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我的不安
關燈
小
中
大
《啊,上海男人!》被簡單地解讀為“橫掃”上海須眉的文章,倒是令我訝異。
有些是不需要辯解的。
說上海男人女人如何如何當然是一種誇張的以偏概全,就好像人們說中國人勤奮、意大利人熱情、德國人缺乏幽默感一樣。
以偏概全有如卡通人物造型,加粗赫魯曉夫的眉毛,突出愛因斯坦的鼻子,求的不是科學的吻合而是藝術的神似。
有些是字義的誤會。
在上海接觸“所謂”文化菁英,加上了“所謂”兩宇,有人解釋為:我顯然不把我在上海認識的教授作家學者們當作文化菁英,何其不敬。
這個理解錯了。
“所謂”兩宇是為“菁英”而加的。
在社會價值越來越多元化的今日,我對“菁英”這樣的字眼不敢輕易使用,因為它可能膨脹了知識階層在一個社會裡真正的作用。
我自己也是“所謂”文化菁英、“所謂”高級知識分子、“所謂”名作家。
在職業一欄,從來不填“作家”,因為那“一家之言”的“家”字也令我不安。
我是個“作者”,那就沒有“所謂”了。
至于說,必得長期地生活在上海才能對上海人有所理解,我倒覺得未必。
我不可能寫出《啊,台北男人!》的文章,正因為我是台北人的一分子,長期的熟悉使人對身邊的環境見怪不怪,失去敏銳的觸覺。
身在其中的觀察,也因為缺少必要的距離,往往見樹不見林,看不見全貌。
對一個群體或城市的理解,那初識的驚訝來自最新鮮的眼光、最直接的碰撞,所得到的透視往往不是浸淫其中能夠取代的。
多去幾次上海,我将漸漸失去這最原始新鮮的眼光。
《啊,上海男人!》表面上是篇談上海男人特質的遊戲文章,但是所謂男人的特質當然得由他對女人的态度來界定。
文章裡實際的核心其實是兩個嚴肅的問題:上海的男女真平等嗎?從社會主義的模式出發,男女平等、互敬互愛的前景又是什麼? 我自己沒有答案,自私地想聽聽上海人的看法。
陸、沈、吳三位先生對上海男人的特質多所着墨,吳正的解析尤其精辟有趣。
他們對上海男人看法彼此不盡同意,但是對男女平等的問題倒有一點兒一緻性:吳正覺得上海和美國、香港一樣,男女競争機會均等。
陸壽鈞認為“絕大多數的上海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對男女平等、互敬互愛的前景還是十分樂觀的”。
沈善增則斷言男女平等在上海根本不是問題,隻有“吃飽了飯沒事幹”的男人女人才會制造出這樣的問題來消遣時間。
是這樣嗎?我們可以看看另一個中國社會。
台灣也是一個,用陸壽鈞的上海話來說,“女作者、女記者、女導演、女學者不要太多喔”的地方。
掌管文化的最高主管也是一位女性。
但是這些表面現象不應該使我們忘了審視那眼睛看不見的地方。
台灣也有各式各樣的法律保護兩性的平權,實際情況與法律條文之間卻有極大的距離: ——雖然有同工同酬的規定,女性平均工資隻有男性的68%。
——雖然憲法寫着“國民受教育機會一律平等”,男性完成小學教育的比例是女性的8.6倍,完成初中的幾率高3.6倍,而受高中以上程度的幾率則高出4倍。
——雖然遺産法規定子與女權益相等,但是80%的家庭隻分遺産給兒子;在剩餘的20%中,8%的家庭給予兒子較多的遺産。
——雖然有“職業婦女福利”的政策拟定,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隻有44.89%(美國56%,日本51%,瑞典80%),比男性低了30%。
——雖然有“落實托育服務增進婦幼福利”的專案,台灣六歲以下的幼兒能夠進入幼兒園的隻有總數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70%以上的兒童留在家中由母親全天照顧。
有些是不需要辯解的。
說上海男人女人如何如何當然是一種誇張的以偏概全,就好像人們說中國人勤奮、意大利人熱情、德國人缺乏幽默感一樣。
以偏概全有如卡通人物造型,加粗赫魯曉夫的眉毛,突出愛因斯坦的鼻子,求的不是科學的吻合而是藝術的神似。
有些是字義的誤會。
在上海接觸“所謂”文化菁英,加上了“所謂”兩宇,有人解釋為:我顯然不把我在上海認識的教授作家學者們當作文化菁英,何其不敬。
這個理解錯了。
“所謂”兩宇是為“菁英”而加的。
在社會價值越來越多元化的今日,我對“菁英”這樣的字眼不敢輕易使用,因為它可能膨脹了知識階層在一個社會裡真正的作用。
我自己也是“所謂”文化菁英、“所謂”高級知識分子、“所謂”名作家。
在職業一欄,從來不填“作家”,因為那“一家之言”的“家”字也令我不安。
我是個“作者”,那就沒有“所謂”了。
至于說,必得長期地生活在上海才能對上海人有所理解,我倒覺得未必。
我不可能寫出《啊,台北男人!》的文章,正因為我是台北人的一分子,長期的熟悉使人對身邊的環境見怪不怪,失去敏銳的觸覺。
身在其中的觀察,也因為缺少必要的距離,往往見樹不見林,看不見全貌。
對一個群體或城市的理解,那初識的驚訝來自最新鮮的眼光、最直接的碰撞,所得到的透視往往不是浸淫其中能夠取代的。
多去幾次上海,我将漸漸失去這最原始新鮮的眼光。
《啊,上海男人!》表面上是篇談上海男人特質的遊戲文章,但是所謂男人的特質當然得由他對女人的态度來界定。
文章裡實際的核心其實是兩個嚴肅的問題:上海的男女真平等嗎?從社會主義的模式出發,男女平等、互敬互愛的前景又是什麼? 我自己沒有答案,自私地想聽聽上海人的看法。
陸、沈、吳三位先生對上海男人的特質多所着墨,吳正的解析尤其精辟有趣。
他們對上海男人看法彼此不盡同意,但是對男女平等的問題倒有一點兒一緻性:吳正覺得上海和美國、香港一樣,男女競争機會均等。
陸壽鈞認為“絕大多數的上海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對男女平等、互敬互愛的前景還是十分樂觀的”。
沈善增則斷言男女平等在上海根本不是問題,隻有“吃飽了飯沒事幹”的男人女人才會制造出這樣的問題來消遣時間。
是這樣嗎?我們可以看看另一個中國社會。
台灣也是一個,用陸壽鈞的上海話來說,“女作者、女記者、女導演、女學者不要太多喔”的地方。
掌管文化的最高主管也是一位女性。
但是這些表面現象不應該使我們忘了審視那眼睛看不見的地方。
台灣也有各式各樣的法律保護兩性的平權,實際情況與法律條文之間卻有極大的距離: ——雖然有同工同酬的規定,女性平均工資隻有男性的68%。
——雖然憲法寫着“國民受教育機會一律平等”,男性完成小學教育的比例是女性的8.6倍,完成初中的幾率高3.6倍,而受高中以上程度的幾率則高出4倍。
——雖然遺産法規定子與女權益相等,但是80%的家庭隻分遺産給兒子;在剩餘的20%中,8%的家庭給予兒子較多的遺産。
——雖然有“職業婦女福利”的政策拟定,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隻有44.89%(美國56%,日本51%,瑞典80%),比男性低了30%。
——雖然有“落實托育服務增進婦幼福利”的專案,台灣六歲以下的幼兒能夠進入幼兒園的隻有總數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70%以上的兒童留在家中由母親全天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