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懵懂的時候
關燈
小
中
大
,使印格瑪的内在自我得以躲在一個較安全的角落裡。
大約在這個時候,印格瑪發現了電影這個東西。
從完全的虛幻中,光影交錯可以織出真實的人物和動作。
幻想與現實、替身與真身之間的分野更模糊了。
還沒有人知道,這個老把幻想當真、真當幻想的孩子,印格瑪·柏格曼,日後要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舞台劇和電影導演之一。
——3—— 我在思索為什麼柏格曼的自傳如此令我震動。
他所呈現的人生美麗得令我發熱而真實得令我發冷。
真實,是把骨頭敲碎了讓你看裡頭骨髓的紋路。
美麗,你不能不承認在那樣深刻的真實裡美是自然迸發的存在。
七十歲的柏格曼回看自己的眼光像個錄影機,不帶一絲感情。
跟着鏡頭走,仿佛在看一個法醫解剖一個路死者的屍身,喏,這兒是血管,那邊是腿骨。
能夠這樣美麗而又冷酷地觀看自己的人,我渾身發涼地想,必定是一個對自己毫無好感的人吧。
蔑視,對自己的蔑視,記得嗎?當替身印格瑪在說謊的時候,真身柏格曼在一旁冷笑:你,在說謊。
當柏格曼抛棄一個生病的妻子時,他對自己說:你本來就是個不懂愛和責任的壞胚子。
“我不信任何人,不愛任何人,不缺任何人。
” 作為孩子的印格瑪不曾經驗過胸襟開敞、流動自然如春風的愛,我不奇怪他成長之後缺乏愛的能力;他非但不能愛别人,他甚至無法愛自己。
那麼,啊,我明白了。
——4—— 和愛一樣,自由也是一種胸襟敞開、自然流動如春風的東西吧? 許多年許多年後,柏格曼突然想通了為什麼他和他的家人會那樣擁戴希特勒。
“我們從來沒聽過自由這個詞,從來沒嘗過自由的滋味。
在一個權威體系裡,所有的門,都是關着的。
” 柏格曼推開門,走了出去。
有一次,他的父親在盛怒之下要打他,他說:“别打,你打的話我也要揍你了。
”他的父親一拳揮過來,做兒子的三拳兩腳就将父親打倒在地,從此離家。
在封閉的空間裡,以暴制暴似乎是彼此逃不掉的互動原則。
走了出去。
嘗到自由滋味的柏格曼再也不回到門裡去。
帶着輕蔑的眼神,他終生不談政治。
——5—— 不會消失的。
年輕時發生在我們身上使我們一夜之間突然長大的那些事情——在群衆裡流下的眼淚、被堵死的令人心口發痛的渴望、壁櫥裡看不見的齧齒動物的 蠢動——在發生的那一刻即已成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不管我們願不願意、自不自覺。
單向思維或逆向思維、怨恨或深愛或漠然,都有它深埋的脈絡,在我們懵懂的時候。
(原載1997年4月9日《文彙報·筆會》)
大約在這個時候,印格瑪發現了電影這個東西。
從完全的虛幻中,光影交錯可以織出真實的人物和動作。
幻想與現實、替身與真身之間的分野更模糊了。
還沒有人知道,這個老把幻想當真、真當幻想的孩子,印格瑪·柏格曼,日後要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舞台劇和電影導演之一。
——3—— 我在思索為什麼柏格曼的自傳如此令我震動。
他所呈現的人生美麗得令我發熱而真實得令我發冷。
真實,是把骨頭敲碎了讓你看裡頭骨髓的紋路。
美麗,你不能不承認在那樣深刻的真實裡美是自然迸發的存在。
七十歲的柏格曼回看自己的眼光像個錄影機,不帶一絲感情。
跟着鏡頭走,仿佛在看一個法醫解剖一個路死者的屍身,喏,這兒是血管,那邊是腿骨。
能夠這樣美麗而又冷酷地觀看自己的人,我渾身發涼地想,必定是一個對自己毫無好感的人吧。
蔑視,對自己的蔑視,記得嗎?當替身印格瑪在說謊的時候,真身柏格曼在一旁冷笑:你,在說謊。
當柏格曼抛棄一個生病的妻子時,他對自己說:你本來就是個不懂愛和責任的壞胚子。
“我不信任何人,不愛任何人,不缺任何人。
” 作為孩子的印格瑪不曾經驗過胸襟開敞、流動自然如春風的愛,我不奇怪他成長之後缺乏愛的能力;他非但不能愛别人,他甚至無法愛自己。
那麼,啊,我明白了。
——4—— 和愛一樣,自由也是一種胸襟敞開、自然流動如春風的東西吧? 許多年許多年後,柏格曼突然想通了為什麼他和他的家人會那樣擁戴希特勒。
“我們從來沒聽過自由這個詞,從來沒嘗過自由的滋味。
在一個權威體系裡,所有的門,都是關着的。
” 柏格曼推開門,走了出去。
有一次,他的父親在盛怒之下要打他,他說:“别打,你打的話我也要揍你了。
”他的父親一拳揮過來,做兒子的三拳兩腳就将父親打倒在地,從此離家。
在封閉的空間裡,以暴制暴似乎是彼此逃不掉的互動原則。
走了出去。
嘗到自由滋味的柏格曼再也不回到門裡去。
帶着輕蔑的眼神,他終生不談政治。
——5—— 不會消失的。
年輕時發生在我們身上使我們一夜之間突然長大的那些事情——在群衆裡流下的眼淚、被堵死的令人心口發痛的渴望、壁櫥裡看不見的齧齒動物的 蠢動——在發生的那一刻即已成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不管我們願不願意、自不自覺。
單向思維或逆向思維、怨恨或深愛或漠然,都有它深埋的脈絡,在我們懵懂的時候。
(原載1997年4月9日《文彙報·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