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搖了搖頭,好象再也活不到明天了。
當通訊記者提出要給他醫治的時候,他說: “沒有用,我已經是快死的人了。
” 尼摩船長是印度的達卡王子,當時本德爾汗德還保持着獨立,他就是本德爾汗德君主的兒子,印度英雄第波-薩伊布的侄子。
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把他送往歐洲去受全面的教育,打算将來依靠他有了才能和學識,來領導全國人民和壓迫者進行鬥争。
達卡王子天資聰明,從十歲到三十歲,他積累了各方面的知識,在科學、文學和藝術方面都有高深的造詣。
他漫遊了整個的歐洲。
由于他出身貴族,又富有資财,因此到處有人奉迎。
但是,任何誘惑都不能引起他的興趣。
他雖然年輕、英俊,他卻總是非常嚴肅、沉默。
他的求知欲十分強烈。
他内心燃燒着複仇的火焰。
那時候,達卡王子心裡充滿了憤怒。
他憎恨一個國家,一個他從來也不願意去的國家;他仇視一個民族,他始終拒絕跟他們妥協。
他痛恨英國,同樣地他也非常注意英國。
他所以這樣,是因為作為一個被征服者,他對于征服者抱着血海深仇,侵略者從被侵略者那裡是得不到寬恕的。
達卡王子是第波-薩伊布家族中的成員,他的父親是一位隻是在名義上臣服聯合王國的君主,因此,他是在恢複主權和報仇雪恨的思想影響下成長起來的。
他熱愛自己的祖國,他的祖國象詩一樣的美麗,然而卻受着英國殖民者的奴役。
他從來也不踏上他所詛咒的、奴役着印度人民的英國人的土地。
達卡王子成了一個很有修養的藝術家,懂得各種高深的科學的學者和通曉歐洲各國宮廷政策的政治家。
單從表面來看,人們也許會把他看成一個埋頭學習而輕視行動的世界主義者,一個闊氣的旅客——目空一切、自命清高、心無祖國和走遍天涯的人。
事實上,他完全不是那樣的人。
這位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有着一顆印度人的心,他立志報仇,希望有一天能收回國家的主權,趕走外來的侵略者,恢複祖國的獨立。
1849年,達卡王子回到本德爾汗德。
他娶了一個印度的貴族女郎。
跟他一樣,她也為祖國的災難而感到憤慨。
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夫婦倆都非常喜愛他們。
但是,幸福的家庭生活并沒有使他們忘記印度的解放事業。
他等待着機會。
最後,機會終于來了。
也許是英國對印度的奴役和壓榨太重了,群衆紛紛對英國殖民者表示不滿,這給達卡王子帶來了有利的條件。
他把自己對外國侵略者的仇恨,深深地銘刻在廣大人民群衆的心中。
他不僅走遍印度半島上仍舊保持獨立的地方,而且來到了直接受英國統治的地區。
他重新帶來了第波-薩伊布為捍衛祖國而在賽林加帕坦英勇犧牲的偉大日子。
1857年,印度士兵爆發了武裝起義,達卡王子是這次起義的中心人物,他組織了這次大規模的抗英運動。
他為這事業貢獻了自己的能力和資财。
他身先士卒,站在戰鬥的最前線。
他很謙遜,他和那些為解放祖國而鬥争的英雄一樣,從沒想到過自己的生命。
他參加過二十次戰役,受傷過十次。
終于,英國的槍炮打死了最後一批起義戰士,但他卻逃出了虎口。
英國在印度的勢力從來也沒有遭到過這樣的危機。
要是印度士兵真象他們所希望的那樣,得到了外來的援助,那麼,聯合王國在亞洲的勢力恐怕就要崩潰了。
那時候,達卡王子的名字人人都知道。
這位英雄并不躲藏,他公開作戰。
英國當局懸賞要他的頭顱,雖然沒有人出賣他,但是他的父母妻兒卻在他還不知道他們為他所冒的危險以前,就作了他的替身。
這一次,正義的事業又一次被暴力鎮壓下去了。
但是,文明是永遠不會倒退的,客觀規律必然推動着文明前進。
印度士兵的起義失敗了,從前的印度君主的土地又淪于英國更黑暗的統治。
達卡王子逃脫虎口,回到本德爾汗德的深山中。
從此以後,他就一個人生活在那裡。
他不僅對人類的一切表示厭惡,而且對文明世界也充滿了仇恨,他永遠也不想
