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并得意于如此形貌――也許是生平第一次。
南美洲的熱帶雨林。
層層疊疊的樹木和叢林覆蓋着這塊大陸的大片地區,蔓延山坡,侵入深谷,綿延不斷,隻有幾條玉帶般的大河橫亘其上,幾個珍珠般的湖泊點綴其間,從高亢的天空透過行雲的縫隙看下去,是那麼妖娆多姿,郁郁蔥蔥,祥和太平。
當我降落在這片柔軟濕潤的大地上時,四周黑暗得一眼望不到光亮。
樹木高得遮天蔽日。
的确,天地萬物在這大片深邃潮濕的陰影裡,除了威脅恐吓、弱肉強食之外,還能做什麼呢?這是蠻荒花園的最終勝利。
人類文明中的科學家都無法把這裡大量繁衍的所有物種一一歸類清楚,無論是彩蝶、斑貓也好,還是食肉魚、巨蟒也罷。
濕漉漉的樹枝上跳躍着無數隻五彩斑斓的鳥兒。
猴子尖叫着伸展靈巧的小爪子去抓粗如麻繩的爬藤。
各種千奇百怪、濕滑陰險的動物或趴在盤根錯節的樹根和半入土的塊莖,或隐藏在沙沙作響的闊葉下,或盤踞于生長在腐臭暗處的樹苗上,殘酷地進行着生存鬥争。
這些歪七扭八、生長在大樹蔭裡的樹苗從陰濕腐臭的土壤吸吮着一點可憐的養料,已經半死不活了。
在這裡,饑餓與飽食、殘殺與死亡自然而無休止地循環下去。
那些爬蟲發亮的眼睛瞪得像蛋白石,在堅脆而蠕動的昆蟲世界裡永恒地饕餮,從溫血動物還沒出世的遠古時代起,這種饕餮就一直在進行。
而這些長着翅膀和利齒,貯滿緻命的毒液,陰險狡猾,五顔六色,光怪陸離的昆蟲則最終飽食一切。
熱帶雨林裡沒有仁慈,沒有公正,沒有對其壯美的宗教般贊賞,沒有對下雨發出的輕柔而喜悅的贊歎。
就連聰明有靈性的小猴子在道德和良知方面也是全然無知。
上述一切,在人到來之前皆不存在。
人來到原始森林裡究竟有多少年,誰也無法準确地恻知。
叢林吞噬着先人的遺骨,靜靜地侵蝕着神廟的堅硬基石,并把其神聖經典毀壞。
無論是織錦,編織籃,漆罐,還是錘煉過的金銀飾品,最終都融化在它的大嘴裡。
但毫無疑問,這此百材矮小、皮膚黝黑的原始族群已經在此居住許多個世紀。
他們逐漸建立松散的小村落,把許多用棕榈葉搭成的小茅屋集中在一起,蓋起冒着炊煙的爐竈,用粗糙的長矛和尖端上塗着毒藥的标槍捕獵那些數量衆多的野獸。
他們在有些地方還建立秩序井然的小農場,種植薯蓿類作物(如紅薯、山藥)或繁茂碧綠的鳄梨樹、紅色的胡椒和玉米。
大片大片又甜又軟的金燦燦玉米。
成群的母雞在這些精心構築的小房子外面啄食。
圓滾滾的肥豬在豬圈裡拱着食槽吃飯,或擠成一團睡懶覺。
這些連年相互征戰的部族居民難道是這個蠻荒花園裡最優秀的造物嗎?還是他們隻是其中并不特殊的一個部分,并不比那些爬行的蜈蚣、皮膚光滑鬼鬼祟祟的美洲虎,和安靜但帶斑點的後背暗藏能緻人于死劇毒的大眼蛙更複雜呢? 難道高樓林立的大城市卡拉卡斯,與這個離它如此之近的蠻荒世界有什麼聯系嗎?莫非這個煙霧彌漫,貧民窟布滿山沿的南美洲的大城市是從天而降?不過,美麗全在于發現。
入夜,即使繁忙的高速公路兩旁陡峭的山坡上遍布簡陋的棚屋,這座城市還是很美的,雖然這些棚屋沒有水,沒有排污系統,擁擠得連健康和舒适都談不上,但它們畢竟還有明亮的電燈。
