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震動疊起了一大堆的岩石——不是普通的岩洞——這種高大的岩石堆就是在花崗右産地常見的所謂“石窟”。

     潘克洛夫和赫伯特鑽進岩石堆,沿着沙路走了很遠,這裡光線并不很暗,因為有陽光可以從石縫照進來;有些石塊象奇迹似的保持着平衡,随着陽光,風也透了進來,形成一般的過堂風;随着風,外面的寒氣也進來了。

    但是,水手卻認為如果用沙石把一部分石縫堵住,“石窟”裡是可以居住的。

    它的平面圖很象印刷體中的“&”字,也就是拉丁文“和”字的縮寫。

    的确,隻要把上面那個口堵住,不讓強烈的西風和南風吹進來,他們就可以利用它在下面安身了。

     “我們有活幹啦,”潘克洛夫說,“要是我們能找到史密斯先生的話,他一定會很好地利用這座迷宮的。

    ” “我們準會找到他的,潘克洛夫,”赫伯特大聲說,“等他回來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在這裡瞧見一所象樣的住宅。

    如果我們在左邊通道裡生火,再留個洞口出煙,那就行了。

    ” “那好辦,孩子,”水手答道,“‘石窟’夠我們用的了。

    我們動手吧,可是首先要去弄些木柴來。

    我覺得可以用樹枝來堵塞這些石縫,要不然風吹進來就好象鬼叫似的。

    ” 赫伯特和潘克洛夫離開了“石窟”,轉過拐角,爬上河的左岸。

    這裡水勢非常湍急,一棵枯樹順流往下沖來。

    上漲的潮水——現在已經可以看出來了——必然會有力地把它推回很遠。

    于是水手考慮到可以利用潮水的漲落來運送較重的東西。

     走了一刻鐘以後,水手和少年來到河流向左彎曲的拐角處。

    在這裡,河水流過一片美麗的森林。

    雖然已經是秋天了,這些樹木還保持着蒼翠的顔色。

    這種松柏科的樹木布滿了地球上的各個區域,從北方較冷的地區一直延伸到熱帶。

    這位少年博物學家特别認得出那發散出一股清香的是喜馬拉雅杉,在這些美麗的杉樹中間,還夾雜着枞樹,它們向四周伸展着濃密而寬闊的傘形樹枝。

    當他們在深草叢中走過的時候,枯枝在潘克洛夫的腳下發出鞭炮一樣的響聲。

     “孩子,”他對赫伯特說,“雖然我不知道這些樹的名字,至少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柴樹’,眼前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它。

    ” “我們多弄點回去吧。

    ”赫伯特一面回答,一面就動手收集起來。

     收集木柴毫不費力,滿地都是枯枝,他們甚至不必到樹上去折。

    雖然有了燃料,運輸的辦法卻一時還想不出來。

    木柴很幹,燃燒起來一定很快;應該多搞點回去!據赫伯特估計,兩個人所能帶走的還不夠用。

     “孩子,”水手說,“一定得想個法子搬運木柴,不論幹什麼都得有個辦法。

    要是我們有一輛大車或是一隻船,那就好辦了。

    ” “但是我們有河。

    ”赫伯特說。

     “對,”潘克洛夫說,“河就是我們的自動運輸線,我們可以做個木筏。

    ” “不過,”赫伯特說,“現在我們這運輸線的方向不對了,正在漲潮呢!” “等到退潮的時候就行了,”水手答道,“那時候我們就可以借着河流把燃料運到‘石窟’去。

    我們先把木筏做好吧。

    ” 水手帶領着赫伯特,直向河邊走去。

    他們兩個人各盡自己的力量,把成捆的木柴搬去。

    在河畔草叢裡他們又找到大量的枯枝,這裡大概從來也不曾有人來過。

    潘克洛夫馬上就開始造木筏了。

    堤岸的一部分突入河裡,使水勢減弱,形成一個小港。

    水手和少年就在這裡安排了幾根很粗的木頭,用爬藤把它們綁在一起。

    這樣就造成了一隻木筏。

    他們把撿來的木柴都堆在上面,真的,這些木柴二十個人也搬不完。

    一個鐘頭以後,工作就完成了,木筏系在岸邊,隻等退潮了。

     離退潮還有幾個鐘頭,潘克洛夫和赫伯特商量好以後,決定爬上高地去,看一看周圍更遠的景物。

     離河流的拐角整整二百英尺的地方,石壁的一端往下傾斜,慢漫地伸展到森林的邊緣,然後平伏下去了。

    這是一座天然的梯子。

    赫伯特和水手往上走去,他們身強力壯,幾分鐘的工夫就到達了山頂,然後走到俯臨河口的地方。

     上山以後,他們首先看見的是他們在十分危險的情況下曾經渡過的海洋。

    他們以激動的心情望着海岸的北部地區。

    賽勒斯-史密斯就是在那裡失蹤的!他們希望能夠看到氣球的一點殘骸,史密斯很可能還攀在上面。

    可是什麼也沒有,周圍隻是遼闊無邊的海洋。

    海岸上同樣是一個人也沒有。

    到處都沒有通訊記者和納布的蹤迹。

    也許這時候他們離得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