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啊,上海男人!
關燈
小
中
大
情緒。
這恐怕是不必要的吧? 我猜想龍女士手中并無統計資料,那又何以認為上海男人——至少是近半數乃至過半數?——都下廚房呢?而且,人人吃飯,男人也吃。
既要吃,為什麼就不作興下廚房或也下廚房呢? 沈先生解釋男人下廚的原因,其一是女子普遍就業、男女同工同酬。
我以為這“酬”字别有一點說道;所同者是低酬。
一人的低酬不能養家活口,于是隻得“同工”(婦女解放的大問題此處不論);而這“工”也别有一點說道:我們幾十年來的傳統不是家務勞動社會化而是社會勞動家務化。
近些年來雖很有改善,從而也給改革記分,做飯自然複雜而費時間,所以既需同工于社會,又需同工于廚下也。
否則,一頓晚飯吃到什麼時候去? 此為龍文之偏。
沈文也偏:“總而言之,下廚的上海男人像中國大陸其他地方的男人一樣較為普遍。
”近千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大半是鄉村;那兒的男人下廚房的“普遍”程度能和上海或其他城市相比嗎?我也是沒有統計數字的,但猜想情況恰好相反:肯去廚下“同工”者恐非多數。
又相反恐怕打老婆倒不罕見。
這裡且岔出一筆,請求讨厭“老婆”一詞的女士先生們理解:我無法說“打愛人”——既非“打情”,又不是出于“心疼”,“打”和“愛人”弄到一起,豈不荒誕?而且“愛人”一詞無性别,竟不知誰打了誰也。
沈文以下繼續“總而言之”說:“上海男人不會……。
上海男人也不會……。
上海男人是比較務實的……。
”這一串“上海男人”之前既無确數又無約數加以限制,那就是指全體了?那可能嗎?所以我以為沈先生有點動情緒了。
我以為說話作文,切忌“一筆橫掃”,以免誤導。
去年某報刊文,說西部某市婦女特愛濃妝豔服而又不得其道,令人反感。
結果倒是文章本身令人反感,連編輯先生似也陪着做解釋。
這可為一例。
眼前的争論也可為一例吧?再一例:稚年讀過一本書,叫《從一個人看一個新世界》。
于今思之,不覺憫然:叫我怎麼看呢? 沈文剪貼在手邊,所引有據;龍文卻沒有。
《筆會》辦《龍應台專欄》,我以為是個好主意,不但讀,而且剪,好端端的一張報紙多次剪得支離破碎,這個專欄是原因之一。
這次卻未剪貼,因為——讀者真誠反饋,龍女士不以為忤吧?——該文雖也寫得漂亮,卻有些我不贊同的東西,但因此也就無法詳引了,就此一并說明。
亂談“上海男人” ——張亞哲 上海男人的淺笑的确是尴尬,上海男人的憤怒如陸壽鈞對龍應台也始終挽不回如三絲春卷皮似的顔面,即将欲說還休的矜持堕落為怒發沖冠的孟浪,再犀利的文字也回天無力。
怪隻怪“上海男人”這有些驚天地泣鬼神的牌坊。
坊間話語如陸壽鈞的紳士措辭,清淡得無法察覺微瀾死水。
龍應台女士能惠顧上海男人這溫柔雅趣确能證明男人之于上海,上海之于男人,總有那麼些汗漬于奶漬,奶漬于血漬,是不可脫離了幹系而春夢了無痕的。
想起這個陰盛陽衰得很有些無所謂的城市,想起張愛玲筆下的佟振保,王安憶筆下的陳先,毛毛娘舅各色人等,是有些蒼涼人世的淚可垂,情婦無恨的氣可歎。
倒突然覺悟湧動在上海蝼蟻般巢穴的清潔臉面,發油可鑒的男人,步态斯文的男人,深沉儒雅的男人,如程乃珊早期向往的帶力士香皂味道的男人,無可選擇地追尋着執著的仕女的淑女的上海,在交際花盛開之際無聲無息地萎頓,這令人可憐的嬌滴滴精緻的男人是将被水性的上海蝕了腰骨望穿了秋水,在上海人異口同聲(連龍應台女士也聽到了)的氣管炎的咳嗽聲中強做歡顔。
