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金錢,使人腐敗?

關燈
在上海見到一個“下了海”的文化人。

    幾個還在崗位上的文化人坐在他所經營的飯店裡,享受他所提供的精美菜肴,大談文化的失落。

    最失落的,竟是老闆。

    他苦着臉,指責自己越陷越深,離原有的文化理想越來越遠;金錢,使人腐敗。

     他的憂郁與自責使我想起大陸傳媒上對商品經濟所帶來的貪婪風氣的種種批判。

    文人從商,以“下海”稱之,就像從前人說良家婦女“下海”伴酒一樣,是斯文掃地,是自甘堕落。

     我向來理解權力使人腐敗,金錢,卻是一個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東西。

    一個人有了錢,他就可以放手去求取知識,可以在國内國外遊走,可以使家人豐衣足食。

    因為他有錢,他可以不斤斤計較,可以不鑽營奉承,可以不小頭銳面。

    資源的充分,使他比較容易成為一個教養良好、寬容大度、體恤弱者的人。

    當他行有餘力,他可能在鄉裡間鋪橋修路、救濟貧苦;當他飛黃騰達,他可能在社會上成立各種基金——殘疾基金幫助照顧殘疾,文化基金鼓勵藝術創作;他也可能在學校裡設置獎學金,策勵學子,為國育才。

     一個國家有了錢,它就比較容易做到“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老人福利、失業救濟、幼兒培育、殘障孤兒的照顧,都需要金錢的促成。

    有了财富的基礎,一個社會比較可以達到“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境界。

     現在對經濟狂潮大加鞭撻的憂國之士不妨看看歐洲的心路曆程。

    我們現在看到的歐洲,是一個環境優美舒敞、人文氣質高尚的地方。

    公園池塘裡的天鵝優遊自在,無人打擾。

    路邊野生的紅豔蘋果自開自落,無人撷取。

    搭地鐵公車進進出出全憑個人誠實購票,不需檢查。

    生了病去看醫生,隻要留下地址就可以接受治療,賬單以後寄來。

    張賢亮和朋友在歐洲餐館吃飯,忘了付錢。

    走出餐館了,侍者才追來提醒,态度婉轉客氣,毫無猜疑的神情。

     這樣的雍容大度,對不起,不是天生的民族性,它其實是經濟的塑造。

    如果張賢亮在50年代來到戰後民生凋敝的歐洲,侍者對忘了付賬的客人可是要怒目相對的。

    戰後的德國小孩在大街上搶美國大兵從吉普車上丢灑下來的巧克力糖,滿臉胡頾的潦倒男人在馬路上彎身撿拾煙蒂,年輕的女人千方百計接近英美大兵以換取絲襪和口紅。

     馬歇爾經援計劃實施之後,德國經濟開始複蘇。

    錢,使人們活動起來。

    經濟發展所帶來第一個狂潮是“吃潮”。

    人們拼命買吃的東西,談吃的話題,作吃的計劃。

    文化批評家們在報章雜志上也就拼命批判國人的貪吃醜态,“斯文掃地”。

    但是當然,評者自評,吃者自吃。

    “吃潮”稍退,在50年代初,緊接着湧起“冰箱潮”。

    那白白方方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