有時候,燈光似乎能改變一切!燈光似乎不容否認且不可或缺地成了優美的象征。
可是住在這些棚屋裡的人知道這點嗎?他們點燈是為了美嗎?還是僅僅為了給他們簡陋的小窩帶來點光明和舒适?其實這都無所謂。
我們無法阻止自己創造美。
我們無法阻止他人創造美。
我從樹梢上俯瞰那條流經聖洛朗邊緣的河流,它宛如一條發亮的玉帶,在樹梢之間時隐時現,蜿蜒流向森林深處,最終流到聖瑪格麗特-瑪麗傳教團的小小駐地。
這是蓋在林中空地上的一小片住宅,叢林圍繞着它們在耐心等待。
這一小片馬口鐵皮房頂的住宅區很美,牆壁粉刷得很白,豎立着支支樸拙的十字架,一個個小窗戶裡都點着燈,一架孤獨的收音機正在播送一首印第安人的抒情歌曲,和着歡快的鼓聲。
這些小平房的長長的遊廊真漂亮,各有數架分散的塗漆木制秋千和一些桌椅闆凳。
紗窗蒙在窗戶上,給室内帶來一種柔和而令人昏昏欲睡的美感,因為它們形成一架細密而線條優美的格栅,罩在屋裡五顔六色形狀各異的東西上,使之更加鮮明、凸出且周密,頗似愛德華-霍佩爾繪畫中的居室内部,或兒童彩色圖書中的室内格局。
當然,制止美的無節制蔓延也不是沒有辦法。
這就是用嚴密地組織、協調一緻、裝配線般的美學和實用功能為主來規範它們的雜亂無序。
你在這兒找不到很多井然有序的東西。
這就是葛麗卿的命運。
當今世界的所有瑣碎無關的奢侈就都給省略了,她的事業就像一座做着重複的道德實驗的實驗室,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行善。
籠罩着這
南美洲的熱帶雨林。
層層疊疊的樹木和叢林覆蓋着這塊大陸的大片地區,蔓延山坡,侵入深谷,綿延不斷,隻有幾條玉帶般的大河橫亘其上,幾個珍珠般的湖泊點綴其間,從高亢的天空透過行雲的縫隙看下去,是那麼妖娆多姿,郁郁蔥蔥,祥和太平。
當我降落在這片柔軟濕潤的大地上時,四周黑暗得一眼望不到光亮。
樹木高得遮天蔽日。
的确,天地萬物在這大片深邃潮濕的陰影裡,除了威脅恐吓、弱肉強食之外,還能做什麼呢?這是蠻荒花園的最終勝利。
人類文明中的科學家都無法把這裡大量繁衍的所有物種一一歸類清楚,無論是彩蝶、斑貓也好,還是食肉魚、巨蟒也罷。
濕漉漉的樹枝上跳躍着無數隻五彩斑斓的鳥兒。
猴子尖叫着伸展靈巧的小爪子去抓粗如麻繩的爬藤。
各種千奇百怪、濕滑陰險的動物或趴在盤根錯節的樹根和半入土的塊莖,或隐藏在沙沙作響的闊葉下,或盤踞于生長在腐臭暗處的樹苗上,殘酷地進行着生存鬥争。
這些歪七扭八、生長在大樹蔭裡的樹苗從陰濕腐臭的土壤吸吮着一點可憐的養料,已經半死不活了。
在這裡,饑餓與飽食、殘殺與死亡自然而無休止地循環下去。
那些爬蟲發亮的眼睛瞪得像蛋白石,在堅脆而蠕動的昆蟲世界裡永恒地饕餮,從溫血動物還沒出世的遠古時代起,這種饕餮就一直在進行。
而這些長着翅膀和利齒,貯滿緻命的毒液,陰險狡猾,五顔六色,光怪陸離的昆蟲則最終飽食一切。
熱帶雨林裡沒有仁慈,沒有公正,沒有對其壯美的宗教般贊賞,沒有對下雨發出的輕柔而喜悅的贊歎。
就連聰明有靈性的小猴子在道德和良知方面也是全然無知。
