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燈
神秘島--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冬季來臨了,這裡的六月相當于北半球的十二月,當前的大事就是做又暖和又結實的衣服。

     他們已經把畜欄裡摩弗侖羊的毛剪下來了,現在需要把這些寶貴的紡織原料織成毛料。

     賽勒斯-史密斯既沒有刷毛機、梳毛機、磨光機、繃架、絞絲機和紡織機,又沒有自動紡車和織布機,因此隻好采用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來代替紡織工序。

    他打算利用羊毛纖維的特點——在強大的壓力下,這種毛質纖維會粘在一起——用簡單的方法制造毛氈。

    氈的制造過程非常簡易,羊毛壓縮得愈緊,就愈能保暖。

    摩弗侖羊的毛很短,用來制氈非常合适。

     工程師在夥伴們的協助下,——潘克洛夫隻好再度把造船工作擱在一旁——開始了準備工序,這道工序的目的就是清除滲透在羊毛裡的脂肪和油質,也就是獸脂。

    清潔工序是這樣躁作的:先把羊毛放在盛滿水的大桶裡,保持着70度的溫度,浸了二十四小時以後,再拿出來在小蘇打溶液裡徹底洗清,等它擠幹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壓榨了,也就是說,可以用來生産出一種結實的毛料了,這種毛料當然是粗糙的,拿到歐美的工業中心去不值一文,可是在林肯島的市場上,它卻非常受人重視。

     這種制造毛料的方法,一定在很早以前就有人使用了,事實上,最原始的毛料就是用現在史密斯打算采用的方法制造出來的。

    在制造壓榨羊毛的機器時,史密斯又施展了工程師的本領;他知道應該怎樣巧妙地利用海灘上瀑布的機械動力——這種動力直到目前還沒有人利用過——來發動一台水力壓榨機。

     沒有比這個更簡單的了。

    把羊毛放在凹槽中間,用沉重的木槌不斷交替地捶擊,這就是他們要做的機器。

    幾世紀以來,人們一直采用這種機器,直到後來發明了壓滾,人們才開始不再捶打,而采用了有規律的壓滾方法。

     這項工作在賽勒斯-史密斯正确的指示下,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他們事先把羊毛用肥皂水浸過,一方面便于交織、壓榨和使羊毛柔軟,另一方面又可以免得羊毛在捶擊以後會收縮,等羊毛從壓榨機裡出來之後,就成為厚氈了。

    羊毛原材料本來很粗糙,由于交織的細密,結果制成的毛料不但适合做衣服,又适合做被毯。

    當然,這既不是美麗諾呢、細毛呢、開斯米、花毛呢、紡綢、緞子、絲毛呢、駝絨、呢子,也不是法蘭絨。

    這是“林肯氈”,林肯島上的一種工業品。

    居民們現在有溫暖的衣服和很厚的被子,他們可以毫無顧慮地迎接1866-1867年的冬天了。

     6月20日,嚴寒開始了,潘克洛夫原打算在開春以前完成造船工程,這時候隻好暫時停止,他感到非常遺憾。

     水手最大的願望就是到達抱島去作一次探險,但是史密斯卻不贊成純粹為了好奇而航海,因為在這樣一個荒蕪不毛的山石上,顯然是不可能找到什麼東西的。

    這樣一隻船——這隻船未免稍微嫌小一些——在陌生的海洋上航行一百五十海裡,不能不使他有點顧慮。

    萬一他們的船入海以後,到不了達抱島,而又沒法回來。

    那麼在這災難重重的太平洋中,該怎麼辦呢? 史密斯和潘克洛夫常談論這個計劃,他發現潘克洛夫對這次航海的要求很迫切,可是他卻說不出一個充分的道理來。

     “你瞧,朋友,”有一天工程師對他說,“一方面你對林肯島贊不絕口,時常談到一旦非離開這兒不可的時候,你會怎樣的悲傷,另一方面你又第一個想離開林肯島。

    ” “隻是想離開這兒幾天,”潘克洛夫答道,“隻是幾天,史密斯先生。

    去去就回來,看看那個小島上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可是它還不如林肯島呢。

    ” “這我早就知道了。

    ” “那麼幹嗎冒險上那兒去呢?” “去了解一下情況。

    ” “那兒什麼也沒有,也不可能有什麼。

    ” “那誰敢說!” “假如你遇到飓風呢?” “在天氣好的季節裡,是不用擔心這個的,”潘克洛夫說,“可是,史密斯先生,既然我們要防備萬一,我要求讓赫伯特和我兩個人一道去。

    ” “潘克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