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啊,上海男人!
關燈
小
中
大
視角所限,而沒有在與上海男人同構成一幅風景的女人方面進行挖掘。
不錯,龍作家的一段文字相當精彩:“在公領域裡,社會的資源和權力仍舊掌握在男人的手裡。
上海女人說起來如何厲害、如何能幹,顯然還局限在私領域中。
” 在為這段文字喝彩的同時,我認為龍作家似乎還未能深入一下來了解上海女人。
其實,上海男人的這種“謀略”倒确是讓女人給熏陶出來的。
記得有統計說,上海的男性在全球範圍來說,是最辛苦的。
他們要在家庭中充當一個很不容易的角色,這使得這些男子在夾縫中練就了一種生存、斡旋的本領。
前不久,上海曾有統計說上海婦女有60%占據家中的主導地位,上海女性的平均工資在全國僅低于廣東肇慶。
在被調查的婦女中有66.6%的人認為“男女平等”,19.4%的人則認為“女性更優越”。
這種比例比全國平均數分别高出7.6與2.14個百分點。
上海婦女對自己的家庭地位高度滿意,其滿意的程度從國際上比較也僅次于瑞典,高于法、英、美等國。
同期的一則調查表明:上海女子對男子的心理需求處在兩難境地之中,“既能主内,又能主外,事業家庭兩不誤”。
這種近于挑剔的衡量标準,反映在當今男子在事業中的成就不及在家庭中所占的地位時,上海女子便說男子缺乏陽剛之氣了。
這不是反映出上海女子的矛盾心态和上海男子的不易嗎? 有什麼樣的女子,便會有什麼樣的男人,這是個至理名言。
時在40年代,謝冰瑩就在文章中寫道:“有人說上海像洋場少婦,杭州是大家閨秀,蘇州是小家碧玉,重慶是半老徐娘。
”事實上,上海女子的一個重要特色,不同于廣東的“靓”,也有别于老北京話中的“俊”、“俏”,這就是“嗲”。
一個“嗲”字,風情萬種,能将上海女子本質中的柔軟一面盡數展現。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與風情萬種“嗲”字相配的另一面是一個“作”字。
許多異地人都不知“作”字何解釋,但上海本地人、尤其是上海男人則是肯定能領教的。
(大約“作”字可解釋為“胡攪蠻纏”吧?)随着婦女地位的提高,“嗲”字逐漸被“作”字所替代,“嗲”的風情隻怕是今日回憶,或隻能在天真爛漫的小女孩那兒還留有痕迹吧? 可能正因為龍作家對這些深層的風俗意義上的問題認識不透,故而隻能作些浮光掠影的表象圖解。
這本也怨不得人家,畢竟來說,“台灣女人”不同于“大陸女人”,更不同于“上海女人”。
不過,其文還是透露出上海女人厲害的一面。
對此曾作過研究的一位先生說,上海男子在文明的進步中,更多地吸取了一些知識的養料,學會了忍耐和顧全大局;而女子則停留在原地。
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本人則認為,龍作家的“為什麼當女權得到伸張的時候,男人就取代女人成為受虐者?”提示,雖以瑞典呼籲成立保護男人組織為例,倒确應引起上海女人思索。
有“謀略”的上海男人,畢竟是有風度的! 為上海男人說句話 ——楊長榮 報章雜志及天南地北的雜談閑聊,時有對上海人、特别是對上海男人的評論,往往帶貶意的居多;但好像上海人一般不太把這當回事,很少有人起而辯解、駁斥。
一部電視劇,被認為是寫了一群敢做不敢當、親生孩子都不敢認的上海男人,引來一片非議譴責聲,也不見有什麼上海人跳将出來理論一番。
這回龍應台對上海男人霧裡看花地評了幾句,卻是引起了一點反響,甚至有一兩位著名的作家也忍不住撰文反擊了。
或許因為龍應台來自台灣?或許因為她是女性?對異性的評價看得更重一些,也是有的。
我也是個女性,道道地地的北方女人。
原籍山東,在内蒙古、北京轉戰多年,近幾年才拿着浙江的俸祿來上海工作。
據我的觀察,倘若一定要以地域為背景來評判,比較優秀的男人,還是要算上海男人。
因我是女人,常常免不了透過女人看男人。
說上海男人優秀,首先就是因為上海女人是中國女人風景畫中的一抹亮色。