文人的上海男人粗俗市井的上海男人吸入城市廢氣喝入城市廢水最多的上海男人痛苦并快樂着。
無言,無聲,無笑。
不論佳麗坐擁一夜開五十瓶XO的江北上海男人或每天瑟縮于風中、流汗于陽光中,穿越過城市擁擠道路的男人,都在每天積攢自尊,每時消弭孤獨每刻想逃避責任。
城市目擊的文章寫得太濫了,花團錦簇的上海女人們冷眼望江淮,這《後庭花》的歌糜廢得令人垂淚。
燈紅酒綠中上海男人被世俗成為霓虹燈下的哨兵,為世界上唯一一塊毋需女權主義刺耳噪聒的淨土默默耕耘。
聽廣闊中國大地許多女人談論上海男人豔羨是明擺着的,這或許也是某種龍頭作用。
這座20世紀中國最大的都市每一天都在重溫曾經脂粉猩紅的浪漫歲月,不但創造着對三姨太四姨太下跪,為五姨太六姨太剪腳趾甲的商界巨賈,還有那些做“阿詐裡”做長工做癟三隻為博紅顔一笑的男人。
上海這個城市的積塵太厚了。
每一種埋沒都沉默得可怕。
男人如若在冷酷世界失卻了鐵血原則就無尊嚴可言。
迷霧穿透的上海無疑是等待着某種複興的。
龍應台女士對于上海男人的贊許是相比較其耳聞目睹的賢妻良母的其餘世界。
不是每個上海男人都有跪搓闆的經曆,深夜被趕出家門的男人或許正無憂無慮地走向情人的單身公寓,而家裡河東獅吼的女人正百感交集自歎命苦或其他卻死惦着灰溜溜走出家門的男人。
諸如後悔衣服穿得是不是少,或會不會去找别的女人。
整個世界為這一場景會感動得啞口無言,然而生活的代價卻昭然若揭。
上海女人的嘴是刻毒了些,或許因為那嘴中同時流蜜才制止了反抗的革命。
我隻談論的上海男人,看着罵遍千山萬水的龍女士的話,在每一個被賦予面子的快樂瞬間盡情生活,不然,上海的男人就隻有灰飛煙滅了。
那是誰也不能想象的事。
龍應台與周國平 ——李泓冰 龍應台在上海的報紙上對上海男人評頭品足了一番,讓上海的男人女人都不舒服,像在衆目睽睽下,無端地成了一盤烤得透紅的龍蝦。
各地副刊編輯們則興奮于找到了熱點,将龍應台端出的這盤龍蝦敲骨吸髓、煎炒烹炸地吃了又吃。
被形容為“龍旋風”的龍應台呢,早已坐在瑞士美麗的家中,欣賞并記錄着她的兒子安安的如珠妙語,我們這裡關于上海男人的喋喋不休,渾不關那個家中的痛癢。
我讀着龍應台的自選集《女人與小人》(上海文藝出版社),這是用女權主義的肝膽、憐愛與自得交織的慈母心腸熬成的一鍋滾湯。
嫁了德國丈夫的龍應台,時時有意無意地褒揚西方男性而對東方的偉丈夫心存不敬。
我一直對住在大洋彼岸享受着西方、又對東方恨鐵不成鋼的同胞存着幾分腹诽。
真有責任感,何不回國盡忠盡孝?隔着天窗,說着亮話,總讓吃不到葡萄的我酸得難以下咽。
龍應台這顆遙遠的酸葡萄,嚼在我嘴裡原是過瘾得很的。
那會兒和同學們都是壯懷激烈、以天下為己任的年紀,初入社會,事事都有逆鱗之痛,凡重擊中國人積弊的文字,如龍應台的《中國人,你為何不生氣?》之類,均覺如飲狂泉。
重讀龍應台,對那種俯拾即是的偏激、張狂、武斷、自以為是,卻覺得觸目得很,感慨地想:年輕時真是幼稚,竟看不出來! 扔下龍應台,拾起周國平,也是散文集,《守望的距離》(東方出版社)。
如果說龍應台是“旋風”的話,周國平是潤物無聲的“細雨”,或者說像二三老友端坐于書齋,把着淡酒浮出的細語。
平和、寬容、有味,不疾不徐,從容古今,從容情感,間或也有些淺淺的憂郁。
讀了不會讓你有激賞的沖動,隻是些微的歎服。
周國平生于上海、學于上海,在廣西度過十年的深山歲月,由考研而定居北京。
隻有生長于斯的學者,才能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真傳,個中感受真是我們這些一同走過時代風雨的人才冷暖自知。
