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啊,上海男人!
關燈
小
中
大
,對男女平等、互敬互愛的前景還是十分樂觀的。
因此,我也不同意龍應台似乎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一段話:“上海的男女真平等嗎?不見得,隻需看冰山一角;我接觸的是上海的所謂文化菁英——碰來碰去都是男人,和在台北,在德國、美國,沒有兩樣。
也就是說,在公領域裡,社會的資源和權力仍舊掌握在男人的手裡。
上海女人說起來如何厲害、如何能幹,顯然還局限在私領域中。
兩性權力分配的均勻隻是淺淺的一層表面,舉世皆然。
”我們暫且不去廣泛地列舉,也暫且不去理會“所謂”兩字,就拿上海的文化界來說吧,用一句上海話來說:女作者、女記者、女導演、女學者何其多呵!上海肯定還存有男女不平等的事例,但并不能就此斷定上海男女不平等。
我并不是個正宗的上海人,隻是在上海生活了那麼多年,才對上海人,上海的男人和女人,看出了一些道理來的。
我想,龍應台如能多來幾次上海,她的看法會真正深入下去的。
歡迎您,龍應台,多來幾次上海吧! 理解上海男人 ——吳正 通常,我的創作習慣是隻執著于自我感受而很少遭到外界什麼因素幹擾或者引誘的;然而,這次的例外是在我讀了龍應台女士的那篇《啊,上海男人!》之後,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成了她繪聲繪色之中的某一個,但有一點應無疑義,那便是:我就是個地道的上海人——上海男人。
我笑眯眯地對自己說,也來一篇吧,作為對龍女士嬌聲一呼的某種回應,充當回音壁。
當回音壁有時是很有樂趣的。
雖然,拎帶魚騎單車回家的形象并不适合于我,但畢竟,我們都是流動着相同性格血型的一群。
近百年的傳統加上三十來年的革命化,男女平等的教育會造成一種什麼樣的上海男人的心理順從,我答不上;上海男人在世紀初率先接受文明、世紀中适應社會轉型、世紀末重新投身開放熱潮的種種不尋常經曆終将把它鑄造成了一個特殊的性别種族。
經濟地位、江南性格以及文明熏陶,這是構成上海男人的三道鮮明的性格光譜,所謂小男人隻是一種膚淺不過的理解,上海男人的生命哲學是盡可能地禮讓出生活上的種種細節來滿足他們的所愛者,從而為自己換取更廣大的事業的思考空間——而這,不就正是上海男人的高明之處?我們很可能缺乏偉岸的體魄、疊疊的肌塊以及“黑猩猩捶打自己露出毛發的胸脯來證明其存在價值”時的那種聲嘶力竭,但我們卻有強大而安靜的内心境界。
上海從前是、今天又再次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文、經重鎮,與上海男人的這種性格内質不無關系。
隻有傻瓜才會将性别視作為什麼可供自豪和自居不凡的東西——世界上不就是除了男便是女的兩種性别?這便是我們所理解的大小男人主義之間的辯證關系。
然而,我相信龍女士也是理解這一切的。
她是個幹練和充滿了男性化果斷和機敏作風的女人。
我與她有過若幹次興緻高漲的交往,在文化界人士聚會的飯局上,她談興熱烈真摯而開放,與她筆下的那位有着光滑美麗臉龐的、芳齡二十五的、說是希望将來能嫁個北方大男子漢的汪汪女子大相徑庭。
當然,向往外形上的陽剛與偉岸,這是每一個女性的心理密藏,隻是如龍女士所言,為着這種單一的追求,日後的你會不會因而付出昂貴的人生代價?外國究竟如何咱不敢說,單在中國,男人盤腿炕頭飲酒喝茶鬥雞玩蟋蟀閑扯瞎聊打老K,而讓老婆下田喂豬擡水背石,完了要以最快的速率換好小孩的尿布再炒幾碟小菜端上桌來侍候他們,一旦幹不好,還可以揪着女人的頭發來個興師問罪的北荒南鄉之地至今還有不少。
這種令上海男人們瞠目之後外加搖頭的原始以及不開化絕不是單以“民俗”兩字的解釋便可以一筆加以抹煞的,這正是該類區域在能見的将來還不能那麼快地摘去貧困之帽的标幟之一。
