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銘刻在山路上的腳印
關燈
小
中
大
過枝上有刺,一不小心就被刺紮着了,引起一聲尖叫,卻惹的夥伴們一陣哄笑。
除了“醋棗子,山上還有不少吃的東西,象墨黑發亮的“飯米粒”、暗紅色的“烏泡子”、金黃有絨毛的“刺糖兜”、&hellip 山上有一條深溝,大人都叫它毛毛溝,大約有五六米深,五六米寬,長長的一下子看不到頭。
一般人過毛毛溝,都是沿着一條斜埂,下到溝底,再順着對面的斜埂登上溝沿。
在毛毛溝的中段,曾有人築了一道土牆,本來頂部有一尺多寬,就象是一座橫跨毛毛溝的土橋,方便了行人的來往。
但是,天長日久,風吹雨淋,這座土橋不斷塌落,頂部隻剩下一隻巴掌寬,還有些突凹不平。
孩子們到了這裡,都不願從斜埂爬過毛毛溝,要從土橋上走。
但是,一個個心裡都有些害怕,這時候,總是張鴻雁帶頭過橋。
隻見他張開雙臂,慢慢地走了過去,小夥伴們就跟着,一個個從這堵懸崖般的牆上走過深溝。
走過毛毛溝後,一個個興趣上來了,又是張鴻雁帶頭,從土橋上走了回來。
就這樣在土橋上來來回回,竟成了快樂的遊戲。
從開始的膽戰心驚,慢慢的過,到後來,發展成健步如飛,飛跑過去,可能正所謂人有着群體效應心理吧,若是一個人在溝邊,可能還是甯可從斜埂過去,也不踏上土橋一步。
登上了山頂,極目遠眺,山北是微山湖,一眼望不到邊。
山南是城子湖,遠遠望去,就象鑲嵌在山中的一塊巨大的翡翠。
對孩子們來說,這一刻總是讓人心曠神怡,也對遙遠的山外世界充滿了好奇和莫名的企盼。
每到這個時候,張鴻雁的心裡就會泛起一陣悸動,他會想起張良張子房。
張良是百忍堂的先祖,是個大英雄,爸爸在說故事的時候,最多的就是講張良,夏天晚上在門口一棵爺爺栽的大槐樹下,爸爸娓娓道來,張良有一次在下邳的橋上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徑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橋下,回過頭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把鞋取上來!”張良非常吃驚,想要打他,因為看他年紀老,竭力忍住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
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鞋。
老人伸出腳穿上鞋,大笑而去。
張良非常吃驚,目送着他離去。
老人走了将近一裡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給你。
五天之後天亮時,在這裡跟我相會。
”張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說:“好。
”五天之後天亮時,張良到那裡去。
老人已經先在那裡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早點來相會。
”五天之後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裡去。
老人又已經先在那裡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再早點來相會。
”五天之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裡。
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該像這樣才對。
”老人拿出一卷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
今後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後你将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
”說完就走了,再沒有說别的話,也不再出現。
第二天張良看那卷書,原來是《太公兵法》。
張良就感到很驚奇,常常反複地誦讀它。
後來成為輔助劉邦奪得天下的開國三大功臣之一。
張良屺橋遇見神仙黃石公,獲得兵法天書的故事,讓他神馳萬千,盼望有一天也會得到一部天書。
三、通讀《毛澤東選集》四卷 家鄉貧瘠而溫情的土地和淳樸可親的鄉親在張鴻雁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真善美的種子,讓他熱愛那塊生他養他的土地,熱愛那塊土地上流傳千古的神話傳奇、英雄故事,熱愛那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世俗生活。
他的内心深處隐隐約約地存放了一個念頭,要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