從容與寬厚掩住的痛苦,不足為外人道,對自己人則不必說,全能心領神會;所以周國平索性這樣标題:《為自己寫,給朋友讀》、《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讀周國平,像讀中國古代哲人的書一樣,讓人沉靜,讓人出世。
讀龍應台,讓人入世,讓人痛楚、激動,想和人争吵。
本來書架上這兩位的書早就擱在一起,也不曾起過沖突,有過比較。
最近恰巧前後腳地閑讀龍、周,就對自己起了疑惑:何以對龍前恭後倨,而對周卻網開一面?我警覺到,真是上了年紀了,開始将擊劍長嘯、白眼看人視為膚淺了。
驚後反省,得了一個結論:今天的東方,其實更需要的是龍應台,而不是周國平。
對自己的毛病,有痛楚才會下決心去根治,我們還沒有到享受從容的時刻。
周圍平的境界,怕倒是能解了西方人的愁結;可是,東方獨多周國平,龍應台卻遠嫁西方,所謂“橘逾淮為枳”。
雖然仍是私心不以龍應台為然,還是決定,從此多讀些“旋風”文字,少讀些周國平。
梁啟超早就呼喚“少年中國”,幾代人又過去了,總得更多一些中國人有少年激情才成呵! 啊,上海男人! ——王戰華 ——1—— 上海有一份大報在去年曾發表了一位頗有些名氣的“台灣女人”龍應台的文章《啊,上海男人!》。
龍作家這篇行文在上海男人當中炸開了,有實力的“大手筆”便接踵而至地發表高見。
我先後讀過《捧不起的“上海男人”》、《也說“上海男人”》和《理解上海男人》。
這些文章自然不乏高手之作,說是龍旋風一篇《啊,上海男人!》把滬上的須眉一筆橫掃。
卻原來“龍女士祭的是她心目中理想的男子形象,從那深自失落又強顔調侃的語調,我推測,這甚至可以說就是她的整個人生理想”。
虛構“世界稀有品種”的“上海男人”雖有意無意,但卻“因為内心的矛盾,導緻邏輯的混亂,結果非但證明不了什麼,反倒多了一大團困惑”。
一個并非是正宗上海人、但卻在上海生活了多年的作者認為,自己向來不贊成以地域劃分籠統地對人,對男人、女人去概括出某個特征來進行褒貶評說。
他正因為在上海生活了多年,才對上海男人和女人看出了一些道理來的。
因此,雖然龍作家去了那麼多地方,屬“非常解放的女人”,卻看不出上海男人不少把“怕老婆”挂在嘴上或裝着“怕老婆”,實際是夫妻關系的一種善意“謀略”。
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為何非要去與自己老婆争高低呢?上海衡量男子氣的主要依據并非在于做不做家務和是不是與老婆逞強。
為此,他設想,龍作家倘能多來幾次上海,她的看法就不至于偏頗。
一位與龍作家有過“若幹次興緻高漲的交往”的文化人士則闡明,上海從前是、今天又再次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文、經重鎮,與上海男人的這種性格内質不無關系。
該文直截了當地指出,上海在龍女士的筆下被喚作一個“迷人”的城市,難道這“迷人”之中就不包括上海男人這一項精美而别緻的人性軟性?他想,能嫁個如意的上海郎君,當是當今女人的一種福分呢! ——2—— 老實說,對見多識廣的龍作家的這番文字,我并沒有産生“驚訝”,抑或她大作中确有“虛構”的成分,但我想,可能其在著文時更集中、更典型了吧!因此,對此,本不值得“大驚小怪”。
倒是“謀略”之說更為精彩些。
不與老婆“争高低”的男子漢,難道不更具有大丈夫氣概嗎?也許确切地說,在上海這“迷人”的都市中還應包括上海男人這一項精美而别緻的“人性軟性”之說,更能包涵出一種具有文化韻味的特色。
然而,我們似乎覺得如上這些文字,确實是将上海男人集焦在了人們的視角點上,由于受