然而,上海不是這樣,在這座文明與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中,男女性别都等值在同一水平線上,各盡其職。
龍女士已細緻觀察到了所謂文化菁英仍以男性居多的事實。
其實,“武化”還是“商化”的菁英又都以哪一種性别為主,這是在兩性單獨相處相悅相濡之時發揮出來各自的性别特長。
在一個文明合理先進的社會中,凡強者,不論男女,都有競争至社會最前列的權利,美國如此,香港如此,上海,也如此。
上海,于是便在龍女士的筆下被喚作一個“迷人”的城市,難道在這“迷人”之中就不包括上海男人這一項精美而别緻的人性軟性?——我想,這是龍女士的一句并沒有說出了口的肯定。
其實,最深刻了解上海男人的還是上海的女人。
她們是她們男人們的一種背景、一擎支柱以及一灣避風港。
她們在生活細碎上所表現出的“昂首闊步”隻是她們間接順從的一種變奏,她們才是上海男人最佳的精神與事業拍檔。
在上海,懼内不會被人真正地笑話(上海人的一句口頭禅是:“怕老婆發财格呀!——”),而相反,欺妻與虐妻倒被公認為一種恥辱,一種外燙内寒的懦夫行為。
上海夫妻的恩愛秘訣是心照不宣的感情互動以及精神體貼——諸如那段替老婆洗内褲的細節,不論龍女士添此一筆的色香味的内定搭配究竟意欲何在,倒恰好凸現了上海男人對于愛情以及兩性相處藝術上的某個特殊視角與思維,因為愛,有時是需要帶點兒“肉麻”的。
當然,我們是不能對龍女士提出如此高的理解要求的,因為正如她自己所說,她是個台灣女人,且還在美歐俄菲什麼的生活了多年。
待到她發現了這個形如“彎豆芽”的“可愛”的上海男人一族時,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啦。
于是,對于那個“彎”字之中所可能蘊藏着一股怎麼樣的韌性與張力,她便也永久失去了可以在共同生活之中加以全面觀察深刻體會的機緣。
那天,已經很晚了,我太太突然接到了一隻她的一位旅港的福建女友打來的電話:“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妹妹她出嫁了!——”“恭喜!恭喜!……她嫁的也是你們那同一種人……”“什麼?——同什麼一種人?”“我說的是,她也嫁了個上海男人!”其口吻之興奮猶若撿到了一件意外的寶藏一般。
電話挂斷之後,妻子如實地告訴了我她們通話的内容,她的神情平靜且充滿了理解。
“我們送她一份厚禮吧。
”我點點頭,并不太有要将話頭說出口的意圖,因為此刻我正在心中嘀咕着:所以,不是我說,能嫁個如意的上海郎君,也是當今女人的一種福分呢,真的。
捧不起的“上海男人” ——沈善增 有朋友來電,說龍旋風刮上門來,一篇《啊,上海男人!》把滬上的須眉一筆橫掃。
于是我去找那篇文章來看。
原以為是篇火辣辣的檄文呢,不料卻讀到了一篇很纏綿徘側的祭文。
龍女士祭的是她心目中理想的男子形象,從那深自失落又強顔調侃的語調,我推測,這甚至可以說就是她的整個人生理想。
因為從理論上說,“20世紀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夢寐以求的,不就是這種從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來的、既溫柔又坦蕩的男人嗎?原來他們在上海。
”然而在感情上,她又不能不覺得這樣的男人“不夠男子氣”。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于是她“隻是帶着一大團困惑離開這迷人的城市”。
所以她其實無意開罪上海男人,她與之過不去的是那個長久盤踞在她心頭理想男人的偶像。