雖然這個念頭是那麼天真幼稚、虛無缥缈,但卻如一粒小小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發芽,會生長,會成為一棵風景樹。
張鴻雁到了讀書的年齡。
王林村雖然不大,有一所小學,是小學一、二年級。
王林村小學,十分簡陋,石頭牆圍着一個院子,有二間茅草房正屋,是教室。
中間有一塊小空地供孩子們玩耍,還有一個很小很小的廁所。
教室的天花闆上有幾個破洞,那是常年失修造成的,遇上下雨漏水下來,隻好放個破盆在地上接水;地面凹凸不平,行走起來不但不舒服,而且一不小心還會摔倒。
孩子們的課桌是白條木做的,已經很陳舊,桌面坑坑窪窪,十分難于寫字,包括老師的講桌也是如此。
黑闆是用水泥抹了幾下做成的,一點也不平順。
教室的門,是幾塊破木頭拚起來勉強能應付開關的舊門。
教室裡沒有椅子,學生自帶小凳子或者幹脆用石頭壘。
入學的第一天,張鴻雁被領進東屋,正牆上貼着張畫像,畫的是毛主席。
王林村小學有一個老師,叫鄭慶福,二年級時搬到伊樓,老師是閻家密。
鄭老師教一二年級,一二年級在一個教室上課。
老師先給一個年級講完課布置作業後再給另一個年級講課。
學生還有從附近幾個村來的,他們有的要走八九裡山路來上學,每天兩個來回。
盡管如此,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供得起孩子上學,能夠不用在家幹活受累,不受風吹雨淋,在校安靜讀書,已經是十分幸福的事了,大家對能夠上學也都很珍惜,學習也非常刻苦用功。
雖然那時學校條件差,老師教學卻極其嚴格認真,教學質量也不含糊,語文、數學、自然、品德,以及體育、音樂等副課每門都不少。
雖然是山村過于偏僻閉塞,但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也波及到了,**中往往是半天上課,半天勞動。
清晨,在這所“袖珍學校”的教室裡,琅琅的讀書聲響徹山際,二個年級的孩子們都在教室裡晨讀。
張鴻雁雖然平日裡在山野間玩耍象個野孩子,但一到學校,就象變了一個人一樣,他似乎與文字、數字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就好像本來這些東西就存放在他的腦子裡,這時候,老師在課堂上,隻是在喚醒他大腦深處的記憶。
他驚喜的發現,原來在生活中的話語,在課本上都能找到一個個對應的文字,而這些文字,又能組成更多的話語。
發現了
除了“醋棗子,山上還有不少吃的東西,象墨黑發亮的“飯米粒”、暗紅色的“烏泡子”、金黃有絨毛的“刺糖兜”、&hellip 山上有一條深溝,大人都叫它毛毛溝,大約有五六米深,五六米寬,長長的一下子看不到頭。
一般人過毛毛溝,都是沿着一條斜埂,下到溝底,再順着對面的斜埂登上溝沿。
在毛毛溝的中段,曾有人築了一道土牆,本來頂部有一尺多寬,就象是一座橫跨毛毛溝的土橋,方便了行人的來往。
但是,天長日久,風吹雨淋,這座土橋不斷塌落,頂部隻剩下一隻巴掌寬,還有些突凹不平。
孩子們到了這裡,都不願從斜埂爬過毛毛溝,要從土橋上走。
但是,一個個心裡都有些害怕,這時候,總是張鴻雁帶頭過橋。
隻見他張開雙臂,慢慢地走了過去,小夥伴們就跟着,一個個從這堵懸崖般的牆上走過深溝。
走過毛毛溝後,一個個興趣上來了,又是張鴻雁帶頭,從土橋上走了回來。
就這樣在土橋上來來回回,竟成了快樂的遊戲。
從開始的膽戰心驚,慢慢的過,到後來,發展成健步如飛,飛跑過去,可能正所謂人有着群體效應心理吧,若是一個人在溝邊,可能還是甯可從斜埂過去,也不踏上土橋一步。
登上了山頂,極目遠眺,山北是微山湖,一眼望不到邊。
山南是城子湖,遠遠望去,就象鑲嵌在山中的一塊巨大的翡翠。
對孩子們來說,這一刻總是讓人心曠神怡,也對遙遠的山外世界充滿了好奇和莫名的企盼。
每到這個時候,張鴻雁的心裡就會泛起一陣悸動,他會想起張良張子房。
張良是百忍堂的先祖,是個大英雄,爸爸在說故事的時候,最多的就是講張良,夏天晚上在門口一棵爺爺栽的大槐樹下,爸爸娓娓道來,張良有一次在下邳的橋上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徑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橋下,回過頭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把鞋取上來!”張良非常吃驚,想要打他,因為看他年紀老,竭力忍住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
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鞋。
老人伸出腳穿上鞋,大笑而去。
張良非常吃驚,目送着他離去。
