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英雄詩夢
關燈
小
中
大
封”。
那一年,項羽将劉邦困于荥陽,雙方久戰不決。
漢軍糧草匮乏,漸漸難撐危機。
漢王劉邦大為焦急,詢問群臣有何良策。
謀士郦食其獻計“複立六國之後。
”當時劉邦病急亂投醫,立刻命人刻制印玺,準備讓郦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就在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
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把實行分封的主張說與張良,并問此計得失如何。
張良聽罷,大吃一驚,忙問:“這是誰給陛下出的計策?”他沉痛地搖搖頭接着說:“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壞了。
”劉邦頓時驚慌失色道:“為什麼?”張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雙筷子,連比帶劃地從八個方面分析給劉邦聽。
張良的分析精妙至極,字字切中要害。
張良借箸谏阻分封,使劉邦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以緻辍食吐哺,大罵郦食其:“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然後,下令立即銷毀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玺,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
為漢王朝的統一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
這是戰略層面的謀略,從中可以看出,張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再如“鴻溝和議”。
劉邦當時對項羽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項羽無奈,與劉邦講和,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
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
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
在這重大的轉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便與陳平同谏漢王道:“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于此舉。
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将遺患無窮。
”劉邦采納的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最終項羽兵敗垓下。
張良在戰争年代所做的戰略層面的謀劃,每一個都足以改變曆史的進程,和平年代又在定都、封侯、立相國、易太子等大事上起了一言定邦的作用。
漢五年二月,劉邦正式即帝位,但定都何處尚未确定。
國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問題對新興的西漢王朝的鞏固和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
群臣都想長期定都洛陽,劉邦也持此意,隻有齊人婁敬勸劉邦定都關中。
張良力排衆議,向劉邦進言道:“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
夫關中左肴、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
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
”張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加之素負重望,又深得劉邦信賴,因而漢高祖當即決定定都關中長安,開啟了西漢二百多年基業。
漢六年正月,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餘未被受封的人則議論紛紛,争功不休。
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從閣道上看見諸将在竊竊私語,便問張良他們在談論什麼事。
張良故意危言聳聽地說:“他們在商議謀反!”劉邦大吃一驚,忙問:“天下初定,他們何故又要謀反?”張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
現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時喜愛的人,而誅殺的都是平時您所仇怨的人。
現在朝中正在統計戰功。
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
這些人怕您不能封賞他們,又怕您追究他們平常的過失,最後會被殺,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劉邦忙問:“那該怎麼辦?”張良問道;“您平時最恨的,且為群臣共知的人是誰?”劉邦答道:“那就是雍齒了。
”張良說:“那您趕緊先封賞雍齒。
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了,自然就會安心了。
”于是,劉邦擺設酒席,歡宴群臣,并當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催促丞相、禦史們趕快定功行封。