文章的後面提出了一連串的困惑,很有點像祭文裡此岸的人向彼岸的靈魂發出無望的呼喚。
譬如她有意無意地将男人下廚(大陸叫“圍裙丈夫”)與懼内(她叫做“男子被虐”)混為一談。
男子下廚,是中國大陸特有的經濟生活條件(女子普遍就業,男女同工同酬)及生活習慣(以飲食為生活主要節目,以烹任為生活主要藝術)造成的有中國特色的家務分工形式,與女子是否占有家庭及至社會的話語權,或從男子方面說是否“懼内”是兩回事。
下廚的男人不一定懼内,懼内的男人不一定下廚。
下廚是主動盡責,懼内是被動受壓這一點,龍女士一上來是分得清楚的。
她認定上海男人“是一個世界稀有的品種”,就因為她覺得上海男人不僅下廚而且懼内。
但說着說着,她又把這兩件事扯到一起了。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她太需要證明上海男人的甘心被虐了。
男人懼内,是個曆史悠久的話題,比男人下廚不知要古老多少年,比20世紀的“女權主義”運動也不知要古老多少年。
“河東獅吼”一語典出北宋,不說世界,至少中國士大夫懼内是有優秀傳統的。
如果說“20世紀追求解放的新女性”忙乎了半天,炮制的女性話語權等種種理論,不如幹脆嫁到中國來,即使在中國女人纏小腳的時代,還不乏懼内的大老爺們。
所以龍女士驚訝地發現夢寐以求的男人原來在上海,這實在是她的一廂情願的錯愛。
難怪聰明的她後來又要追問:“上海的男女真平等嗎?”真正懼内的男子,一般都未能修煉到超然物外、不以其為恥的水平;而在人前宣傳誇耀自己懼内的,他的懼内就很可懷疑。
有的是從反面來顯示自己的紳士風度,因為他覺得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欣賞懼内的男人,故而投其所好,表演一番,難說沒有些“肉麻當有趣”的成分。
有的則可能是在為另覓新歡制造輿論,甚至可能是有針對性地下誘餌。
龍女士遊曆過世界,見多識廣,按理不應該被這些從古到今男人慣用的小花招所迷惑,因此我要說她是情願受騙。
總而言之,下廚的上海男人像中國大陸其他地方的男人一樣較為普遍,懼内的上海男人也像中國乃至世界(如瑞典)其他地方的男人一樣不是沒有,但自成一格被尊為“世界稀有品種”的上海男人則是龍女士有意無意的虛構。
虛構這樣的“上海男人”,是為了向她自己證明些什麼;但因為内心的矛盾,導緻邏輯的混亂,結果非但證明不了什麼,反倒多了一大團困惑。
真正的上海男人到底如何呢?我是生于斯,長于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借龍女士的眼光旁觀一下,我覺得上海男人在适時求變,不受傳統的乃至陳腐的觀念束縛方面,自有其優越之處。
上海男人不會脫離現實環境,去追求幾千年一貫制的“大丈夫”價值,死要面子活受罪,弄得自己很痛苦。
上海男人也不會因為20世紀末的新新女性又轉而欣賞“大男人氣概”,立刻急吼吼地去向“黑猩猩一樣砰砰捶打自己的胸膛,展露自己的毛發”的男人看齊。
上海男人是比較務實的,不為傳統觀念而硬撐,不為讨好女人而強扭。
認準黑格爾老頭說的至理名言:“凡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現存的都是會改變的。
”以一顆平常心處世居家過日子,所以多數上海男人活得心安理得,一點也沒察覺到自己已變成世界稀有品種,奇貨可居。
龍女士在文章最後對上海男人殷切期望:“騎着單車、拎着帶魚回家的可愛的上海男人,是不是也正想着這個問題(男女平等、互敬互愛的前景——筆者注),心裡有點兒憂郁?”一般來說,那期許是要落空的。
在大多數上海男人看來,這個問題并不成其為問題,他們則實在太忙,沒工夫去操這份閑心思。
啊,上海男人,你們真是捧不起的劉阿鬥啊! 說“橫掃” ——關于“上海男人”的是非 ——馮世則 在《筆會》上先後拜讀龍、沈兩位關于“上海男人”的文章,放下手中活計來插上幾句話。
