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銘刻在山路上的腳印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秘密,張鴻雁欣喜不已。
講台上,鄭老師教完了一年級,布置他們做作業,然後轉身去教二年級的時候,張鴻雁竟然側過身,目不轉睛地聽老師講課。
時間一長,鄭老師發現,在他轉身給二年級的學生講課的時候,别的一年級學生都是在做作業,隻有張鴻雁,放下自己的作業不做,在聽他講二年級的課。
難道是他家裡早就教過了他?或者根本就是沒在聽課?鄭老師心裡有些疑惑不解,因為這個學生平日裡的作業完成的不錯,成績也很好,但在課堂上的這種現象最起碼可以說是不專心聽講。
有一次,上二年級的語文課,鄭老師發現張鴻雁又在“不務正業”了,他就叫起了張鴻雁:“張鴻雁,你站起來。
” 張鴻雁一聽老師在叫他,連忙站了起來。
“你的作業做了嗎?” “還沒呢。
”張鴻雁小心翼翼的答道。
“你作業不做,聽二年級的課幹什麼呢?”鄭老師有點不高興地問。
“我就是喜歡聽老師講課”。
張鴻雁老老實實的回答,立刻引起了課堂上一片哄笑。
“你的作業都會做了嗎?” 張鴻雁點了點頭。
“二年級的功課也會嗎?”鄭老師這時心裡有點試探也有點刁難。
張鴻雁又點了點頭。
鄭老師一見張鴻雁這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模樣心裡不禁有些生氣,便說道:“好,我考考你。
” 鄭老師把二年級課程裡的内容拿出來考張鴻雁,哪知張鴻雁回答的頭頭是道,一點也不比二年級的同學差。
鄭老師非常詫異,但也不好說什麼,隻是擔心張鴻雁到了二年級的時候會不專心聽課。
後來,到了二年級,張鴻雁上課時,仍然專心緻志地聽講,其實,這是張鴻雁心裡對知識的渴望和敬畏。
看到了張鴻雁的表現,鄭老師這才放下心來。
張鴻雁小學入學第一學期,就考了個語文、算術雙一百。
這個成績一直保持到初中畢業,都是年級第一名。
2012年,為了撰寫此書,筆者到徐州王林采訪,見到了張鴻雁的老師閻家密,這位教了張鴻雁一年,就參軍入伍的閻老師回憶說,張鴻雁小時侯眉清目秀、非常聰明,一點就會,成績一直全班第一。
其實張鴻雁的聰明在三、四歲時就讓大人們驚歎不已。
1963年2月,***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決定在農村開展以四清為主要内容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這個運動一直延續到66年,椐他媽媽回憶,1966年,“四清運動”時,張鴻雁三歲時,這一年,村裡來了一支四清運動工作宣傳隊,他們是鄉裡派出來的。
工宣隊進駐王林村後,工宣隊員小黃帶領村民學習毛主席的語錄。
全村的男女社員,席地坐在村下楊樹林,由小黃帶領學習,學習了一上午,最後叫村上的社員上台去背誦,竟然沒有一個會背的,工宣隊員小黃氣的大發雷霆,這時隻有三歲跟着爸爸在一旁玩的的張鴻雁跑上台上,居然一段段全部背出,讓工宣隊員小黃以及全村人大吃一驚。
工宣隊員更是理由充分大罵社員蠢笨。
連一個小孩都不如。
轉眼,張鴻雁已經讀三年級了,老師是王慶達,學校依然在伊樓。
那時上學,還沒有輔導書、課外書的概念,張鴻雁的家裡除了課本,根本就找不到一本課外書。
父親是村裡幹部,有幸擁有《毛澤東選集》四卷,當看到厚厚的四本大書時,張鴻雁的眼睛都直了,簡直象張良得到了兵法天書一樣興奮,這可是四大本厚厚的字書啊。
張鴻雁的父母親白天要忙生産隊的活計,晚上要忙家裡的事,也沒有時間去和興趣去翻《毛澤東選集》。
張鴻雁第一次有了課本之外的課外書,如獲至寶,作業一做完,也不到外面去撒野了,就是捧讀《毛澤東選集》。
雖然《毛澤東選集》裡面的内容有的并不理解,但這并不能降低張鴻雁讀字書的熱情。
《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論遊擊戰》、《論持久戰》等等,遼沈戰役、淮海戰役、遊擊戰等等讓他第一次知道這些名詞。