這恐怕是不必要的吧? 我猜想龍女士手中并無統計資料,那又何以認為上海男人——至少是近半數乃至過半數?——都下廚房呢?而且,人人吃飯,男人也吃。
既要吃,為什麼就不作興下廚房或也下廚房呢? 沈先生解釋男人下廚的原因,其一是女子普遍就業、男女同工同酬。
我以為這“酬”字别有一點說道;所同者是低酬。
一人的低酬不能養家活口,于是隻得“同工”(婦女解放的大問題此處不論);而這“工”也别有一點說道:我們幾十年來的傳統不是家務勞動社會化而是社會勞動家務化。
近些年來雖很有改善,從而也給改革記分,做飯自然複雜而費時間,所以既需同工于社會,又需同工于廚下也。
否則,一頓晚飯吃到什麼時候去? 此為龍文之偏。
沈文也偏:“總而言之,下廚的上海男人像中國大陸其他地方的男人一樣較為普遍。
”近千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大半是鄉村;那兒的男人下廚房的“普遍”程度能和上海或其他城市相比嗎?我也是沒有統計數字的,但猜想情況恰好相反:肯去廚下“同工”者恐非多數。
又相反恐怕打老婆倒不罕見。
這裡且岔出一筆,請求讨厭“老婆”一詞的女士先生們理解:我無法說“打愛人”——既非“打情”,又不是出于“心疼”,“打”和“愛人”弄到一起,豈不荒誕?而且“愛人”一詞無性别,竟不知誰打了誰也。
沈文以下繼續“總而言之”說:“上海男人不會……。
上海男人也不會……。
上海男人是比較務實的……。
”這一串“上海男人”之前既無确數又無約數加以限制,那就是指全體了?那可能嗎?所以我以為沈先生有點動情緒了。
我以為說話作文,切忌“一筆橫掃”,以免誤導。
去年某報刊文,說西部某市婦女特愛濃妝豔服而又不得其道,令人反感。
結果倒是文章本身令人反感,連編輯先生似也陪着做解釋。
這可為一例。
眼前的争論也可為一例吧?再一例:稚年讀過一本書,叫《從一個人看一個新世界》。
于今思之,不覺憫然:叫我怎麼看呢? 沈文剪貼在手邊,所引有據;龍文卻沒有。
《筆會》辦《龍應台專欄》,我以為是個好主意,不但讀,而且剪,好端端的一張報紙多次剪得支離破碎,這個專欄是原因之一。
這次卻未剪貼,因為——讀者真誠反饋,龍女士不以為忤吧?——該文雖也寫得漂亮,卻有些我不贊同的東西,但因此也就無法詳引了,就此一并說明。
亂談“上海男人” ——張亞哲 上海男人的淺笑的确是尴尬,上海男人的憤怒如陸壽鈞對龍應台也始終挽不回如三絲春卷皮似的顔面,即将欲說還休的矜持堕落為怒發沖冠的孟浪,再犀利的文字也回天無力。
怪隻怪“上海男人”這有些驚天地泣鬼神的牌坊。
坊間話語如陸壽鈞的紳士措辭,清淡得無法察覺微瀾死水。
龍應台女士能惠顧上海男人這溫柔雅趣确能證明男人之于上海,上海之于男人,總有那麼些汗漬于奶漬,奶漬于血漬,是不可脫離了幹系而春夢了無痕的。
想起這個陰盛陽衰得很有些無所謂的城市,想起張愛玲筆下的佟振保,王安憶筆下的陳先,毛毛娘舅各色人等,是有些蒼涼人世的淚可垂,情婦無恨的氣可歎。
倒突然覺悟湧動在上海蝼蟻般巢穴的清潔臉面,發油可鑒的男人,步态斯文的男人,深沉儒雅的男人,如程乃珊早期向往的帶力士香皂味道的男人,無可選擇地追尋着執著的仕女的淑女的上海,在交際花盛開之際無聲無息地萎頓,這令人可憐的嬌滴滴精緻的男人是将被水性的上海蝕了腰骨望穿了秋水,在上海人異口同聲(連龍應台女士也聽到了)的氣管炎的咳嗽聲中強做歡顔。
文人的上海男人粗俗市井的上海男人吸入城市廢氣喝入城市廢水最多的上海男人痛苦并快樂着。
無言,無聲,無笑。
