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英雄詩夢

關燈
時狀”,仍然可以強烈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文化氣息、精神啟示和心靈沖擊。

    對于那個堪稱激進張揚、狂飙突起的年代,或許隻有從80年代走過來的張鴻雁這一代人,才能刻骨銘心地感覺它的存在。

    盡管彈指一揮間二十年過去了,然而,當年的青春躁動和思想的喧嘩,仍然深深地刻在這一代人的心底,它不僅滋養了一代人的精神與思想的成長,而且在對真善美的堅守中,充滿着理想主義的人文情懷。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張鴻雁成為大學生校園詩人中的主要風雲人物之一。

     這一群才華橫溢、青春年少的風雲人物在大學生校園詩江湖紛紛出道。

    他們個個身懷絕技、武功高強,憑借自身具備的詩歌武藝和獨門兵器闖蕩江湖、縱橫馳騁、揚名立萬,寫下了中國當代校園詩歌史上迄今為止精彩絕倫、無比輝煌的武林傳奇,并成就了大批至今仍縱橫在詩江湖上的詩歌大俠。

    不久前,有研究者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校園詩江湖的主要風雲人物一一列出:他們有徐敬亞、王小妮、劉小波、葉延濱等幾十位詩人,張鴻雁作為南師大唯一代表性人物他的名字也列于其中。

     三、體悟“英雄神仙”張良 釋迦牟尼在《雜阿含經》中開示:“諸比丘!在我涅槃之後,具信善男子善女人等,要盡形壽朝禮與憶念四個聖地。

    ”釋迦牟尼還說:“由于此具信的功德,都将往生善道。

    ”這便是朝聖的典故來源及意義所在。

    以後,許多高僧大德解說道:“隻要我們親睹、聽聞、憶念或接觸到這些聖地,暫時的病痛障礙都将消除,具足無量善緣功德;同時也因我們至誠發願的功德,将幫助我們證得究竟的佛果。

    ”這就是佛教信衆們,特别是西藏地區的佛教徒們要去朝拜聖山聖湖的原因。

     朝聖,對一位教徒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一個無神論者,一個普通人而言,也會有類似朝聖這樣的舉動,這是對他所崇拜的人和與此人員的紀念地進行的造訪,這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的朝聖。

    這種“朝聖”對一個人信仰的完善、世界觀的形成,有着極大的作用。

    就好像是佛教朝聖所産生的功德,伊斯蘭教朝聖所履行的天命。

     張鴻雁也有過一次“朝聖”經曆。

    1983年,張鴻雁讀大三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去了陝西漢中留壩縣,專程瞻仰了張良廟。

    這是一次“朝聖”之旅。

    張良,作為張氏家族的英雄人物,早已象種子一樣紮根在張鴻雁的心裡。

    對張良的真正認識,卻是随着年齡的增長才趨于深刻、趨于全面。

    但是,必須有一次如佛教徒朝聖聖地,穆斯林朝觐麥加一樣,“親睹、聽聞、憶念或接觸到”聖地,方能悟到其精神内涵。

     張鴻雁在南師大圖書館讀《史記&#8226留侯世家》時發現,書上記載的張良與父輩們口中所傳述的張良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他就想,總有一天,要去留壩縣,親眼看看最仰慕的英雄人物,看看留侯祠。

    即使不能與英雄生于一個時代,但能與他呼吸同一個天空下的空氣,腳踏同一塊土地,這也是令人向往的。

     那一年的暑假期間,張鴻雁到了漢中市,從漢中到留壩,還有差不多3個小時車程,路況不錯。

    張鴻雁一路上感慨良多,看腳下滔滔而過的漢水,長流常新,多少風流人物,多少劍鋒戟影,多少風花雪月,多少激越悲壯,多少朝代盛衰,多少世紀輪回,都被它低吟淺唱的波濤輕輕沖散。

    在歲月的長河中,人類所做的一切,都如滄海一粟,何足唏噓! 一路上不時看到古代遺迹,車過馬道鎮時,前方高挂一路牌,上書“蕭何追韓信處”,一箭頭指向溪流右岸。

    張鴻雁估計應該是到了寒溪。

    當年韓信未受到劉邦重用負氣離去,蕭何聽說以後連夜追趕,就是由于寒溪溪水突然暴漲阻擋了韓信的道路,才讓蕭何追上的。

    所以,寒溪又稱為韓溪。

     長途車進入了秦嶺深處的紫柏山,離目的地很近了,山越來越多,越來越高。

    張鴻雁很難想像張良當時的心情:一個人中英傑,在推翻強秦、建立漢家一統天下之後,卻放下蓋世的功勳,摒絕本來可以享受的世上一切榮華富貴,來到與世隔絕的大山深處。

    一切都遠去了,隻有甯靜和寂寞。

    兩千年前的紫柏山一定比現在更甯靜,更寂寞。

     終于到了目的地,張良廟就在眼前。

    放眼望去,柴關、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個圈椅狀,廟前一水和廟後一河又成環抱之态,方圓百裡蒼松紫柏挺拔蒼翠,大有護法衛道之像。

    溪水輕流低吟,如琴鳴曲;鳥語清脆,空谷傳音;廟宇玲珑,樓台疊現;雲霭缭繞,松濤不絕,如變幻無常之境,讓人頓生飄飄欲仙,遊身世外之感。

     張鴻雁覺得進入了張良的氣場,他從沒有象這樣近距離與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接觸過,他迫不及待地走向張良廟。