群臣見狀,皆大歡喜,紛紛議論道:“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就更不用憂慮了。
”張良此舉,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
漢十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劉邦有改換太子之意。
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剝奪,呂後遂求救于張良。
張良考慮到太子一位,事關重要,不可輕易更立,正如大儒叔孫通說的那樣:“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
”再加上當時天下方定,漢朝統治根基還未穩固,各項制度還正在健全,隻有順其現狀,無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
基于這個大局,建議太子請“商山四皓”出山,出入宮廷以“四皓”相随。
劉邦一見大喜,自己都請不來的高人,讓太子請來了,說明太子有本事,從此打斷了換太子的念頭。
古人對張良的評價是“圖難於易,為大於細”,這是說張良在處理劉邦集團的核心問題上,能夠抓住主要矛盾,從實際出發解決難題,從小處着手成就大事。
在《史記》中找不出張良洋洋灑灑的高談闊論,但可以感覺到張良實實在在的豐功偉績。
他所做的事好象信手拈來,但穩妥靠得住;他所說的話沒有花架子,但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他不受條條框框限制,能根據實際情況而具體解決;他不受傳統約束,能與時俱進。
他表面上随心所欲,其實是深思熟慮;他沒有智巧之名,卻能運籌策劃于帷幄之中,沒有勇武之功,卻能無形之中克敵制勝。
在張鴻雁看來,張良最大、最成功的謀略就是對自己的策劃,也就是“英雄神仙”的“神仙”一面。
說張良是英雄,是針對其幫助劉邦滅秦立漢之功而言。
楚漢戰争結束後,劉邦曾說:“出謀劃策,決勝千裡,我不如張良;安撫百姓,籌集糧饷,我不如肖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
此三位都是人傑。
”而張良恰為“漢初三傑”之首,其功不可估量。
說張良是神仙,顯然是針對張良的心境而言。
張良深知和劉邦共事隻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所以當西漢立國之時,正是張良“辭漢”之日,将在秦嶺深處的紫柏山上,潛心修道,辟谷成仙。
而張良當時并不居功自傲,表示“臣以三寸舌為帝王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
”他要求不受三萬戶之重封,甘做留城萬戶侯,最終棄官辭封,退出朝政,隐居山林。
張良的這一舉動,試問從古到今,能有幾人做到? 張鴻雁站在“英雄神仙”石碑前,無限感慨,感慨張良的胸襟寬廣,感慨張良的功成不居,感慨張良的急流勇退,感慨張良的獨善其身,感慨令後世向往不已的“古今第一完人”。
曆史往往會有穿越,當時張鴻雁并不知道,就在他瞻仰張良廟的43年前,張鴻雁所崇拜的另一位偶像,也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稱的周恩來來到了張良廟。
周恩來對張良非常推崇,他在中學時代就曾寫下這樣一首詩:“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追相蹤”。
1940元5月上旬,周恩來由延安奔赴重慶的途中,穿越了800裡秦川,來到了留壩縣廟台子街的張良廟。
周恩來站在“漢張留侯祠”山門前眺望很久,對随行人員說:“留侯把榮譽利祿都抛在腦後,晚年就隐居在這裡……”走進了張良廟,他又對随行人員解釋:“張良是古代一位英雄,幫助劉邦打天下,統一全中國,建立了曆史上著名的漢王朝。
後人為他修的廟叫張良廟。
” 在“英雄神仙”石碑前,警衛員問道:“張良确實是英雄,可為什麼又叫英雄神仙?”周恩來說:“劉邦得天下後封賞功臣,讓張良自己選擇三萬戶封地,張良推辭了。
他說我跟皇上最初是在留縣相會,隻把留縣封給我就足夠了。
那時的留縣(江蘇沛縣留城)經戰亂不超過一萬戶。
他不貪。
張良随漢高祖劉邦人函谷關後,劉邦當皇帝,張良就靜居養氣,不吃糧食,閉門不出,說:‘我蒙皇帝信任,當軍師,不過出了點主意就封萬戶候,這已經是最高待遇了,足夠了。
我隻想脫離人間俗事,追随仙人赤松子去神遊’。
因此,老百姓都傳說他成了神仙。
” 周恩來凝望着石碑,又對随行人員說:張良是個明辨是非、通曉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虛幻,他這樣做正是他的聰明智慧所在。
因為在那樣的社會,他明白,在功勳和名位之間,為人臣子是難以長久立足的。
果然,打天下功勞最大的三個人,韓信被殺,蕭何被拘,隻有張良把功名利祿抛于腦後作了“神仙”。
在參觀張良廟的過程中,周恩來向身邊的人詳細講述了張良、蕭何輔助劉邦興漢的曆史,他說:張良、蕭何都是有很大本領的人,沒有他們興不了漢。
他們自己知道這一點,劉邦也知道這一點。
同時他們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長處,也知道自己的短處。
張良和蕭何都不是帥才,張良給劉邦說太公兵法,劉邦一聽就明,常用其策。
張良給别人講就不靈,所以張良說“沛公殆天授”,他跟定劉邦不走了。
他懂得,跟别人發揮不了他的才能智慧,隻有跟劉邦才能得到發揮,相輔相成,成就一番大事業。
周恩來作了一個手勢,總結似地說:“中國的曆史,總是少不了張良、蕭何這樣的英雄人物。
今後也需要這樣的人。
” 在延安通往重慶的路上,名勝古迹、廟宇很多,周恩來卻隻看了張良、蕭何的廟,誰能說其中沒有深意呢? 張鴻雁是在多年以後,許多曆史已經解密了,才知道周恩來遊覽張良廟以及對張良的評價。
這不僅是一種穿越時空,古今相通的精神共鳴,對張鴻雁來說,也是一次蕩氣回腸的精神洗禮。