不論佳麗坐擁一夜開五十瓶XO的江北上海男人或每天瑟縮于風中、流汗于陽光中,穿越過城市擁擠道路的男人,都在每天積攢自尊,每時消弭孤獨每刻想逃避責任。
城市目擊的文章寫得太濫了,花團錦簇的上海女人們冷眼望江淮,這《後庭花》的歌糜廢得令人垂淚。
燈紅酒綠中上海男人被世俗成為霓虹燈下的哨兵,為世界上唯一一塊毋需女權主義刺耳噪聒的淨土默默耕耘。
聽廣闊中國大地許多女人談論上海男人豔羨是明擺着的,這或許也是某種龍頭作用。
這座20世紀中國最大的都市每一天都在重溫曾經脂粉猩紅的浪漫歲月,不但創造着對三姨太四姨太下跪,為五姨太六姨太剪腳趾甲的商界巨賈,還有那些做“阿詐裡”做長工做癟三隻為博紅顔一笑的男人。
上海這個城市的積塵太厚了。
每一種埋沒都沉默得可怕。
男人如若在冷酷世界失卻了鐵血原則就無尊嚴可言。
迷霧穿透的上海無疑是等待着某種複興的。
龍應台女士對于上海男人的贊許是相比較其耳聞目睹的賢妻良母的其餘世界。
不是每個上海男人都有跪搓闆的經曆,深夜被趕出家門的男人或許正無憂無慮地走向情人的單身公寓,而家裡河東獅吼的女人正百感交集自歎命苦或其他卻死惦着灰溜溜走出家門的男人。
諸如後悔衣服穿得是不是少,或會不會去找别的女人。
整個世界為這一場景會感動得啞口無言,然而生活的代價卻昭然若揭。
上海女人的嘴是刻毒了些,或許因為那嘴中同時流蜜才制止了反抗的革命。
我隻談論的上海男人,看着罵遍千山萬水的龍女士的話,在每一個被賦予面子的快樂瞬間盡情生活,不然,上海的男人就隻有灰飛煙滅了。
那是誰也不能想象的事。
龍應台與周國平 ——李泓冰 龍應台在上海的報紙上對上海男人評頭品足了一番,讓上海的男人女人都不舒服,像在衆目睽睽下,無端地成了一盤烤得透紅的龍蝦。
各地副刊編輯們則興奮于找到了熱點,将龍應台端出的這盤龍蝦敲骨吸髓、煎炒烹炸地吃了又吃。
被形容為“龍旋風”的龍應台呢,早已坐在瑞士美麗的家中,欣賞并記錄着她的兒子安安的如珠妙語,我們這裡關于上海男人的喋喋不休,渾不關那個家中的痛癢。
我讀着龍應台的自選集《女人與小人》(上海文藝出版社),這是用女權主義的肝膽、憐愛與自得交織的慈母心腸熬成的一鍋滾湯。
嫁了德國丈夫的龍應台,時時有意無意地褒揚西方男性而對東方的偉丈夫心存不敬。
我一直對住在大洋彼岸享受着西方、又對東方恨鐵不成鋼的同胞存着幾分腹诽。
真有責任感,何不回國盡忠盡孝?隔着天窗,說着亮話,總讓吃不到葡萄的我酸得難以下咽。
龍應台這顆遙遠的酸葡萄,嚼在我嘴裡原是過瘾得很的。
那會兒和同學們都是壯懷激烈、以天下為己任的年紀,初入社會,事事都有逆鱗之痛,凡重擊中國人積弊的文字,如龍應台的《中國人,你為何不生氣?》之類,均覺如飲狂泉。
重讀龍應台,對那種俯拾即是的偏激、張狂、武斷、自以為是,卻覺得觸目得很,感慨地想:年輕時真是幼稚,竟看不出來! 扔下龍應台,拾起周國平,也是散文集,《守望的距離》(東方出版社)。
如果說龍應台是“旋風”的話,周國平是潤物無聲的“細雨”,或者說像二三老友端坐于書齋,把着淡酒浮出的細語。
平和、寬容、有味,不疾不徐,從容古今,從容情感,間或也有些淺淺的憂郁。
讀了不會讓你有激賞的沖動,隻是些微的歎服。
周國平生于上海、學于上海,在廣西度過十年的深山歲月,由考研而定居北京。
隻有生長于斯的學者,才能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真傳,個中感受真是我們這些一同走過時代風雨的人才冷暖自知。
從容與寬厚掩住的痛苦,不足為外人道,對自己人則不必說,全能心領神會;所以周國平索性這樣标題:《為自己寫,給朋友讀》、《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讀周國平,像讀中國古代哲人的書一樣,讓人沉靜,讓人出世。