恕我直白:兩位的文章恐怕都犯了一個忌諱——以偏概全。
沈先生筆下尤其多一點兒
因此,我也不同意龍應台似乎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一段話:“上海的男女真平等嗎?不見得,隻需看冰山一角;我接觸的是上海的所謂文化菁英——碰來碰去都是男人,和在台北,在德國、美國,沒有兩樣。
也就是說,在公領域裡,社會的資源和權力仍舊掌握在男人的手裡。
上海女人說起來如何厲害、如何能幹,顯然還局限在私領域中。
兩性權力分配的均勻隻是淺淺的一層表面,舉世皆然。
”我們暫且不去廣泛地列舉,也暫且不去理會“所謂”兩字,就拿上海的文化界來說吧,用一句上海話來說:女作者、女記者、女導演、女學者何其多呵!上海肯定還存有男女不平等的事例,但并不能就此斷定上海男女不平等。
我并不是個正宗的上海人,隻是在上海生活了那麼多年,才對上海人,上海的男人和女人,看出了一些道理來的。
我想,龍應台如能多來幾次上海,她的看法會真正深入下去的。
歡迎您,龍應台,多來幾次上海吧! 理解上海男人 ——吳正 通常,我的創作習慣是隻執著于自我感受而很少遭到外界什麼因素幹擾或者引誘的;然而,這次的例外是在我讀了龍應台女士的那篇《啊,上海男人!》之後,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成了她繪聲繪色之中的某一個,但有一點應無疑義,那便是:我就是個地道的上海人——上海男人。
我笑眯眯地對自己說,也來一篇吧,作為對龍女士嬌聲一呼的某種回應,充當回音壁。
當回音壁有時是很有樂趣的。
雖然,拎帶魚騎單車回家的形象并不适合于我,但畢竟,我們都是流動着相同性格血型的一群。
近百年的傳統加上三十來年的革命化,男女平等的教育會造成一種什麼樣的上海男人的心理順從,我答不上;上海男人在世紀初率先接受文明、世紀中适應社會轉型、世紀末重新投身開放熱潮的種種不尋常經曆終将把它鑄造成了一個特殊的性别種族。
經濟地位、江南性格以及文明熏陶,這是構成上海男人的三道鮮明的性格光譜,所謂小男人隻是一種膚淺不過的理解,上海男人的生命哲學是盡可能地禮讓出生活上的種種細節來滿足他們的所愛者,從而為自己換取更廣大的事業的思考空間——而這,不就正是上海男人的高明之處?我們很可能缺乏偉岸的體魄、疊疊的肌塊以及“黑猩猩捶打自己露出毛發的胸脯來證明其存在價值”時的那種聲嘶力竭,但我們卻有強大而安靜的内心境界。
上海從前是、今天又再次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文、經重鎮,與上海男人的這種性格内質不無關系。
隻有傻瓜才會将性别視作為什麼可供自豪和自居不凡的東西——世界上不就是除了男便是女的兩種性别?這便是我們所理解的大小男人主義之間的辯證關系。
然而,我相信龍女士也是理解這一切的。
她是個幹練和充滿了男性化果斷和機敏作風的女人。
我與她有過若幹次興緻高漲的交往,在文化界人士聚會的飯局上,她談興熱烈真摯而開放,與她筆下的那位有着光滑美麗臉龐的、芳齡二十五的、說是希望将來能嫁個北方大男子漢的汪汪女子大相徑庭。
當然,向往外形上的陽剛與偉岸,這是每一個女性的心理密藏,隻是如龍女士所言,為着這種單一的追求,日後的你會不會因而付出昂貴的人生代價?外國究竟如何咱不敢說,單在中國,男人盤腿炕頭飲酒喝茶鬥雞玩蟋蟀閑扯瞎聊打老K,而讓老婆下田喂豬擡水背石,完了要以最快的速率換好小孩的尿布再炒幾碟小菜端上桌來侍候他們,一旦幹不好,還可以揪着女人的頭發來個興師問罪的北荒南鄉之地至今還有不少。
這種令上海男人們瞠目之後外加搖頭的原始以及不開化絕不是單以“民俗”兩字的解釋便可以一筆加以抹煞的,這正是該類區域在能見的将來還不能那麼快地摘去貧困之帽的标幟之一。
