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上海男人,英國式
關燈
小
中
大
兩性平等的問題。
對他們來說,實際生活的需要比理論上的考慮來得重要。
就如一位女性讀者所說,“上海的男人也比較識時務,但識的并不是‘男女當平等’的婦運道理。
雖然他們個個說男女平等是應當的,在上海根本不是什麼問題,而是‘經濟是基礎’的道理……既然老婆也就業掙錢的,而且是‘同工同酬’!一定要老婆燒飯這句話就不太好說了。
”(胡妍) 另外有些讀者則把上海男子的務實視為求生存的一種謀略: “上海不少把‘怕老婆’挂在嘴上,或裝作‘怕老婆’的男子,實際上是并不怕老婆的,這隻是他們在夫妻關系中的一種善意的‘謀略’……”(陸壽鈞) “上海男人的這種‘謀略’倒确是讓女人給熏陶出來的……上海的男性在全球範圍來說,是最辛苦的。
他們要在家庭中充當一個很不容易的角色,這使得這些男子在夾縫中練就了一種生存、斡旋的本領……有‘謀略’的上海男人,畢竟是有風度的。
”(王戰華) “上海男人的生命哲學是盡可能地禮讓出生活上的種種細節來滿足他們的所愛者,從而為自己換取更廣大的事業的思考空間——而這,不就正是上海男人的高明之處?”(吳正) 最令我感到驚奇的是,這些有關“上海男人”的言論好像是在描寫與我結婚三十年了的丈夫。
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嫁了個“上海男人”。
對我來說,“上海男人”,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好男人”類型,它不再受限于上海或任何一個地區。
據我個人的觀察,這樣的男人确是最務實的人;他看見他的女人比自己還忙,就心甘情願地幫忙家事,因為他知道這是建立和睦家庭的最佳秘方。
這樣的男人有時或許會顯得太認真或頑固地追求完美,但絕不是“小男人”。
他們下廚,有時是為了造就女人,有時是為了個人的興趣,但無論如何,做家事絕對不會抹煞了他們的大丈夫氣概。
這樣的“上海男人”基本上是采取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的哲學。
與一般所謂的“大男人”不同,他們擁有極高的生活智慧,也深切了解“知其雄,守其雌”的深刻道理。
他們知道,婚姻生活比純粹的愛情要複雜得多;成功的婚姻在于日常生活中兩性之間的合作與妥協,它需要無比的耐力與胸懷。
雖說他們無意在家庭中取得“權力”,但由于他們凡事照顧對方的“權利”、凡事以溫柔忍耐的态度照顧對方,結果反而取得了左右整個家庭的主權。
老子所謂“将欲奪之,必固與之”,乃是這個道理。
我始終認為,“權力”是極其微妙的——愈是以強硬的手段急欲取得它,愈是得不到。
反之,若以虛心和“為天下谿”的精神來對付一切,則權力自然會到手。
“上海男人”的複雜性乃在于他具有“以柔勝剛”而獲取權力的本領。
若把這樣的男人看成“小男人”,則是一種嚴重的文化誤解。
我想這也是令龍應台極其不安的地方。
尤其在性别關系上,中國的新女性往往有意無意地扭曲了“兩性平等”的意義;她們常常以咄咄逼人的方式,企圖取得控制對方的“權力”。
結果是,她們不但沒有得到真正的平等,反而在争取女權的層次上,一直站在原地上,甚至退了步。
這或許是由于多年來階級鬥争所造成的影響,也可能是對現代西方的權利概念的誤解。
龍應台的“不安”促使了我對中國女權運動的重新關注,而她所提出的“文化誤解觀”更觸發了我對文化問題的反思。
其實“誤解”有時比輕易的“了解”還要來得深刻,因為“誤解”常常顯示出個别文化的不同價值觀。
如何從誤解進到了解,如何促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這也正是我多年來研究深思的重點。
很巧,不久前龍應台在北大演講“文化的誤解”這一主題時,我正在北京。
當天晚間我與朋友提早一小時抵達北大,因恐臨時找不到座位。
誰知會場早已擠滿了人,連會場的入口都走不進去。
最後幸而有人領我們爬到“外國來賓席”上,才勉強能坐下來。
我知道,“龍旋風”又吹到了北京,不知這次演講又會激起怎樣火辣辣的文化對話呢? 1998年5月30日 寫于耶魯大學
