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上海的一日
關燈
小
中
大
我以為我與上海相識是近兩年的事;在此之前,我與這個城市沒有任何關聯。
直到我去龍華看古寺,在一個秋天的午後。
古寺旁據說是烈士公墓,我從偏門進去。
庭園空蕩寂靜,新植的小樹在風裡簌簌作響。
淡淡的晚午陽光射在石壁上,使石壁上的刻字泛着一層紅暈。
蓦然看見柔石和胡也頻幾個人的名字,我怔怔然停下腳步。
龍華?我難道沒聽過“龍華”的名字嗎? 1975年我留學美國。
在圖書館裡偶然讀到一本美國學者關于龍華事件的著作;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不受國民黨控制的文字,但是也隻需要那麼一次,國民黨在我身上所灌輸的整套政治神話系統全部崩潰。
二十三歲的我,在台灣嚴格的思想管制中長大,對左翼文學和曆史還沒有任何理解,但是龍華事件對我所揭露的,一方面是國民黨對異議文人迫害之殘酷,一方面是國民黨對我這知識青年的有計劃的欺騙——我在台灣可不曾讀過這段血淋淋的曆史。
那也是一個秋天的午後,我合起書本望向窗外,窗外白楊樹的葉子在風中千千萬片翻動,片片金黃耀眼,映着北美藍得深邃的天空。
我,再也不相信。
十年後,我回台灣寫《野火集》。
人們問我的政治“覺醒”始于何時何地,我想想,說,“在美國,1975。
”但我真正想說的是,“在龍華,1931。
” 可是龍華在我腦中一直是一個曆史事件的名字,從來不曾想過那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在中國地圖上有一個角落。
直到1997年的秋天,午後陽光暫時停格在一方冷然無聲的石壁上,漫步來看龍華古寺的我仿佛大夢初醒:啊,這個龍華,就是那個龍華。
原來我的政治啟蒙,始自上海。
那個安靜得隻有風聲的墓園,那片夕陽斜照的石壁,其實一直在那兒,等着我逐漸走近,最後發現于一刹那。
生命裡隐藏着脈絡,脈絡浮現了,你才知道,許多以為是偶然的東西,背後竟深埋着千絲萬縷的因緣。
我不斷撞見那深埋的因緣脈絡,譬如認識了音樂學院的陳鋼。
傍着一架鋼琴,我問他是否知道30年代一首老歌叫《永遠的微笑》: “我不能夠給誰奪走僅有的春光/我不能夠讓誰吹熄心中的太陽/心上的人兒/你不要悲傷/願你的微笑/永遠那樣” 那是我母親愛唱的歌。
當我隻有兩個醬油瓶那麼高,拉着她裙角跟她上菜場時,她唱這支歌;到現在她白發蒼蒼我得牽着她的手帶她過馬路了,她仍舊唱這支歌,唱的時候眼睛閃着我所熟悉的年輕的光芒。
這樣的一支歌,随時随地可以勾出我的眼淚來,它使我想起母親的垂垂老矣,更想起那留不住的栀子花香少年時。
陳鋼兩手搭上琴鍵,音樂像雨點打進池塘一樣淌開。
他說:“當然知道,這是當年我父親寫給我母親的曲子。
” 他低着頭彈琴。
我難以知道他心情的流動,但是鋼琴聲使我暈眩,如立深淵邊緣:一支歌,像一條河,也有它的流域。
乘着歌聲的翅膀,飛越海峽,穿過半個世紀的冉冉光陰、穿過深不可測的曆史漩渦,我竟然來到這支歌湧動的源頭,在上海一架鋼
直到我去龍華看古寺,在一個秋天的午後。
古寺旁據說是烈士公墓,我從偏門進去。
庭園空蕩寂靜,新植的小樹在風裡簌簌作響。
淡淡的晚午陽光射在石壁上,使石壁上的刻字泛着一層紅暈。
蓦然看見柔石和胡也頻幾個人的名字,我怔怔然停下腳步。
龍華?我難道沒聽過“龍華”的名字嗎? 1975年我留學美國。
在圖書館裡偶然讀到一本美國學者關于龍華事件的著作;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不受國民黨控制的文字,但是也隻需要那麼一次,國民黨在我身上所灌輸的整套政治神話系統全部崩潰。
二十三歲的我,在台灣嚴格的思想管制中長大,對左翼文學和曆史還沒有任何理解,但是龍華事件對我所揭露的,一方面是國民黨對異議文人迫害之殘酷,一方面是國民黨對我這知識青年的有計劃的欺騙——我在台灣可不曾讀過這段血淋淋的曆史。
那也是一個秋天的午後,我合起書本望向窗外,窗外白楊樹的葉子在風中千千萬片翻動,片片金黃耀眼,映着北美藍得深邃的天空。
我,再也不相信。
十年後,我回台灣寫《野火集》。
人們問我的政治“覺醒”始于何時何地,我想想,說,“在美國,1975。
”但我真正想說的是,“在龍華,1931。
” 可是龍華在我腦中一直是一個曆史事件的名字,從來不曾想過那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在中國地圖上有一個角落。
直到1997年的秋天,午後陽光暫時停格在一方冷然無聲的石壁上,漫步來看龍華古寺的我仿佛大夢初醒:啊,這個龍華,就是那個龍華。
原來我的政治啟蒙,始自上海。
那個安靜得隻有風聲的墓園,那片夕陽斜照的石壁,其實一直在那兒,等着我逐漸走近,最後發現于一刹那。
生命裡隐藏着脈絡,脈絡浮現了,你才知道,許多以為是偶然的東西,背後竟深埋着千絲萬縷的因緣。
我不斷撞見那深埋的因緣脈絡,譬如認識了音樂學院的陳鋼。
傍着一架鋼琴,我問他是否知道30年代一首老歌叫《永遠的微笑》: “我不能夠給誰奪走僅有的春光/我不能夠讓誰吹熄心中的太陽/心上的人兒/你不要悲傷/願你的微笑/永遠那樣” 那是我母親愛唱的歌。
當我隻有兩個醬油瓶那麼高,拉着她裙角跟她上菜場時,她唱這支歌;到現在她白發蒼蒼我得牽着她的手帶她過馬路了,她仍舊唱這支歌,唱的時候眼睛閃着我所熟悉的年輕的光芒。
這樣的一支歌,随時随地可以勾出我的眼淚來,它使我想起母親的垂垂老矣,更想起那留不住的栀子花香少年時。
陳鋼兩手搭上琴鍵,音樂像雨點打進池塘一樣淌開。
他說:“當然知道,這是當年我父親寫給我母親的曲子。
” 他低着頭彈琴。
我難以知道他心情的流動,但是鋼琴聲使我暈眩,如立深淵邊緣:一支歌,像一條河,也有它的流域。
乘着歌聲的翅膀,飛越海峽,穿過半個世紀的冉冉光陰、穿過深不可測的曆史漩渦,我竟然來到這支歌湧動的源頭,在上海一架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