然而,上海不是這樣,在這座文明與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中,男女性别都等值在同一水平線上,各盡其職。
龍女士已細緻觀察到了所謂文化菁英仍以男性居多的事實。
其實,“武化”還是“商化”的菁英又都以哪一種性别為主,這是在兩性單獨相處相悅相濡之時發揮出來各自的性别特長。
在一個文明合理先進的社會中,凡強者,不論男女,都有競争至社會最前列的權利,美國如此,香港如此,上海,也如此。
上海,于是便在龍女士的筆下被喚作一個“迷人”的城市,難道在這“迷人”之中就不包括上海男人這一項精美而别緻的人性軟性?——我想,這是龍女士的一句并沒有說出了口的肯定。
其實,最深刻了解上海男人的還是上海的女人。
她們是她們男人們的一種背景、一擎支柱以及一灣避風港。
她們在生活細碎上所表現出的“昂首闊步”隻是她們間接順從的一種變奏,她們才是上海男人最佳的精神與事業拍檔。
在上海,懼内不會被人真正地笑話(上海人的一句口頭禅是:“怕老婆發财格呀!——”),而相反,欺妻與虐妻倒被公認為一種恥辱,一種外燙内寒的懦夫行為。
上海夫妻的恩愛秘訣是心照不宣的感情互動以及精神體貼——諸如那段替老婆洗内褲的細節,不論龍女士添此一筆的色香味的内定搭配究竟意欲何在,倒恰好凸現了上海男人對于愛情以及兩性相處藝術上的某個特殊視角與思維,因為愛,有時是需要帶點兒“肉麻”的。
當然,我們是不能對龍女士提出如此高的理解要求的,因為正如她自己所說,她是個台灣女人,且還在美歐俄菲什麼的生活了多年。
待到她發現了這個形如“彎豆芽”的“可愛”的上海男人一族時,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啦。
于是,對于那個“彎”字之中所可能蘊藏着一股怎麼樣的韌性與張力,她便也永久失去了可以在共同生活之中加以全面觀察深刻體會的機緣。
那天,已經很晚了,我太太突然接到了一隻她的一位旅港的福建女友打來的電話:“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妹妹她出嫁了!——”“恭喜!恭喜!……她嫁的也是你們那同一種人……”“什麼?——同什麼一種人?”“我說的是,她也嫁了個上海男人!”其口吻之興奮猶若撿到了一件意外的寶藏一般。
電話挂斷之後,妻子如實地告訴了我她們通話的内容,她的神情平靜且充滿了理解。
“我們送她一份厚禮吧。
”我點點頭,并不太有要将話頭說出口的意圖,因為此刻我正在心中嘀咕着:所以,不是我說,能嫁個如意的上海郎君,也是當今女人的一種福分呢,真的。
捧不起的“上海男人” ——沈善增 有朋友來電,說龍旋風刮上門來,一篇《啊,上海男人!》把滬上的須眉一筆橫掃。
于是我去找那篇文章來看。
原以為是篇火辣辣的檄文呢,不料卻讀到了一篇很纏綿徘側的祭文。
龍女士祭的是她心目中理想的男子形象,從那深自失落又強顔調侃的語調,我推測,這甚至可以說就是她的整個人生理想。
因為從理論上說,“20世紀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所夢寐以求的,不就是這種從英雄的迷思中解放出來的、既溫柔又坦蕩的男人嗎?原來他們在上海。
”然而在感情上,她又不能不覺得這樣的男人“不夠男子氣”。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于是她“隻是帶着一大團困惑離開這迷人的城市”。
所以她其實無意開罪上海男人,她與之過不去的是那個長久盤踞在她心頭理想男人的偶像。
文章的後面提出了一連串的困惑,很有點像祭文裡此岸的人向彼岸的靈魂發出無望的呼喚。
譬如她有意無意地将男人下廚(大陸叫“圍裙丈夫”)與懼内(她叫做“男子被虐”)混為一談。