上述一切,在人到來之前皆不存在。
人來到原始森林裡究竟有多少年,誰也無法準确地恻知。
叢林吞噬着先人的遺骨,靜靜地侵蝕着神廟的堅硬基石,并把其神聖經典毀壞。
無論是織錦,編織籃,漆罐,還是錘煉過的金銀飾品,最終都融化在它的大嘴裡。
但毫無疑問,這此百材矮小、皮膚黝黑的原始族群已經在此居住許多個世紀。
他們逐漸建立松散的小村落,把許多用棕榈葉搭成的小茅屋集中在一起,蓋起冒着炊煙的爐竈,用粗糙的長矛和尖端上塗着毒藥的标槍捕獵那些數量衆多的野獸。
他們在有些地方還建立秩序井然的小農場,種植薯蓿類作物(如紅薯、山藥)或繁茂碧綠的鳄梨樹、紅色的胡椒和玉米。
大片大片又甜又軟的金燦燦玉米。
成群的母雞在這些精心構築的小房子外面啄食。
圓滾滾的肥豬在豬圈裡拱着食槽吃飯,或擠成一團睡懶覺。
這些連年相互征戰的部族居民難道是這個蠻荒花園裡最優秀的造物嗎?還是他們隻是其中并不特殊的一個部分,并不比那些爬行的蜈蚣、皮膚光滑鬼鬼祟祟的美洲虎,和安靜但帶斑點的後背暗藏能緻人于死劇毒的大眼蛙更複雜呢? 難道高樓林立的大城市卡拉卡斯,與這個離它如此之近的蠻荒世界有什麼聯系嗎?莫非這個煙霧彌漫,貧民窟布滿山沿的南美洲的大城市是從天而降?不過,美麗全在于發現。
入夜,即使繁忙的高速公路兩旁陡峭的山坡上遍布簡陋的棚屋,這座城市還是很美的,雖然這些棚屋沒有水,沒有排污系統,擁擠得連健康和舒适都談不上,但它們畢竟還有明亮的電燈。
有時候,燈光似乎能改變一切!燈光似乎不容否認且不可或缺地成了優美的象征。
可是住在這些棚屋裡的人知道這點嗎?他們點燈是為了美嗎?還是僅僅為了給他們簡陋的小窩帶來點光明和舒适?其實這都無所謂。
我們無法阻止自己創造美。
我們無法阻止他人創造美。
我從樹梢上俯瞰那條流經聖洛朗邊緣的河流,它宛如一條發亮的玉帶,在樹梢之間時隐時現,蜿蜒流向森林深處,最終流到聖瑪格麗特-瑪麗傳教團的小小駐地。
這是蓋在林中空地上的一小片住宅,叢林圍繞着它們在耐心等待。
這一小片馬口鐵皮房頂的住宅區很美,牆壁粉刷得很白,豎立着支支樸拙的十字架,一個個小窗戶裡都點着燈,一架孤獨的收音機正在播送一首印第安人的抒情歌曲,和着歡快的鼓聲。
這些小平房的長長的遊廊真漂亮,各有數架分散的塗漆木制秋千和一些桌椅闆凳。
紗窗蒙在窗戶上,給室内帶來一種柔和而令人昏昏欲睡的美感,因為它們形成一架細密而線條優美的格栅,罩在屋裡五顔六色形狀各異的東西上,使之更加鮮明、凸出且周密,頗似愛德華-霍佩爾繪畫中的居室内部,或兒童彩色圖書中的室内格局。
當然,制止美的無節制蔓延也不是沒有辦法。
這就是用嚴密地組織、協調一緻、裝配線般的美學和實用功能為主來規範它們的雜亂無序。
你在這兒找不到很多井然有序的東西。
這就是葛麗卿的命運。
當今世界的所有瑣碎無關的奢侈就都給省略了,她的事業就像一座做着重複的道德實驗的實驗室,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行善。
籠罩着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