雖然囫囵吞棗,有的字還不認識,是懂非懂,但有些術語與文章讓他至今難忘:如搶占制高點,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如《敦促杜聿明投降書》等。
四、打仗“孩子王” 三年讀完了,伊樓學校沒有四年級,家裡雖然還是和以往一樣,日子過的很艱難,但父親要張鴻雁把書讀下去,張鴻雁便到城子村的學校去讀書。
去城子村的路程有幾多裡,張鴻雁天不亮就要起身上路。
晚上回來,張鴻雁還得在昏暗的小豆油燈下夜讀。
這時,母親會坐在旁邊,就着小油燈的微弱光線縫補衣服。
母親一邊縫縫補補,一邊慈愛的望着讀書的孩子。
母親和許多中國人一樣,對讀書識字感到十分神聖,她從張鴻雁專心讀書的姿式中,感到了希望,得到了滿足。
母親曾經問張鴻雁:長大了做什麼?張鴻雁毫不猶豫地答:當兵,當空軍,開飛機。
當兵是當時農村孩子的夢想和出路,但是,開飛機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基本上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都無法去想,張鴻雁這樣明确要當空軍,要開飛機的确實不多,以至于同學們一說起張鴻雁的夢想時,都把張鴻雁的夢想作為嘲笑的話題。
這時,張鴻雁就會把胸脯一挺,非常豪氣地說:總有一天,我會飛上天,你們都要昂起頭看我! 第一天去學校,張鴻雁的心情非常興奮。
那是1974年9月初的一個早晨,十歲的張鴻雁,穿着藍色土布做的衣服,背着用一塊土黃色的包袱皮縫的書包,向城子村走去。
張鴻雁把一雙半新的布鞋脫了下來,放在書包裡。
有幾裡的路要走,腳上的鞋走不了幾天就會露出大姆哥,舍不得。
好在從小就打赤腳跑山路,慣了,幾裡路也不覺得怎麼難走。
快到學校了,張鴻雁才把腳上的沙塵撣了撣,鄭重其事地穿上鞋。
學校的校舍是新蓋的,比原先的學校要好些。
學校有一個操場,沒有圍牆,大概是利用曬谷場改造的吧。
操場上豎了兩付木制的簡易籃球架,其它一無所有。
王林村是柳泉公社的一個大隊,四年級的學生都是王林大隊所屬的生産隊的孩子,每年新招兩個班,一百幾十名學生。
當天上午,全體新入校的同學在操場集合,校長要講話。
校長穿了一件白襯衫,深藍色的褲子,顯得文雅、嚴肅。
校長講了一大套學校的規則、要求
講台上,鄭老師教完了一年級,布置他們做作業,然後轉身去教二年級的時候,張鴻雁竟然側過身,目不轉睛地聽老師講課。
時間一長,鄭老師發現,在他轉身給二年級的學生講課的時候,别的一年級學生都是在做作業,隻有張鴻雁,放下自己的作業不做,在聽他講二年級的課。
難道是他家裡早就教過了他?或者根本就是沒在聽課?鄭老師心裡有些疑惑不解,因為這個學生平日裡的作業完成的不錯,成績也很好,但在課堂上的這種現象最起碼可以說是不專心聽講。
有一次,上二年級的語文課,鄭老師發現張鴻雁又在“不務正業”了,他就叫起了張鴻雁:“張鴻雁,你站起來。
” 張鴻雁一聽老師在叫他,連忙站了起來。
“你的作業做了嗎?” “還沒呢。
”張鴻雁小心翼翼的答道。
“你作業不做,聽二年級的課幹什麼呢?”鄭老師有點不高興地問。
“我就是喜歡聽老師講課”。
張鴻雁老老實實的回答,立刻引起了課堂上一片哄笑。
“你的作業都會做了嗎?” 張鴻雁點了點頭。
“二年級的功課也會嗎?”鄭老師這時心裡有點試探也有點刁難。
張鴻雁又點了點頭。
鄭老師一見張鴻雁這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模樣心裡不禁有些生氣,便說道:“好,我考考你。
” 鄭老師把二年級課程裡的内容拿出來考張鴻雁,哪知張鴻雁回答的頭頭是道,一點也不比二年級的同學差。
鄭老師非常詫異,但也不好說什麼,隻是擔心張鴻雁到了二年級的時候會不專心聽課。
後來,到了二年級,張鴻雁上課時,仍然專心緻志地聽講,其實,這是張鴻雁心裡對知識的渴望和敬畏。
看到了張鴻雁的表現,鄭老師這才放下心來。
張鴻雁小學入學第一學期,就考了個語文、算術雙一百。
這個成績一直保持到初中畢業,都是年級第一名。
2012年,為了撰寫此書,筆者到徐州王林采訪,見到了張鴻雁的老師閻家密,這位教了張鴻雁一年,就參軍入伍的閻老師回憶說,張鴻雁小時侯眉清目秀、非常聰明,一點就會,成績一直全班第一。
其實張鴻雁的聰明在三、四歲時就讓大人們驚歎不已。