老人走了将近一裡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給你。
五天之後天亮時,在這裡跟我相會。
”張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說:“好。
”五天之後天亮時,張良到那裡去。
老人已經先在那裡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早點來相會。
”五天之後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裡去。
老人又已經先在那裡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再早點來相會。
”五天之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裡。
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該像這樣才對。
”老人拿出一卷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
今後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後你将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
”說完就走了,再沒有說别的話,也不再出現。
第二天張良看那卷書,原來是《太公兵法》。
張良就感到很驚奇,常常反複地誦讀它。
後來成為輔助劉邦奪得天下的開國三大功臣之一。
張良屺橋遇見神仙黃石公,獲得兵法天書的故事,讓他神馳萬千,盼望有一天也會得到一部天書。
三、通讀《毛澤東選集》四卷 家鄉貧瘠而溫情的土地和淳樸可親的鄉親在張鴻雁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真善美的種子,讓他熱愛那塊生他養他的土地,熱愛那塊土地上流傳千古的神話傳奇、英雄故事,熱愛那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世俗生活。
他的内心深處隐隐約約地存放了一個念頭,要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
雖然這個念頭是那麼天真幼稚、虛無缥缈,但卻如一粒小小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發芽,會生長,會成為一棵風景樹。
張鴻雁到了讀書的年齡。
王林村雖然不大,有一所小學,是小學一、二年級。
王林村小學,十分簡陋,石頭牆圍着一個院子,有二間茅草房正屋,是教室。
中間有一塊小空地供孩子們玩耍,還有一個很小很小的廁所。
教室的天花闆上有幾個破洞,那是常年失修造成的,遇上下雨漏水下來,隻好放個破盆在地上接水;地面凹凸不平,行走起來不但不舒服,而且一不小心還會摔倒。
孩子們的課桌是白條木做的,已經很陳舊,桌面坑坑窪窪,十分難于寫字,包括老師的講桌也是如此。
黑闆是用水泥抹了幾下做成的,一點也不平順。
教室的門,是幾塊破木頭拚起來勉強能應付開關的舊門。
教室裡沒有椅子,學生自帶小凳子或者幹脆用石頭壘。
入學的第一天,張鴻雁被領進東屋,正牆上貼着張畫像,畫的是毛主席。
王林村小學有一個老師,叫鄭慶福,二年級時搬到伊樓,老師是閻家密。
鄭老師教一二年級,一二年級在一個教室上課。
老師先給一個年級講完課布置作業後再給另一個年級講課。
學生還有從附近幾個村來的,他們有的要走八九裡山路來上學,每天兩個來回。
盡管如此,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供得起孩子上學,能夠不用在家幹活受累,不受風吹雨淋,在校安靜讀書,已經是十分幸福的事了,大家對能夠上學也都很珍惜,學習也非常刻苦用功。
雖然那時學校條件差,老師教學卻極其嚴格認真,教學質量也不含糊,語文、數學、自然、品德,以及體育、音樂等副課每門都不少。
雖然是山村過于偏僻閉塞,但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也波及到了,**中往往是半天上課,半天勞動。
清晨,在這所“袖珍學校”的教室裡,琅琅的讀書聲響徹山際,二個年級的孩子們都在教室裡晨讀。
張鴻雁雖然平日裡在山野間玩耍象個野孩子,但一到學校,就象變了一個人一樣,他似乎與文字、數字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就好像本來這些東西就存放在他的腦子裡,這時候,老師在課堂上,隻是在喚醒他大腦深處的記憶。
他驚喜的發現,原來在生活中的話語,在課本上都能找到一個個對應的文字,而這些文字,又能組成更多的話語。
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