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上海男人,英國式
關燈
小
中
大
《啊,上海男人!》刊出半年多了,仍在發酵。
我的文章引起辯論是常事,引起完全離譜的誤解倒是第一次,而這誤解本身蘊藏着多重的文化意義,令人玩味。
《啊,上海男人!》在台灣刊出,頭一通電話來自寫詩的女友,大聲抗議:“我們家這個東北男人就是你描繪的上海男人。
‘上海男人’太好了,你怎麼能嘲諷他們?” 嘲諷?我怎麼會嘲諷他們?我是在贊美上海男人。
“是嘲諷,不是贊美。
”女友堅持着。
一個台北的“上海男人”說:“有一天搭計程車,司機一聽我是上海人,就說,上海男人都怕老婆,煮飯拖地洗廚房,什麼都做。
我吓一跳,怎麼台灣開車的都對上海男人有這個理解?你的文章加深了這個刻闆印象。
” 我答應好朋友們回去再看一遍文章,自我檢讨一下,但心裡覺得有點兒委屈:奇怪,我明明想說的是,最解放的男性就是最溫柔的男性,譬如上海男人。
為什麼意思被讀倒了?問題出在哪兒?” 上海讀者的反應就更直接了。
遠在加拿大的上海男人來信:“(《文彙報》)作為有上海特色的且在中國有一定影響的報紙,竟公然在本鄉本土上登載這篇侮辱調侃上海男人、有明顯好惡傾向的文章,不僅有失公正,而且嚴重損害了家鄉父老尤其是上海男人的感情!同時也深深傷害了許許多多在海外的上海男人的心!本人作為上海男人……拟在海外全球中文網絡上組織一次由海外上海男人參加的申讨對《文彙報》登載《啊,上海男人!》的活動,以示抗議。
” 不覺得受到“侮辱”的上海男人當然也有。
德國的大陸學人組織邀我演講,談的題目無關上海男人,但在發問時,《啊,上海男人!》又成為一個話題。
在場有許多上海男人,紛紛發言。
态度溫文爾雅,言語平和有禮。
幾乎每一個上海男人都同意,“是的,上海男人是這樣的”,然後試圖解釋這個現象的種種社會成因。
在和諧的談話進行中,有另一個聲音突起,标準的北京腔: “咱們北京男人可不這樣!” 聲音清朗而傲慢。
同時,《啊,上海男人!》的英文版發表了。
英國廣播公司BBC邀我上電台朗讀《啊阿,上海男人!》,一次對英國國内聽衆,一次對國際。
不同的電台主持人,都是英國女性,在讀到《啊,上海男人!》文章時的第一個反應是:“嗄,上海男人那麼好,那麼先進啊?” 我楞了一下。
這正是我曾經預期的反應,也是我寫《啊,上海男人!》的本意;終于有人“讀對”了這篇文章!但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啊,為什麼中文讀者的反應完全相反?這與預設立場有關嗎? 英國人發現《啊,上海男人!》如此有趣,文章所提出的問題如此複雜而重要,朗讀不夠,還要在朗讀後進行讨論。
讨論的主題就是文章的主題:當男性真的解放成溫柔的好男人時,女性是否反而認為他們失去魅力?這種矛盾怎麼面對? 除了我之外,BBC還請到一位專門研究阿拉伯社會的女學者,從回教社會的角度看問題。
為了平衡,還想找一男性參與讨論,而這位男性最好持與我相反的論點,也就是說,他認為男人必須是孔武有力、強悍陽剛的,否則女人心底會瞧不起他。
“你認識什麼這樣的男人嗎?”制作人在電話中問我。
“哦,”我回答,“這樣的男人台北很多,北京也顯然不少,德國更是滿街走;但是為了錄音方便,你還是找個倫敦男人吧!” 距離約好的錄音時間隻有一天了,制作人從倫敦來電話,有點兒氣急敗壞:“應台,糟了,政治正确在倫敦太厲害了,我找不到一個英國男人願意代表那個大男人立場的!” 有這種事?我握着電話驚異不已,這世界真的變了。
倫敦可是另一個上海? 錄音時間到了。
我坐在法蘭克福的BBC錄音室,其他的人坐在倫敦BBC的總部。
最終也沒找到一個“大男人”。
出席的男性,傑夫,是倫敦《男性健康》雜志的總編輯,英國人。
制作人先放我朗讀《啊,上海男人!》的錄音讓他們聽,再請與會者對文章發表感想。