一次在北京,一群人認真地坐了半天,給各地女人打分。
有說大連、青島女人漂亮的,有說新疆、雲南少數民族女人别有風情的,我則說,看看三四十、五六十歲的女人仍有女人本色的,也隻有上海了。
大家細細擺比一番,給了上海女人最高分。
中國有中國的國情,女人是“半邊天”,摩拳擦掌、拳打腳踢在社會的大舞台上,社會角色不斷強化,性别意識不斷弱化,細細體味,有多少女人已經少有女人味了?上海女人也一樣撐起了“半邊天”,但仍保留着不少的嬌、妖媚和嗲樣,瞧着還像女人樣,這實在是上海男人的功勞! 對上海男人的貶,往往集中在“懼内”呀、做家務呀,等等,以證明其全無男子氣。
照我看,男人跟女人相依相存,那些女人變得不像女人的地方,男人中也一定少有真正意義上的男子漢。
上海男人幾十年來裡裡外外極細心又極耐心地呵護關愛自己的女人,也包括替她們、幫她們拎菜籃、提掃把、下廚房,才使同樣在社會戰場上摸爬滾打的老婆還像個女人樣,這才是有底氣、有力度的男子漢的表現。
相反,袖手看着自己在外謀一份生計的女人蓬頭垢面回家後,接着再做一份老媽子活的男人,肯定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不會憐香惜玉,還算什麼男人! 所以我說上海的男人們,你們實在不必聽到一個叫龍應台的台灣女人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就沉不住氣了,還是一如你們既往的态度:一笑了之或一哼了之,然後,繼續當你們的男子漢。
對了,我家有女快長成,我還真希望她能帶個上海女婿回家呢。
龍應台和“捧不起的上海男人” ——胡妍 熱衷社會文化批評并對婦運抱同樣熱忱的龍應台女士,不久前在上海引起了一番不大不小的轟動。
龍女士以台灣女人的身分和在歐美生活了二十年的閱曆,在一篇題為《啊,上海男人!》的錦繡文章裡,不無驚喜地發現:上海男人在大陸男人中自成一格,“是一個世界的稀有品種”。
龍女士盛贊“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愛:他可以買菜燒飯拖地而不覺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覺得自己卑賤……”,“這才是真正海闊天空的男人!我們20世紀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夢寐以求的,不就是這種從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來的、既溫柔又坦蕩的男人嗎?” 龍女士之作如是觀,是由于長年來,她觀察着台灣和西方世界婦女的生活,看到她們每一步的邁出都連帶了痛苦的掙紮。
她以為,在這個當口,“上海的男女關系為我開拓了新的視野”。
想不到的是,上海男人此番卻并不那麼“海闊天空”、“溫柔坦蕩”,面對龍女士的贊譽,上海男人的一個直接的反應是:龍卷風刮上門來了! 上海男人并不“受寵若驚”,也不“知遇圖報”,反倒有些“恩将仇報”的意思。
他們甯願做“捧不起的上海男人”。
他們說:下廚的上海男人像中國大陸其他地方的男人一樣普遍,而中國特色的家務分工如男人下廚,“與女子是否占有家庭乃至社會的話語權”,“是兩回事”。
他們很不屑“稀有品種”——哪怕是“世界級”的——或“男女平權先鋒”等等的桂冠和贊譽。
本來,龍女士在感歎上海男人的“溫柔坦蕩”和“稀有”的同時,對上海男人的“遭遇”是懷了由衷的關懷顧惜的,或者按龍女士更明确深刻的表達,她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麼當女權得到伸張的時候,男人就取代女人成為受虐者?龍女士之如是想,是因為她在上海,由男人的操持家務,“溫柔、坦蕩”進而看到了男人的“受虐”,用上海話來說就是嚴重的“妻管嚴”。