    迎面是一座青磚砌成的山門,上方橫刻“漢張留侯祠”5個朱紅大字,大門左右刻着一副對聯:“博浪一聲震天地,圮橋三進升雲霞”,上聯是指他在博浪沙派人刺殺秦始皇一事,下聯是指他在圮橋求教黃石公一事。

     進入山門便是靈官殿、三清殿,張鴻雁沒有停下腳步,徑直穿過二山門,迎面就是拜殿。

    張鴻雁平靜了一下心情,向拜殿上張良的靈位虔誠地拜了三拜,起身走向大殿。

    隻見大殿中央的石座上盤腿正坐着一尊神像,此人正是“西漢三傑”之一、張鴻雁心目中的英雄張良。

    塑像比張鴻雁想像中的身材要矮小一些,神情婉然,眼神溫和,并沒有表現出英雄才有的逼人英氣。

    張鴻雁默默地站在偶像面前,望了一眼,再望一眼,便不敢再看。

    張良就應該是這樣,那溫和的眼神,透露出洞察宇宙的睿智,平靜的神态,展現着包羅萬象的襟懷。

     張鴻雁此刻所立之處,是張良潛心修道,辟谷成仙的地方,也是張良遠見卓識,高風亮節的見證之地。

    小小的留壩縣,因了留侯張良,得以不朽。

    千載之下,仍讓人懷想不絕! 問世間權為何物,曾使英雄競折腰。

    權就如同鴉片,得不到者,拼其一生,前赴後繼,為其所誘。

    得到者,便再也離不開權,一生為權所累,為權所害。

    唯有張良,既實現了抱負,完成畢生追求的功業,又保全自己,展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

    張良身為開國三傑之一,漢朝建立之後,功成名就,浪迹天涯,隐居深山,張良的人生軌迹給張鴻雁很大的啟示。

     張良的人生曆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從秦始皇滅韓國開始到項羽殺害韓王成為第一階段。

    這一階段張良以反秦複韓為己任,争取奪回失去的江山。

    這一階段的代表性事件就是博浪沙錘擊秦始皇。

    在這一階段,張良與劉邦有了初步的合作,有兩次給了劉邦重大幫助。

    一次是鴻門宴,一次是送劉邦去漢中,指點他火燒棧道,對項羽示弱,借以積蓄力量。

     第二階段是從項羽殺韓王,将張良推到對立面,即劉邦的陣營開始,楚漢相争是這一階段的主線。

    在楚漢相争中,張良運籌帷幄,輔佐劉邦逐鹿中原,最終打敗了項羽,才有漢朝的創立。

    在這一階段中,張良的人生價值完美的展現出來。

     公元前206年劉邦稱帝,張良的人生軌迹到了第三階段;張良從這時開始一方面繼續為西漢王朝獻計獻策,一方面逐漸脫身,遠離政治。

     從人生追求的目标來說,完成推翻秦朝大業,建立西漢王朝,張良已體現了人生的價值。

    從性格上來說,張良處事低調,不事張揚,淡泊人生,内心中對目标追求剛毅堅定,這為他以後的隐居提供了思想基礎。

     張鴻雁在大殿瞻仰了心目中的英雄之後,便來到幽靜的南花園。

    迎面有幾棵古老的紫柏樹,曲枝旋節,蒼勁健壯,如壽星一般。

    院裡一棵高大的玉蘭樹,亮出一片高貴。

    院内深處有個六角石亭,上書“拜師亭”。

    據《史記》記載,張良是得到了神仙的幫助,這就是衆所周知的“拾履得書”故事。

    其時,張良正隐居下邳,韬光養晦,遇到了“圮上老人”黃石公。

    蘇轼的《留侯論》中說:“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事實上,張良是真真正正的“大勇者”、“大禮者”,他經受住了考驗,以其至誠和隐忍精神感動了老人,得到了曠世奇書——《太公兵法》。

    老人告訴張良“讀此書可做王者師,十年後興天下”。

    張良得到《太公兵法》後,愛不釋手,秉燭夜讀,大徹大悟,心領神會,遂成為一代智謀奇士。

    其實,《太公兵法》即使被其他人所得,未必能像張良那樣融會貫通,學以緻用。

    隻有象張良這樣胸懷大志,時刻準備施展身手的人,才能從中受益。

    這個故事對張鴻雁影響非常深,他由此覺悟到:“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頭腦”,這個“悟”在張鴻雁以後走上社會,闖蕩天下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拜師亭外,巍然矗立着一塊巨碑,上書“英雄神仙”四個大字。

    世上能做英雄的人很多,能做神仙的人也不少,二者俱得者,唯張良是也。

    張良雖不是手無縛雞之力,但也不擅于舞槍弄棒,上馬殺敵,他的英雄之舉便是智謀。

    張良為劉邦籌劃了多少良策,已無從一一考察。

    張良尚未正式加入劉邦集團,便為劉邦出謀劃策,導演了“鴻門宴”、定下了“明燒棧道,暗渡陳倉”的奇謀,這些尚屬于戰術層面的計謀,已經足以震古爍今。

    在張良正式加入劉邦集團之後,他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為劉邦拿出最科學、最合理的決策,在楚漢戰争中為劉邦打敗項羽,起到了戰略上的決定性作用。

     比如“畫箸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