我聽見叫傑夫的男人用标準的倫敦腔英語說:
我的文章引起辯論是常事,引起完全離譜的誤解倒是第一次,而這誤解本身蘊藏着多重的文化意義,令人玩味。
《啊,上海男人!》在台灣刊出,頭一通電話來自寫詩的女友,大聲抗議:“我們家這個東北男人就是你描繪的上海男人。
‘上海男人’太好了,你怎麼能嘲諷他們?” 嘲諷?我怎麼會嘲諷他們?我是在贊美上海男人。
“是嘲諷,不是贊美。
”女友堅持着。
一個台北的“上海男人”說:“有一天搭計程車,司機一聽我是上海人,就說,上海男人都怕老婆,煮飯拖地洗廚房,什麼都做。
我吓一跳,怎麼台灣開車的都對上海男人有這個理解?你的文章加深了這個刻闆印象。
” 我答應好朋友們回去再看一遍文章,自我檢讨一下,但心裡覺得有點兒委屈:奇怪,我明明想說的是,最解放的男性就是最溫柔的男性,譬如上海男人。
為什麼意思被讀倒了?問題出在哪兒?” 上海讀者的反應就更直接了。
遠在加拿大的上海男人來信:“(《文彙報》)作為有上海特色的且在中國有一定影響的報紙,竟公然在本鄉本土上登載這篇侮辱調侃上海男人、有明顯好惡傾向的文章,不僅有失公正,而且嚴重損害了家鄉父老尤其是上海男人的感情!同時也深深傷害了許許多多在海外的上海男人的心!本人作為上海男人……拟在海外全球中文網絡上組織一次由海外上海男人參加的申讨對《文彙報》登載《啊,上海男人!》的活動,以示抗議。
” 不覺得受到“侮辱”的上海男人當然也有。
德國的大陸學人組織邀我演講,談的題目無關上海男人,但在發問時,《啊,上海男人!》又成為一個話題。
在場有許多上海男人,紛紛發言。
态度溫文爾雅,言語平和有禮。
幾乎每一個上海男人都同意,“是的,上海男人是這樣的”,然後試圖解釋這個現象的種種社會成因。
在和諧的談話進行中,有另一個聲音突起,标準的北京腔: “咱們北京男人可不這樣!” 聲音清朗而傲慢。
同時,《啊,上海男人!》的英文版發表了。
英國廣播公司BBC邀我上電台朗讀《啊阿,上海男人!》,一次對英國國内聽衆,一次對國際。
不同的電台主持人,都是英國女性,在讀到《啊,上海男人!》文章時的第一個反應是:“嗄,上海男人那麼好,那麼先進啊?” 我楞了一下。
這正是我曾經預期的反應,也是我寫《啊,上海男人!》的本意;終于有人“讀對”了這篇文章!但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啊,為什麼中文讀者的反應完全相反?這與預設立場有關嗎? 英國人發現《啊,上海男人!》如此有趣,文章所提出的問題如此複雜而重要,朗讀不夠,還要在朗讀後進行讨論。
讨論的主題就是文章的主題:當男性真的解放成溫柔的好男人時,女性是否反而認為他們失去魅力?這種矛盾怎麼面對? 除了我之外,BBC還請到一位專門研究阿拉伯社會的女學者,從回教社會的角度看問題。
為了平衡,還想找一男性參與讨論,而這位男性最好持與我相反的論點,也就是說,他認為男人必須是孔武有力、強悍陽剛的,否則女人心底會瞧不起他。
“你認識什麼這樣的男人嗎?”制作人在電話中問我。
“哦,”我回答,“這樣的男人台北很多,北京也顯然不少,德國更是滿街走;但是為了錄音方便,你還是找個倫敦男人吧!” 距離約好的錄音時間隻有一天了,制作人從倫敦來電話,有點兒氣急敗壞:“應台,糟了,政治正确在倫敦太厲害了,我找不到一個英國男人願意代表那個大男人立場的!” 有這種事?我握着電話驚異不已,這世界真的變了。
倫敦可是另一個上海? 錄音時間到了。
我坐在法蘭克福的BBC錄音室,其他的人坐在倫敦BBC的總部。
最終也沒找到一個“大男人”。
出席的男性,傑夫,是倫敦《男性健康》雜志的總編輯,英國人。
制作人先放我朗讀《啊,上海男人!》的錄音讓他們聽,再請與會者對文章發表感想。
我聽見叫傑夫的男人用标準的倫敦腔英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