龍女士的本意是要說:“妻管嚴”雖無關主義或原則,但如果作為男女平權的一種證明,恐怕是曲解了婦女解放。
龍女士怕的是上海女人的解放過了頭! 龍女士的想法當然不無正确處,但她的擔憂卻幾乎是多餘的。
關于“妻管嚴”,最有發言權的應當還是上海男人,不如來聽聽他們的說法:“在人前宣傳誇耀自己懼内的,他的懼内就很可懷疑。
有的是從反面來顯示自己的紳士風度,有的則可能是在為另覓新歡制造輿論,甚至可能是有針對性地下誘餌。
”(以上及以下有關的引用均引自上海男人的新作《捧不起的“上海男人”》。
)龍女士當然是看到上海的男女關系其實尚不是真正平等的(如在所謂的菁英圈裡,碰來碰去都是男人,社會資源和權力仍然掌握在男人手裡,凡此等等);但她從上海男子的“溫柔坦蕩”和大陸、上海女人的“擡頭挺胸”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變化,甚至看出了“矯枉過正“‘物極必反”的隐患——想不到這次卻看走了眼,上海男人自述“懼内”是花招,是技巧,是風度。
又如龍女士說:“這有關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一回事卻是我眼中轟轟烈烈的大成就”的男子操持家務,根本上也不是因了上海男人天生“溫柔坦蕩”的緣故,或上海的風俗就是比别處平等、開放而使然。
當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原因也是存在的,那便是上海這地方講現實,上海的男人也比較識時務,但識的并不是“男女當平等”的婦運道理。
雖然他們個個說男女平等是應當的,在上海已根本不是什麼問題,而是“經濟是基礎”的道理。
一如他們“務實”地心知肚明的,這“是中國大陸特有的經濟生活條件造成”的:既然老婆也就業掙錢的,而且是“同工同酬”,一定要老婆燒飯這句話就不太好說了! 龍女士曾說,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隻要側耳聽聽人們飛短流長地說些什麼,大概就可以探知這個城市的文化特質。
現在,龍女士知道上海這個城市的特質了嗎?或者說更知道上海的男人了嗎?“他可以輕聲細語地和女人說話而不覺得自己少了男子氣概,他可以讓女人逞強而不覺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賞妻子成功而不覺得自己失敗。
”他可以洗衣服,可以做家務,可以比别地的男子“溫柔坦蕩”……,然而,他不可以被你這樣說——換句話說,這一切,你不可以這樣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尤其是說他“受虐”,還是被女子——别的“虐”猶可受,女子的“虐”則萬萬不能受!因他終究是男人,是中國的男人。
盡管是不可多得的“稀有”,或“溫柔坦蕩”到“像個彎豆芽”。
在這一種“男人的氣概”上,上海的男人從來是一點不比别地的男人差的。
這裡,龍女士的另一個解說或許也是應當記取的:說上海的男人女人如何如何,就好像是在說中國人勤奮,意大利人熱情,德國人缺乏幽默感一樣,難免不是一種以偏概全。
龍女士曾十分地奇怪,在上海這座城市裡,“流言的主角竟是男人,被虐待的是男人”——而如果我們,或龍女士稍稍地移動一下“以偏概全”的角度,聽到的或許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關于“男性雄風”的“流言”呢! 我抗議 編輯先生: 這是一封海外讀者的抗議信。
從最近一期1997年5月16日全球中文電腦期刊《華夏文摘》上讀到你報發表的台灣龍應台《啊,上海男人!》一文,有種被人侮辱的感覺。
《文彙報》作為有上海特色的且在中國有一定影響的報紙,竟公然在本鄉本土上登載這篇侮辱調侃上海男人、有明顯好惡傾向的文章,不僅有失公正,而且嚴重損害了家鄉父老尤其是上海男人的感情!同時也深深地傷害了許許多多在海外的上海男人的心!本人作為上海男人,在此向你報深表失望!并拟在海外
