亦喊“改革”,并标榜自己這個圈子“深化改革”取得如何如何的成就,雲雲。
殊不知讀者并不買這個賬,不會去上當受騙的。
唯一抵觸,就是不讀不看這些講空話、講假話、十足新八股味道的陳詞濫調。
讀者這點自由确實運作得不錯,他們決不會從牙縫中省出那點錢去買臉色看,甘受愚弄。
《筆會》之所以在全國報業中影響極大,是因為它的品位高,高品位來自獨立的思考與見解構成的獨特的文風。
下一步,《筆會》能做到龍應台文章中闡述的那樣,将是更大的進步。
真正做到開副刊改革之先河,一定會在中國報業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頁。
這一天目下看來似乎遙遠,不過,《筆會》在一個十分關鍵的時刻刊登這篇文章,我們這些真正的讀者确實看到副刊複蘇的希望之光在閃爍,為之興奮,為之歡欣鼓舞。
唉,有點自作多情了,說這些幹嗎?《筆會》編輯同仁比我們站得高看得遠。
由衷地感謝《筆會》把這篇好文章奉獻給讀者。
今晚是農曆八月十六,人們還沉浸在中秋佳節的喜慶氛圍中;可是室外下着雨,很大很大,看不到月亮;然而,燈下無聊亂翻報,一輪皎潔的明月從心中升起…… 《筆會》給了我欣慰和溫馨。
袁政煜 注:(有什麼副刊,就有什麼社會)在《文彙報·筆會》發表時題為《腦力激蕩的磁場——談副刊》。
如果沒有龍應台 ——冰清 提起龍應台,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是她的《野火集》、她的《龍應台評小說》、她的對于台灣社會及文壇的種種抨擊……然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她的文章愈來愈練達,風格愈來愈成熟,,思想愈來愈深刻。
她對待慣存的、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能夠透過生活表層,揭示出文化的内蘊,如《論公共空間之必要》(載于《筆會》1997年12月18日)對世俗觀念造成的弊病及陋習,予以大膽地、無情地揭露,她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強調人在文化中的主導作用,像《腦力激蕩的磁場》(載于《筆會》1997年9月17日);讀她的文章,你會強烈地感受到一種不凡的氣勢、戰鬥的精神及洋溢着的英雄氣概,其文字簡潔有力,思路清晰,不蔓不枝,那酣暢的文風,精湛的筆觸,飽含的哲理,每每披讀,都令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她将傳統文化、現代意識、理性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提煉出人或思之、卻未言之的思想結晶,表現了一個為文者所背負的責任、道義與使命;她的說教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真實材料的基礎之上,以深思熟慮的思索作前提,引發出關于時代、曆史、民族、文化等種種啟人心智的道理、結論或識見。
龍應台作為學者,其文章涉及古今中外,諸如哲學、史學、文學、宗教等多門學科,以學識見長;作為作家,她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世态及社會,觸及一些亟待推進的、敏感的現實問題。
在她的作品中,不難讀出一種大我的存在。
當然,人們并不見得要認同她的全部見解,甚或也一樣持否定态度;但是,對于她的深刻的批評、犀利的眼光、率直的品質、獨立的人格,卻不能不刮目相看。
她的作品赢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也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思考。
如果沒有龍應台,那麼,學界就少一分思維,文壇就少一分銳氣,社會就少一分關注;龍應台現象是個标識,也是個啟示,它标志着國内思想界的寬松、活躍、民主和開放,啟示着衆多知識分子為中國邁向21世紀的繁榮昌盛獻計獻策,為當代文化的建樹與導向發揮才智。
(作者單位:山東曲阜師大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