那一年,項羽将劉邦困于荥陽,雙方久戰不決。
漢軍糧草匮乏,漸漸難撐危機。
漢王劉邦大為焦急,詢問群臣有何良策。
謀士郦食其獻計“複立六國之後。
”當時劉邦病急亂投醫,立刻命人刻制印玺,準備讓郦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就在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
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把實行分封的主張說與張良,并問此計得失如何。
張良聽罷,大吃一驚,忙問:“這是誰給陛下出的計策?”他沉痛地搖搖頭接着說:“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壞了。
”劉邦頓時驚慌失色道:“為什麼?”張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雙筷子,連比帶劃地從八個方面分析給劉邦聽。
張良的分析精妙至極,字字切中要害。
張良借箸谏阻分封,使劉邦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以緻辍食吐哺,大罵郦食其:“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然後,下令立即銷毀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玺,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
為漢王朝的統一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
這是戰略層面的謀略,從中可以看出,張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再如“鴻溝和議”。
劉邦當時對項羽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項羽無奈,與劉邦講和,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
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
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
在這重大的轉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便與陳平同谏漢王道:“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于此舉。
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将遺患無窮。
”劉邦采納的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最終項羽兵敗垓下。
張良在戰争年代所做的戰略層面的謀劃,每一個都足以改變曆史的進程,和平年代又在定都、封侯、立相國、易太子等大事上起了一言定邦的作用。
漢五年二月,劉邦正式即帝位,但定都何處尚未确定。
國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問題對新興的西漢王朝的鞏固和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
群臣都想長期定都洛陽,劉邦也持此意,隻有齊人婁敬勸劉邦定都關中。
張良力排衆議,向劉邦進言道:“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
夫關中左肴、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
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
”張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加之素負重望,又深得劉邦信賴,因而漢高祖當即決定定都關中長安,開啟了西漢二百多年基業。
漢六年正月,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餘未被受封的人則議論紛紛,争功不休。
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從閣道上看見諸将在竊竊私語,便問張良他們在談論什麼事。
張良故意危言聳聽地說:“他們在商議謀反!”劉邦大吃一驚,忙問:“天下初定,他們何故又要謀反?”張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
現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時喜愛的人,而誅殺的都是平時您所仇怨的人。
現在朝中正在統計戰功。
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
這些人怕您不能封賞他們,又怕您追究他們平常的過失,最後會被殺,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劉邦忙問:“那該怎麼辦?”張良問道;“您平時最恨的,且為群臣共知的人是誰?”劉邦答道:“那就是雍齒了。
”張良說:“那您趕緊先封賞雍齒。
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了,自然就會安心了。
”于是,劉邦擺設酒席,歡宴群臣,并當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催促丞相、禦史們趕快定功行封。