不錯,龍作家的一段文字相當精彩:“在公領域裡,社會的資源和權力仍舊掌握在男人的手裡。
上海女人說起來如何厲害、如何能幹,顯然還局限在私領域中。
” 在為這段文字喝彩的同時,我認為龍作家似乎還未能深入一下來了解上海女人。
其實,上海男人的這種“謀略”倒确是讓女人給熏陶出來的。
記得有統計說,上海的男性在全球範圍來說,是最辛苦的。
他們要在家庭中充當一個很不容易的角色,這使得這些男子在夾縫中練就了一種生存、斡旋的本領。
前不久,上海曾有統計說上海婦女有60%占據家中的主導地位,上海女性的平均工資在全國僅低于廣東肇慶。
在被調查的婦女中有66.6%的人認為“男女平等”,19.4%的人則認為“女性更優越”。
這種比例比全國平均數分别高出7.6與2.14個百分點。
上海婦女對自己的家庭地位高度滿意,其滿意的程度從國際上比較也僅次于瑞典,高于法、英、美等國。
同期的一則調查表明:上海女子對男子的心理需求處在兩難境地之中,“既能主内,又能主外,事業家庭兩不誤”。
這種近于挑剔的衡量标準,反映在當今男子在事業中的成就不及在家庭中所占的地位時,上海女子便說男子缺乏陽剛之氣了。
這不是反映出上海女子的矛盾心态和上海男子的不易嗎? 有什麼樣的女子,便會有什麼樣的男人,這是個至理名言。
時在40年代,謝冰瑩就在文章中寫道:“有人說上海像洋場少婦,杭州是大家閨秀,蘇州是小家碧玉,重慶是半老徐娘。
”事實上,上海女子的一個重要特色,不同于廣東的“靓”,也有别于老北京話中的“俊”、“俏”,這就是“嗲”。
一個“嗲”字,風情萬種,能将上海女子本質中的柔軟一面盡數展現。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與風情萬種“嗲”字相配的另一面是一個“作”字。
許多異地人都不知“作”字何解釋,但上海本地人、尤其是上海男人則是肯定能領教的。
(大約“作”字可解釋為“胡攪蠻纏”吧?)随着婦女地位的提高,“嗲”字逐漸被“作”字所替代,“嗲”的風情隻怕是今日回憶,或隻能在天真爛漫的小女孩那兒還留有痕迹吧? 可能正因為龍作家對這些深層的風俗意義上的問題認識不透,故而隻能作些浮光掠影的表象圖解。
這本也怨不得人家,畢竟來說,“台灣女人”不同于“大陸女人”,更不同于“上海女人”。
不過,其文還是透露出上海女人厲害的一面。
對此曾作過研究的一位先生說,上海男子在文明的進步中,更多地吸取了一些知識的養料,學會了忍耐和顧全大局;而女子則停留在原地。
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本人則認為,龍作家的“為什麼當女權得到伸張的時候,男人就取代女人成為受虐者?”提示,雖以瑞典呼籲成立保護男人組織為例,倒确應引起上海女人思索。
有“謀略”的上海男人,畢竟是有風度的! 為上海男人說句話 ——楊長榮 報章雜志及天南地北的雜談閑聊,時有對上海人、特别是對上海男人的評論,往往帶貶意的居多;但好像上海人一般不太把這當回事,很少有人起而辯解、駁斥。
一部電視劇,被認為是寫了一群敢做不敢當、親生孩子都不敢認的上海男人,引來一片非議譴責聲,也不見有什麼上海人跳将出來理論一番。
這回龍應台對上海男人霧裡看花地評了幾句,卻是引起了一點反響,甚至有一兩位著名的作家也忍不住撰文反擊了。
或許因為龍應台來自台灣?或許因為她是女性?對異性的評價看得更重一些,也是有的。
我也是個女性,道道地地的北方女人。
原籍山東,在内蒙古、北京轉戰多年,近幾年才拿着浙江的俸祿來上海工作。
據我的觀察,倘若一定要以地域為背景來評判,比較優秀的男人,還是要算上海男人。
因我是女人,常常免不了透過女人看男人。
說上海男人優秀,首先就是因為上海女人是中國女人風景畫中的一抹亮色。
一次在北京,一群人認真地坐了半天,給各地女人打分。
有說大連、青島女人漂亮的,有說新疆、雲南少數民族女人别有風情的,我則說,看看三四十、五六十歲的女人仍有女人本色的,也隻有上海了。