讀龍應台,讓人入世,讓人痛楚、激動,想和人争吵。
本來書架上這兩位的書早就擱在一起,也不曾起過沖突,有過比較。
最近恰巧前後腳地閑讀龍、周,就對自己起了疑惑:何以對龍前恭後倨,而對周卻網開一面?我警覺到,真是上了年紀了,開始将擊劍長嘯、白眼看人視為膚淺了。
驚後反省,得了一個結論:今天的東方,其實更需要的是龍應台,而不是周國平。
對自己的毛病,有痛楚才會下決心去根治,我們還沒有到享受從容的時刻。
周圍平的境界,怕倒是能解了西方人的愁結;可是,東方獨多周國平,龍應台卻遠嫁西方,所謂“橘逾淮為枳”。
雖然仍是私心不以龍應台為然,還是決定,從此多讀些“旋風”文字,少讀些周國平。
梁啟超早就呼喚“少年中國”,幾代人又過去了,總得更多一些中國人有少年激情才成呵! 啊,上海男人! ——王戰華 ——1—— 上海有一份大報在去年曾發表了一位頗有些名氣的“台灣女人”龍應台的文章《啊,上海男人!》。
龍作家這篇行文在上海男人當中炸開了,有實力的“大手筆”便接踵而至地發表高見。
我先後讀過《捧不起的“上海男人”》、《也說“上海男人”》和《理解上海男人》。
這些文章自然不乏高手之作,說是龍旋風一篇《啊,上海男人!》把滬上的須眉一筆橫掃。
卻原來“龍女士祭的是她心目中理想的男子形象,從那深自失落又強顔調侃的語調,我推測,這甚至可以說就是她的整個人生理想”。
虛構“世界稀有品種”的“上海男人”雖有意無意,但卻“因為内心的矛盾,導緻邏輯的混亂,結果非但證明不了什麼,反倒多了一大團困惑”。
一個并非是正宗上海人、但卻在上海生活了多年的作者認為,自己向來不贊成以地域劃分籠統地對人,對男人、女人去概括出某個特征來進行褒貶評說。
他正因為在上海生活了多年,才對上海男人和女人看出了一些道理來的。
因此,雖然龍作家去了那麼多地方,屬“非常解放的女人”,卻看不出上海男人不少把“怕老婆”挂在嘴上或裝着“怕老婆”,實際是夫妻關系的一種善意“謀略”。
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為何非要去與自己老婆争高低呢?上海衡量男子氣的主要依據并非在于做不做家務和是不是與老婆逞強。
為此,他設想,龍作家倘能多來幾次上海,她的看法就不至于偏頗。
一位與龍作家有過“若幹次興緻高漲的交往”的文化人士則闡明,上海從前是、今天又再次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文、經重鎮,與上海男人的這種性格内質不無關系。
該文直截了當地指出,上海在龍女士的筆下被喚作一個“迷人”的城市,難道這“迷人”之中就不包括上海男人這一項精美而别緻的人性軟性?他想,能嫁個如意的上海郎君,當是當今女人的一種福分呢! ——2—— 老實說,對見多識廣的龍作家的這番文字,我并沒有産生“驚訝”,抑或她大作中确有“虛構”的成分,但我想,可能其在著文時更集中、更典型了吧!因此,對此,本不值得“大驚小怪”。
倒是“謀略”之說更為精彩些。
不與老婆“争高低”的男子漢,難道不更具有大丈夫氣概嗎?也許确切地說,在上海這“迷人”的都市中還應包括上海男人這一項精美而别緻的“人性軟性”之說,更能包涵出一種具有文化韻味的特色。
然而,我們似乎覺得如上這些文字,确實是将上海男人集焦在了人們的視角點上,由于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