群臣見狀,皆大歡喜,紛紛議論道:“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就更不用憂慮了。
”張良此舉,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
漢十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劉邦有改換太子之意。
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剝奪,呂後遂求救于張良。
張良考慮到太子一位,事關重要,不可輕易更立,正如大儒叔孫通說的那樣:“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
”再加上當時天下方定,漢朝統治根基還未穩固,各項制度還正在健全,隻有順其現狀,無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
基于這個大局,建議太子請“商山四皓”出山,出入宮廷以“四皓”相随。
劉邦一見大喜,自己都請不來的高人,讓太子請來了,說明太子有本事,從此打斷了換太子的念頭。
古人對張良的評價是“圖難於易,為大於細”,這是說張良在處理劉邦集團的核心問題上,能夠抓住主要矛盾,從實際出發解決難題,從小處着手成就大事。
在《史記》中找不出張良洋洋灑灑的高談闊論,但可以感覺到張良實實在在的豐功偉績。
他所做的事好象信手拈來,但穩妥靠得住;他所說的話沒有花架子,但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他不受條條框框限制,能根據實際情況而具體解決;他不受傳統約束,能與時俱進。
他表面上随心所欲,其實是深思熟慮;他沒有智巧之名,卻能運籌策劃于帷幄之中,沒有勇武之功,卻能無形之中克敵制勝。
在張鴻雁看來,張良最大、最成功的謀略就是對自己的策劃,也就是“英雄神仙”的“神仙”一面。
說張良是英雄,是針對其幫助劉邦滅秦立漢之功而言。
楚漢戰争結束後,劉邦曾說:“出謀劃策,決勝千裡,我不如張良;安撫百姓,籌集糧饷,我不如肖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
此三位都是人傑。
”而張良恰為“漢初三傑”之首,其功不可估量。
說張良是神仙,顯然是針對張良的心境而言。
張良深知和劉邦共事隻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所以當西漢立國之時,正是張良“辭漢”之日,将在秦嶺深處的紫柏山上,潛心修道,辟谷成仙。
而張良當時并不居功自傲,表示“臣以三寸舌為帝王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
”他要求不受三萬戶之重封,甘做留城萬戶侯,最終棄官辭封,退出朝政,隐居山林。
張良的這一舉動,試問從古到今,能有幾人做到? 張鴻雁站在“英雄神仙”石碑前,無限感慨,感慨張良的胸襟寬廣,感慨張良的功成不居,感慨張良的急流勇退,感慨張良的獨善其身,感慨令後世向往不已的“古今第一完人”。
曆史往往會有穿越,當時張鴻雁并不知道,就在他瞻仰張良廟的43年前,張鴻雁所崇拜的另一位偶像,也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稱的周恩來來到了張良廟。
周恩來對張良非常推崇,他在中學時代就曾寫下這樣一首詩:“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追相蹤”。
1940元5月上旬,周恩來由延安奔赴重慶的途中,穿越了800裡秦川,來到了留壩縣廟台子街的張良廟。
周恩來站在“漢張留侯祠”山門前眺望很久,對随行人員說:“留侯把榮譽利祿都抛在腦後,晚年就隐居在這裡……”走進了張良廟,他又對随行人員解釋:“張良是古代一位英雄,幫助劉邦打天下,統一全中國,建立了曆史上著名的漢王朝。
後人為他修的廟叫張良廟。
” 在“英雄神仙”石碑前,警衛員問道:“張良确實是英雄,可為什麼又叫英雄神仙?”周恩來說:“劉邦得天下後封賞功臣,讓張良自己選擇三萬戶封地,張良推辭了。
他說我跟皇上最初是在留縣相會,隻把留縣封給我就足夠了。
那時的留縣(江蘇沛縣留城)經戰亂不超過一萬戶。
他不貪。
張良随漢高祖劉邦人函谷關後,劉邦當皇帝,張良就靜居養氣,不吃糧食,閉門不出,說:‘我蒙皇帝信任,當軍師,不過出了點主意就封萬戶候,這已經是最高待遇了,足夠了。
我隻想脫離人間俗事,追随仙人赤松子去神遊’。
因此,老百姓都傳說他成了神仙。
” 周恩來凝望着石碑,又對随行人員說:張良是個明辨是非、通曉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虛幻,他這樣做正是他的聰明智慧所在。
因為在那樣的社會,他明白,在功勳和名位之間,為人臣子是難以長久立足的。
果然,打天下功勞最大的三個人,韓信被殺,蕭何被拘,隻有張良把功名利祿抛于腦後作了“神仙”。
在參觀張良廟的過程中,周恩來向身邊的人詳細講述了張良、蕭何輔助劉邦興漢的曆史,他說:張良、蕭何都是有很大本領的人,沒有他們興不了漢。
他們自己知道這一點,劉邦也知道這一點。
同時他們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長處,也知道自己的短處。
張良和蕭何都不是帥才,張良給劉邦說太公兵法,劉邦一聽就明,常用其策。
張良給别人講就不靈,所以張良說“沛公殆天授”,他跟定劉邦不走了。
他懂得,跟别人發揮不了他的才能智慧,隻有跟劉邦才能得到發揮,相輔相成,成就一番大事業。
周恩來作了一個手勢,總結似地說:“中國的曆史,總是少不了張良、蕭何這樣的英雄人物。
今後也需要這樣的人。
” 在延安通往重慶的路上,名勝古迹、廟宇很多,周恩來卻隻看了張良、蕭何的廟,誰能說其中沒有深意呢? 張鴻雁是在多年以後,許多曆史已經解密了,才知道周恩來遊覽張良廟以及對張良的評價。
這不僅是一種穿越時空,古今相通的精神共鳴,對張鴻雁來說,也是一次蕩氣回腸的精神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