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吵架
關燈
小
中
大
一個月的假期,我可以去西班牙的海濱,可以去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可以去非洲的沙漠和草原,也可以去印尼的叢林,更可以和往年一樣,回家——回台灣那個家。
但是我決定去北京;我想用一個月的時間粗淺地體驗一下那既是祖國又是外國的地方。
我隻需要借一輛單車,行囊裡塞着一本《萬曆十五年》,就可以親近北京。
在走之前,我這個因“生氣”而出了名的中國人就一再給自己作心理教育:到了北京不要生氣;第一,你一個人帶着兩個稚齡的孩子,沒有那個力氣。
第二,那是别人的地方,你沒有充分的發言權。
第三,如果你尋找的是幹淨、秩序、效率、禮貌和諧,那你就該留在歐洲——到北京,你顯然有别的需求,不是嗎? 是的,我不生氣。
到了北京機場,孩子和我夾在湧動的人潮裡——因為是德航班機,乘客多半是德國人。
人潮擠過檢疫口,坐在關口的公務人員,一個穿着制服的中年婦女,馬上就在一群白人中挑出我: “你!”她用淩厲的聲音高亢地說,“就是你!” 手指穿過人群指着我:“過來過來,你給我過來!” 我乖乖地擠過去,牽着孩子的手,心想:才踏上北京的土地就來了。
她說話的這種聲調、這種氣勢,好像一條抽得出血的鞭子。
我沒注意到,一旁七歲多的安安,臉都白了。
“證件!”女人不多浪費一個宇。
遞上證件,女人立即像洩了氣的球,松緩下來,她沒想到我是個“台灣同胞”,不是個她可以頤指氣使的自己人。
我們對看一眼。
一言不發地,我拉着孩子繼續往前走。
檢查護照的關口列着一條一條的隊伍,我們開始排隊等待。
飛了十多個小時,三歲半的飛飛倦怠地倚着母親的腿。
安安扯扯母親的手臂,我這才注意到他憂愁的臉龐。
“怎麼啦安安?” 他垂着眼睑,看着自己的腳尖:“媽媽,剛剛那個女人為什麼那樣對你說話?我好怕。
” 哦——我覺得事态有點兒嚴重。
這個在德國成長但是和我講中文的孩子,一輩子還沒聽過那樣淩厲如刀片的中文。
“安安,”我把孩子摟過來,盡量放輕松地說,“她并沒有什麼惡意,可能因為人太多,她緊張了,所以那樣說話。
” “在德國沒有人那樣說話,對不對,媽媽?”安安擡起頭來,“就是工作緊張也沒有人那樣對人說話,對不對?” 随着隊伍挪動,我說:“不對,安安,這不是中國人和德國人的不同。
你記得嗎?以前還有東德的時候,東德邊境上的警察也是那樣兇的……” “可是西德人沒有那樣的,”孩子邊思考邊說,“台灣人也沒有那樣的。
” 哦!孩子,你碰觸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 快要輪到我們的時候,安安眼睛望着高台後坐着的警察,更靠近我,怯怯地說: “媽媽,那麼我們為什麼一定要來北京呢?” 我想了想,親了一下他的頭發:“因為北京也是媽媽的一種家吧。
” 到停車場,得穿過馬路,一輛大型面包車和行人搶路,“吱”的一聲緊急煞車,差點撞着孩子的手臂。
來接機的德國朋友怒氣沖沖地對司機——一個戴着墨鏡、穿着時髦的年輕女郎——大喊:“有小孩你沒看見嗎?” 時髦女郎眉毛一挑,滿臉不屑,也大聲地回答:“沒看見。
” 走吧走吧,不要生氣!你的車子停在哪裡? 行李非常沉,朋友艱難地推着,我緊緊牽着孩子的手,然後就聽到那如刀片的聲音—— “喂——你——過來過來—
但是我決定去北京;我想用一個月的時間粗淺地體驗一下那既是祖國又是外國的地方。
我隻需要借一輛單車,行囊裡塞着一本《萬曆十五年》,就可以親近北京。
在走之前,我這個因“生氣”而出了名的中國人就一再給自己作心理教育:到了北京不要生氣;第一,你一個人帶着兩個稚齡的孩子,沒有那個力氣。
第二,那是别人的地方,你沒有充分的發言權。
第三,如果你尋找的是幹淨、秩序、效率、禮貌和諧,那你就該留在歐洲——到北京,你顯然有别的需求,不是嗎? 是的,我不生氣。
到了北京機場,孩子和我夾在湧動的人潮裡——因為是德航班機,乘客多半是德國人。
人潮擠過檢疫口,坐在關口的公務人員,一個穿着制服的中年婦女,馬上就在一群白人中挑出我: “你!”她用淩厲的聲音高亢地說,“就是你!” 手指穿過人群指着我:“過來過來,你給我過來!” 我乖乖地擠過去,牽着孩子的手,心想:才踏上北京的土地就來了。
她說話的這種聲調、這種氣勢,好像一條抽得出血的鞭子。
我沒注意到,一旁七歲多的安安,臉都白了。
“證件!”女人不多浪費一個宇。
遞上證件,女人立即像洩了氣的球,松緩下來,她沒想到我是個“台灣同胞”,不是個她可以頤指氣使的自己人。
我們對看一眼。
一言不發地,我拉着孩子繼續往前走。
檢查護照的關口列着一條一條的隊伍,我們開始排隊等待。
飛了十多個小時,三歲半的飛飛倦怠地倚着母親的腿。
安安扯扯母親的手臂,我這才注意到他憂愁的臉龐。
“怎麼啦安安?” 他垂着眼睑,看着自己的腳尖:“媽媽,剛剛那個女人為什麼那樣對你說話?我好怕。
” 哦——我覺得事态有點兒嚴重。
這個在德國成長但是和我講中文的孩子,一輩子還沒聽過那樣淩厲如刀片的中文。
“安安,”我把孩子摟過來,盡量放輕松地說,“她并沒有什麼惡意,可能因為人太多,她緊張了,所以那樣說話。
” “在德國沒有人那樣說話,對不對,媽媽?”安安擡起頭來,“就是工作緊張也沒有人那樣對人說話,對不對?” 随着隊伍挪動,我說:“不對,安安,這不是中國人和德國人的不同。
你記得嗎?以前還有東德的時候,東德邊境上的警察也是那樣兇的……” “可是西德人沒有那樣的,”孩子邊思考邊說,“台灣人也沒有那樣的。
” 哦!孩子,你碰觸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 快要輪到我們的時候,安安眼睛望着高台後坐着的警察,更靠近我,怯怯地說: “媽媽,那麼我們為什麼一定要來北京呢?” 我想了想,親了一下他的頭發:“因為北京也是媽媽的一種家吧。
” 到停車場,得穿過馬路,一輛大型面包車和行人搶路,“吱”的一聲緊急煞車,差點撞着孩子的手臂。
來接機的德國朋友怒氣沖沖地對司機——一個戴着墨鏡、穿着時髦的年輕女郎——大喊:“有小孩你沒看見嗎?” 時髦女郎眉毛一挑,滿臉不屑,也大聲地回答:“沒看見。
” 走吧走吧,不要生氣!你的車子停在哪裡? 行李非常沉,朋友艱難地推着,我緊緊牽着孩子的手,然後就聽到那如刀片的聲音—— “喂——你——過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