大家細細擺比一番,給了上海女人最高分。
中國有中國的國情,女人是“半邊天”,摩拳擦掌、拳打腳踢在社會的大舞台上,社會角色不斷強化,性别意識不斷弱化,細細體味,有多少女人已經少有女人味了?上海女人也一樣撐起了“半邊天”,但仍保留着不少的嬌、妖媚和嗲樣,瞧着還像女人樣,這實在是上海男人的功勞! 對上海男人的貶,往往集中在“懼内”呀、做家務呀,等等,以證明其全無男子氣。
照我看,男人跟女人相依相存,那些女人變得不像女人的地方,男人中也一定少有真正意義上的男子漢。
上海男人幾十年來裡裡外外極細心又極耐心地呵護關愛自己的女人,也包括替她們、幫她們拎菜籃、提掃把、下廚房,才使同樣在社會戰場上摸爬滾打的老婆還像個女人樣,這才是有底氣、有力度的男子漢的表現。
相反,袖手看着自己在外謀一份生計的女人蓬頭垢面回家後,接着再做一份老媽子活的男人,肯定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不會憐香惜玉,還算什麼男人! 所以我說上海的男人們,你們實在不必聽到一個叫龍應台的台灣女人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就沉不住氣了,還是一如你們既往的态度:一笑了之或一哼了之,然後,繼續當你們的男子漢。
對了,我家有女快長成,我還真希望她能帶個上海女婿回家呢。
龍應台和“捧不起的上海男人” ——胡妍 熱衷社會文化批評并對婦運抱同樣熱忱的龍應台女士,不久前在上海引起了一番不大不小的轟動。
龍女士以台灣女人的身分和在歐美生活了二十年的閱曆,在一篇題為《啊,上海男人!》的錦繡文章裡,不無驚喜地發現:上海男人在大陸男人中自成一格,“是一個世界的稀有品種”。
龍女士盛贊“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愛:他可以買菜燒飯拖地而不覺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覺得自己卑賤……”,“這才是真正海闊天空的男人!我們20世紀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夢寐以求的,不就是這種從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來的、既溫柔又坦蕩的男人嗎?” 龍女士之作如是觀,是由于長年來,她觀察着台灣和西方世界婦女的生活,看到她們每一步的邁出都連帶了痛苦的掙紮。
她以為,在這個當口,“上海的男女關系為我開拓了新的視野”。
想不到的是,上海男人此番卻并不那麼“海闊天空”、“溫柔坦蕩”,面對龍女士的贊譽,上海男人的一個直接的反應是:龍卷風刮上門來了! 上海男人并不“受寵若驚”,也不“知遇圖報”,反倒有些“恩将仇報”的意思。
他們甯願做“捧不起的上海男人”。
他們說:下廚的上海男人像中國大陸其他地方的男人一樣普遍,而中國特色的家務分工如男人下廚,“與女子是否占有家庭乃至社會的話語權”,“是兩回事”。
他們很不屑“稀有品種”——哪怕是“世界級”的——或“男女平權先鋒”等等的桂冠和贊譽。
本來,龍女士在感歎上海男人的“溫柔坦蕩”和“稀有”的同時,對上海男人的“遭遇”是懷了由衷的關懷顧惜的,或者按龍女士更明确深刻的表達,她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麼當女權得到伸張的時候,男人就取代女人成為受虐者?龍女士之如是想,是因為她在上海,由男人的操持家務,“溫柔、坦蕩”進而看到了男人的“受虐”,用上海話來說就是嚴重的“妻管嚴”。
龍女士的本意是要說:“妻管嚴”雖無關主義或原則,但如果作為男女平權的一種證明,恐怕是曲解了婦女解放。
龍女士怕的是上海女人的解放過了頭! 龍女士的想法當然不無正确處,但她的擔憂卻幾乎是多餘的。