當通訊記者提出要給他醫治的時候,他說: “沒有用,我已經是快死的人了。
” 尼摩船長是印度的達卡王子,當時本德爾汗德還保持着獨立,他就是本德爾汗德君主的兒子,印度英雄第波-薩伊布的侄子。
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把他送往歐洲去受全面的教育,打算将來依靠他有了才能和學識,來領導全國人民和壓迫者進行鬥争。
達卡王子天資聰明,從十歲到三十歲,他積累了各方面的知識,在科學、文學和藝術方面都有高深的造詣。
他漫遊了整個的歐洲。
由于他出身貴族,又富有資财,因此到處有人奉迎。
但是,任何誘惑都不能引起他的興趣。
他雖然年輕、英俊,他卻總是非常嚴肅、沉默。
他的求知欲十分強烈。
他内心燃燒着複仇的火焰。
那時候,達卡王子心裡充滿了憤怒。
他憎恨一個國家,一個他從來也不願意去的國家;他仇視一個民族,他始終拒絕跟他們妥協。
他痛恨英國,同樣地他也非常注意英國。
他所以這樣,是因為作為一個被征服者,他對于征服者抱着血海深仇,侵略者從被侵略者那裡是得不到寬恕的。
達卡王子是第波-薩伊布家族中的成員,他的父親是一位隻是在名義上臣服聯合王國的君主,因此,他是在恢複主權和報仇雪恨的思想影響下成長起來的。
他熱愛自己的祖國,他的祖國象詩一樣的美麗,然而卻受着英國殖民者的奴役。
他從來也不踏上他所詛咒的、奴役着印度人民的英國人的土地。
達卡王子成了一個很有修養的藝術家,懂得各種高深的科學的學者和通曉歐洲各國宮廷政策的政治家。
單從表面來看,人們也許會把他看成一個埋頭學習而輕視行動的世界主義者,一個闊氣的旅客——目空一切、自命清高、心無祖國和走遍天涯的人。
事實上,他完全不是那樣的人。
這位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有着一顆印度人的心,他立志報仇,希望有一天能收回國家的主權,趕走外來的侵略者,恢複祖國的獨立。
1849年,達卡王子回到本德爾汗德。
他娶了一個印度的貴族女郎。
跟他一樣,她也為祖國的災難而感到憤慨。
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夫婦倆都非常喜愛他們。
但是,幸福的家庭生活并沒有使他們忘記印度的解放事業。
他等待着機會。
最後,機會終于來了。
也許是英國對印度的奴役和壓榨太重了,群衆紛紛對英國殖民者表示不滿,這給達卡王子帶來了有利的條件。
他把自己對外國侵略者的仇恨,深深地銘刻在廣大人民群衆的心中。
他不僅走遍印度半島上仍舊保持獨立的地方,而且來到了直接受英國統治的地區。
他重新帶來了第波-薩伊布為捍衛祖國而在賽林加帕坦英勇犧牲的偉大日子。
1857年,印度士兵爆發了武裝起義,達卡王子是這次起義的中心人物,他組織了這次大規模的抗英運動。
他為這事業貢獻了自己的能力和資财。
他身先士卒,站在戰鬥的最前線。
他很謙遜,他和那些為解放祖國而鬥争的英雄一樣,從沒想到過自己的生命。
他參加過二十次戰役,受傷過十次。
終于,英國的槍炮打死了最後一批起義戰士,但他卻逃出了虎口。
英國在印度的勢力從來也沒有遭到過這樣的危機。
要是印度士兵真象他們所希望的那樣,得到了外來的援助,那麼,聯合王國在亞洲的勢力恐怕就要崩潰了。
那時候,達卡王子的名字人人都知道。
這位英雄并不躲藏,他公開作戰。
英國當局懸賞要他的頭顱,雖然沒有人出賣他,但是他的父母妻兒卻在他還不知道他們為他所冒的危險以前,就作了他的替身。
這一次,正義的事業又一次被暴力鎮壓下去了。
但是,文明是永遠不會倒退的,客觀規律必然推動着文明前進。
印度士兵的起義失敗了,從前的印度君主的土地又淪于英國更黑暗的統治。
達卡王子逃脫虎口,回到本德爾汗德的深山中。
從此以後,他就一個人生活在那裡。
他不僅對人類的一切表示厭惡,而且對文明世界也充滿了仇恨,他永遠也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