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金錢,使人腐敗?

關燈
大件,裝得下好幾天的吃食而且保持不壞,舉國為之瘋狂。

    男人女人努力工作、積極向上,不為救國救民卻為了掙夠錢去買個大冰箱。

    文化人或農人工人,聚在一起,不談靈魂上的事情,卻和左鄰右舍比較冰箱的品脾。

    報紙上則充滿義正言辭的道德指控:精神污染、文化失落、道德淪喪,德國知識分子們沉痛地問:西方文化往哪裡去? 四十年之後的德國,是一個連最底層的掃街工人都可以每年出國度假的國家。

    于是你看見他們的孩子彬彬有禮,他們的公車司機會等到最後一個乘客都安穩落座才再度啟動,他們的餐館侍者,見你沒付賬走了出去,還對你和顔悅色。

    你也看見他們的國家撥出大筆大筆的錢給飽受戰亂的波希尼亞難民,給非洲因饑餓而瀕臨死亡的兒童,給民生困頓、政治不安的俄羅斯。

    他們的大學,對全世界的學生開放,不收一文學費。

     這種百川不拒的寬松,與民族性格關系少,與有錢沒錢關系大。

    錢,當然不會憑空而來,它必須透過勞心勞力的掙取;如果這個勞心勞力掙取财富的行為叫做“貪”的話,那麼“貪”有什麼不好?它根本就是一個經濟動力,使一個個人,不倚賴國家的豢養,以自己的力量求溫求飽求物質的豐足;沒有這個動力,社會的經濟是停滞的,停滞在貧窮中。

    你說金錢使人腐敗,我說貧窮使人腐敗,匮乏使人堕落。

    “倉廪足而後知榮辱”倒過來說就是,貧窮的壓迫使人顧不及榮辱的分寸,那才是道德的淪喪呢。

     在經濟狂潮中我們所看見的人與人之間的傾軋欺詐、勾心鬥角,究竟是來自對金錢的追求,還是來自對金錢追求的機會不均等?前者可以是君子之争,後者,卻勢必釋放出一個人對社會最深最痛的怨憤;集合無數個個人的怨憤,那就是一股動蕩不安的毀滅力量。

    孫文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卻覺得,在某個發展階段,不患多而患不均。

    如果遊戲規則是公平的,财富的追求可以推動社會,使它在物質不乏之餘往精神文明提升;如果遊戲規則是不公平的,傳統價值的解體崩潰恐怕是無法避免的噩夢。

     我多麼希望那位“下了海”的文人老闆能歡欣鼓舞地經營他的餐館,大賺其錢。

    然後有一天,他的錢實在太多了,他成立了一個鄉鎮圖書館基金會,使最偏僻的小村子也有自己的兒童圖書館;他設置了一個以他自己為名的文學大獎,刺激天下有志未成的作家競技;他組織了一個翻譯中心,使中文創作譯成全世界都能讀到的各種文字……唉,錢的好處太多了。

    有一天,當像他這樣的人在中國比比皆是時,誰知道,中國說不定還要經援美國和德國呢。

     腐敗不腐敗在于公平不公平;金錢,倒是無辜的吧。

     (原載1996年7月18日《文彙報·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