關于“妻管嚴”,最有發言權的應當還是上海男人,不如來聽聽他們的說法:“在人前宣傳誇耀自己懼内的,他的懼内就很可懷疑。
有的是從反面來顯示自己的紳士風度,有的則可能是在為另覓新歡制造輿論,甚至可能是有針對性地下誘餌。
”(以上及以下有關的引用均引自上海男人的新作《捧不起的“上海男人”》。
)龍女士當然是看到上海的男女關系其實尚不是真正平等的(如在所謂的菁英圈裡,碰來碰去都是男人,社會資源和權力仍然掌握在男人手裡,凡此等等);但她從上海男子的“溫柔坦蕩”和大陸、上海女人的“擡頭挺胸”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變化,甚至看出了“矯枉過正“‘物極必反”的隐患——想不到這次卻看走了眼,上海男人自述“懼内”是花招,是技巧,是風度。
又如龍女士說:“這有關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一回事卻是我眼中轟轟烈烈的大成就”的男子操持家務,根本上也不是因了上海男人天生“溫柔坦蕩”的緣故,或上海的風俗就是比别處平等、開放而使然。
當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原因也是存在的,那便是上海這地方講現實,上海的男人也比較識時務,但識的并不是“男女當平等”的婦運道理。
雖然他們個個說男女平等是應當的,在上海已根本不是什麼問題,而是“經濟是基礎”的道理。
一如他們“務實”地心知肚明的,這“是中國大陸特有的經濟生活條件造成”的:既然老婆也就業掙錢的,而且是“同工同酬”,一定要老婆燒飯這句話就不太好說了! 龍女士曾說,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隻要側耳聽聽人們飛短流長地說些什麼,大概就可以探知這個城市的文化特質。
現在,龍女士知道上海這個城市的特質了嗎?或者說更知道上海的男人了嗎?“他可以輕聲細語地和女人說話而不覺得自己少了男子氣概,他可以讓女人逞強而不覺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賞妻子成功而不覺得自己失敗。
”他可以洗衣服,可以做家務,可以比别地的男子“溫柔坦蕩”……,然而,他不可以被你這樣說——換句話說,這一切,你不可以這樣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尤其是說他“受虐”,還是被女子——别的“虐”猶可受,女子的“虐”則萬萬不能受!因他終究是男人,是中國的男人。
盡管是不可多得的“稀有”,或“溫柔坦蕩”到“像個彎豆芽”。
在這一種“男人的氣概”上,上海的男人從來是一點不比别地的男人差的。
這裡,龍女士的另一個解說或許也是應當記取的:說上海的男人女人如何如何,就好像是在說中國人勤奮,意大利人熱情,德國人缺乏幽默感一樣,難免不是一種以偏概全。
龍女士曾十分地奇怪,在上海這座城市裡,“流言的主角竟是男人,被虐待的是男人”——而如果我們,或龍女士稍稍地移動一下“以偏概全”的角度,聽到的或許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關于“男性雄風”的“流言”呢! 我抗議 編輯先生: 這是一封海外讀者的抗議信。
從最近一期1997年5月16日全球中文電腦期刊《華夏文摘》上讀到你報發表的台灣龍應台《啊,上海男人!》一文,有種被人侮辱的感覺。
《文彙報》作為有上海特色的且在中國有一定影響的報紙,竟公然在本鄉本土上登載這篇侮辱調侃上海男人、有明顯好惡傾向的文章,不僅有失公正,而且嚴重損害了家鄉父老尤其是上海男人的感情!同時也深深地傷害了許許多多在海外的上海男人的心!本人作為上海男人,在此向你報深表失望!并拟在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