對他們來說,實際生活的需要比理論上的考慮來得重要。
就如一位女性讀者所說,“上海的男人也比較識時務,但識的并不是‘男女當平等’的婦運道理。
雖然他們個個說男女平等是應當的,在上海根本不是什麼問題,而是‘經濟是基礎’的道理……既然老婆也就業掙錢的,而且是‘同工同酬’!一定要老婆燒飯這句話就不太好說了。
”(胡妍) 另外有些讀者則把上海男子的務實視為求生存的一種謀略: “上海不少把‘怕老婆’挂在嘴上,或裝作‘怕老婆’的男子,實際上是并不怕老婆的,這隻是他們在夫妻關系中的一種善意的‘謀略’……”(陸壽鈞) “上海男人的這種‘謀略’倒确是讓女人給熏陶出來的……上海的男性在全球範圍來說,是最辛苦的。
他們要在家庭中充當一個很不容易的角色,這使得這些男子在夾縫中練就了一種生存、斡旋的本領……有‘謀略’的上海男人,畢竟是有風度的。
”(王戰華) “上海男人的生命哲學是盡可能地禮讓出生活上的種種細節來滿足他們的所愛者,從而為自己換取更廣大的事業的思考空間——而這,不就正是上海男人的高明之處?”(吳正) 最令我感到驚奇的是,這些有關“上海男人”的言論好像是在描寫與我結婚三十年了的丈夫。
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嫁了個“上海男人”。
對我來說,“上海男人”,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好男人”類型,它不再受限于上海或任何一個地區。
據我個人的觀察,這樣的男人确是最務實的人;他看見他的女人比自己還忙,就心甘情願地幫忙家事,因為他知道這是建立和睦家庭的最佳秘方。
這樣的男人有時或許會顯得太認真或頑固地追求完美,但絕不是“小男人”。
他們下廚,有時是為了造就女人,有時是為了個人的興趣,但無論如何,做家事絕對不會抹煞了他們的大丈夫氣概。
這樣的“上海男人”基本上是采取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的哲學。
與一般所謂的“大男人”不同,他們擁有極高的生活智慧,也深切了解“知其雄,守其雌”的深刻道理。
他們知道,婚姻生活比純粹的愛情要複雜得多;成功的婚姻在于日常生活中兩性之間的合作與妥協,它需要無比的耐力與胸懷。
雖說他們無意在家庭中取得“權力”,但由于他們凡事照顧對方的“權利”、凡事以溫柔忍耐的态度照顧對方,結果反而取得了左右整個家庭的主權。
老子所謂“将欲奪之,必固與之”,乃是這個道理。
我始終認為,“權力”是極其微妙的——愈是以強硬的手段急欲取得它,愈是得不到。
反之,若以虛心和“為天下谿”的精神來對付一切,則權力自然會到手。
“上海男人”的複雜性乃在于他具有“以柔勝剛”而獲取權力的本領。
若把這樣的男人看成“小男人”,則是一種嚴重的文化誤解。
我想這也是令龍應台極其不安的地方。
尤其在性别關系上,中國的新女性往往有意無意地扭曲了“兩性平等”的意義;她們常常以咄咄逼人的方式,企圖取得控制對方的“權力”。
結果是,她們不但沒有得到真正的平等,反而在争取女權的層次上,一直站在原地上,甚至退了步。
這或許是由于多年來階級鬥争所造成的影響,也可能是對現代西方的權利概念的誤解。
龍應台的“不安”促使了我對中國女權運動的重新關注,而她所提出的“文化誤解觀”更觸發了我對文化問題的反思。
其實“誤解”有時比輕易的“了解”還要來得深刻,因為“誤解”常常顯示出個别文化的不同價值觀。
如何從誤解進到了解,如何促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這也正是我多年來研究深思的重點。
很巧,不久前龍應台在北大演講“文化的誤解”這一主題時,我正在北京。
當天晚間我與朋友提早一小時抵達北大,因恐臨時找不到座位。
誰知會場早已擠滿了人,連會場的入口都走不進去。
最後幸而有人領我們爬到“外國來賓席”上,才勉強能坐下來。
我知道,“龍旋風”又吹到了北京,不知這次演講又會激起怎樣火辣辣的文化對話呢? 1998年5月30日 寫于耶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