1963年2月,***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決定在農村開展以四清為主要内容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這個運動一直延續到66年,椐他媽媽回憶,1966年,“四清運動”時,張鴻雁三歲時,這一年,村裡來了一支四清運動工作宣傳隊,他們是鄉裡派出來的。
工宣隊進駐王林村後,工宣隊員小黃帶領村民學習毛主席的語錄。
全村的男女社員,席地坐在村下楊樹林,由小黃帶領學習,學習了一上午,最後叫村上的社員上台去背誦,竟然沒有一個會背的,工宣隊員小黃氣的大發雷霆,這時隻有三歲跟着爸爸在一旁玩的的張鴻雁跑上台上,居然一段段全部背出,讓工宣隊員小黃以及全村人大吃一驚。
工宣隊員更是理由充分大罵社員蠢笨。
連一個小孩都不如。
轉眼,張鴻雁已經讀三年級了,老師是王慶達,學校依然在伊樓。
那時上學,還沒有輔導書、課外書的概念,張鴻雁的家裡除了課本,根本就找不到一本課外書。
父親是村裡幹部,有幸擁有《毛澤東選集》四卷,當看到厚厚的四本大書時,張鴻雁的眼睛都直了,簡直象張良得到了兵法天書一樣興奮,這可是四大本厚厚的字書啊。
張鴻雁的父母親白天要忙生産隊的活計,晚上要忙家裡的事,也沒有時間去和興趣去翻《毛澤東選集》。
張鴻雁第一次有了課本之外的課外書,如獲至寶,作業一做完,也不到外面去撒野了,就是捧讀《毛澤東選集》。
雖然《毛澤東選集》裡面的内容有的并不理解,但這并不能降低張鴻雁讀字書的熱情。
《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論遊擊戰》、《論持久戰》等等,遼沈戰役、淮海戰役、遊擊戰等等讓他第一次知道這些名詞。
雖然囫囵吞棗,有的字還不認識,是懂非懂,但有些術語與文章讓他至今難忘:如搶占制高點,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如《敦促杜聿明投降書》等。
四、打仗“孩子王” 三年讀完了,伊樓學校沒有四年級,家裡雖然還是和以往一樣,日子過的很艱難,但父親要張鴻雁把書讀下去,張鴻雁便到城子村的學校去讀書。
去城子村的路程有幾多裡,張鴻雁天不亮就要起身上路。
晚上回來,張鴻雁還得在昏暗的小豆油燈下夜讀。
這時,母親會坐在旁邊,就着小油燈的微弱光線縫補衣服。
母親一邊縫縫補補,一邊慈愛的望着讀書的孩子。
母親和許多中國人一樣,對讀書識字感到十分神聖,她從張鴻雁專心讀書的姿式中,感到了希望,得到了滿足。
母親曾經問張鴻雁:長大了做什麼?張鴻雁毫不猶豫地答:當兵,當空軍,開飛機。
當兵是當時農村孩子的夢想和出路,但是,開飛機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基本上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都無法去想,張鴻雁這樣明确要當空軍,要開飛機的确實不多,以至于同學們一說起張鴻雁的夢想時,都把張鴻雁的夢想作為嘲笑的話題。
這時,張鴻雁就會把胸脯一挺,非常豪氣地說:總有一天,我會飛上天,你們都要昂起頭看我! 第一天去學校,張鴻雁的心情非常興奮。
那是1974年9月初的一個早晨,十歲的張鴻雁,穿着藍色土布做的衣服,背着用一塊土黃色的包袱皮縫的書包,向城子村走去。
張鴻雁把一雙半新的布鞋脫了下來,放在書包裡。
有幾裡的路要走,腳上的鞋走不了幾天就會露出大姆哥,舍不得。
好在從小就打赤腳跑山路,慣了,幾裡路也不覺得怎麼難走。
快到學校了,張鴻雁才把腳上的沙塵撣了撣,鄭重其事地穿上鞋。
學校的校舍是新蓋的,比原先的學校要好些。
學校有一個操場,沒有圍牆,大概是利用曬谷場改造的吧。
操場上豎了兩付木制的簡易籃球架,其它一無所有。
王林村是柳泉公社的一個大隊,四年級的學生都是王林大隊所屬的生産隊的孩子,每年新招兩個班,一百幾十名學生。
當天上午,全體新入校的同學在操場集合,校長要講話。
校長穿了一件白襯衫,深藍色的褲子,顯得文雅、嚴肅。
校長講了一大套學校的規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