男子下廚,是中國大陸特有的經濟生活條件(女子普遍就業,男女同工同酬)及生活習慣(以飲食為生活主要節目,以烹任為生活主要藝術)造成的有中國特色的家務分工形式,與女子是否占有家庭及至社會的話語權,或從男子方面說是否“懼内”是兩回事。
下廚的男人不一定懼内,懼内的男人不一定下廚。
下廚是主動盡責,懼内是被動受壓這一點,龍女士一上來是分得清楚的。
她認定上海男人“是一個世界稀有的品種”,就因為她覺得上海男人不僅下廚而且懼内。
但說着說着,她又把這兩件事扯到一起了。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她太需要證明上海男人的甘心被虐了。
男人懼内,是個曆史悠久的話題,比男人下廚不知要古老多少年,比20世紀的“女權主義”運動也不知要古老多少年。
“河東獅吼”一語典出北宋,不說世界,至少中國士大夫懼内是有優秀傳統的。
如果說“20世紀追求解放的新女性”忙乎了半天,炮制的女性話語權等種種理論,不如幹脆嫁到中國來,即使在中國女人纏小腳的時代,還不乏懼内的大老爺們。
所以龍女士驚訝地發現夢寐以求的男人原來在上海,這實在是她的一廂情願的錯愛。
難怪聰明的她後來又要追問:“上海的男女真平等嗎?”真正懼内的男子,一般都未能修煉到超然物外、不以其為恥的水平;而在人前宣傳誇耀自己懼内的,他的懼内就很可懷疑。
有的是從反面來顯示自己的紳士風度,因為他覺得追求解放的新女性欣賞懼内的男人,故而投其所好,表演一番,難說沒有些“肉麻當有趣”的成分。
有的則可能是在為另覓新歡制造輿論,甚至可能是有針對性地下誘餌。
龍女士遊曆過世界,見多識廣,按理不應該被這些從古到今男人慣用的小花招所迷惑,因此我要說她是情願受騙。
總而言之,下廚的上海男人像中國大陸其他地方的男人一樣較為普遍,懼内的上海男人也像中國乃至世界(如瑞典)其他地方的男人一樣不是沒有,但自成一格被尊為“世界稀有品種”的上海男人則是龍女士有意無意的虛構。
虛構這樣的“上海男人”,是為了向她自己證明些什麼;但因為内心的矛盾,導緻邏輯的混亂,結果非但證明不了什麼,反倒多了一大團困惑。
真正的上海男人到底如何呢?我是生于斯,長于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借龍女士的眼光旁觀一下,我覺得上海男人在适時求變,不受傳統的乃至陳腐的觀念束縛方面,自有其優越之處。
上海男人不會脫離現實環境,去追求幾千年一貫制的“大丈夫”價值,死要面子活受罪,弄得自己很痛苦。
上海男人也不會因為20世紀末的新新女性又轉而欣賞“大男人氣概”,立刻急吼吼地去向“黑猩猩一樣砰砰捶打自己的胸膛,展露自己的毛發”的男人看齊。
上海男人是比較務實的,不為傳統觀念而硬撐,不為讨好女人而強扭。
認準黑格爾老頭說的至理名言:“凡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現存的都是會改變的。
”以一顆平常心處世居家過日子,所以多數上海男人活得心安理得,一點也沒察覺到自己已變成世界稀有品種,奇貨可居。
龍女士在文章最後對上海男人殷切期望:“騎着單車、拎着帶魚回家的可愛的上海男人,是不是也正想着這個問題(男女平等、互敬互愛的前景——筆者注),心裡有點兒憂郁?”一般來說,那期許是要落空的。
在大多數上海男人看來,這個問題并不成其為問題,他們則實在太忙,沒工夫去操這份閑心思。
啊,上海男人,你們真是捧不起的劉阿鬥啊! 說“橫掃” ——關于“上海男人”的是非 ——馮世則 在《筆會》上先後拜讀龍、沈兩位關于“上海男人”的文章,放下手中活計來插上幾句話。
恕我直白:兩位的文章恐怕都犯了一個忌諱——以偏概全。
沈先生筆下尤其多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