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燈
的親戚家裡,名人字畫兒可是沒少瞧吧?” 貝子爺點頭:“是沒少瞧,您還真别說,年輕的時候我可是正經迷過一陣子,沒少下工夫。

    ” “那眼下呢?” 貝子爺湊近了莊虎臣,壓低了聲音:“正坐吃山空呢,誰還有心思弄那個呀!” 莊虎臣把額爾慶尼的畫展開:“您給掌掌眼?” 貝子爺饒有興趣地看着:“沈周的《歲暮高山圖》,這畫兒我見過,最早是我那發小兒額爾慶尼在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的任上,山西巡撫祝壽的時候送給他的,他送沒送人我就不知道了,哎,莊掌櫃的,怎麼到您手裡了?” “怎麼到我手裡就不跟您多說了,您覺着,值多少銀子?” 貝子爺迷惑不解:“幹嗎呀?” “有人要賣,我拿不準是真的還是蒙事的,請您給掌掌眼。

    ” 貝子爺仔細看了看:“是真迹,沒錯兒。

    ” 莊虎臣反問道:“您怎麼就那麼肯定,它不是假的呢?” 貝子爺把畫挂在牆上,向後退了幾步:“沈周的暈染,渾然天成,毫無做作之氣,整幅作品妙韻生動又幹淨爽朗,大手筆啊!想仿沈周的畫兒可不那麼容易。

    ” “要是作假的人,把沈周的絕活兒都學到手了呢?” 貝子爺笑了:“莊掌櫃的,那這作假的人就可以自成一家,不必費盡心機仿沈周了。

    咱們中國畫兒講究筆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執筆、下筆的習慣,這執筆的高低、立斜,下筆的輕、重、緩、急,再有,是懸肘還是懸臂,手腕的位置在哪兒,畫和頓出來的點、線可是大不一樣。

    ” 莊虎臣頻頻點點頭。

     貝子爺繼續說道:“自成一派的畫家,他們的筆法特點,都是經過多年的積累慢慢形成的,這裡面融鑄着畫家的氣質和個性,這是學不來的,作假的人刻意去臨摹,玩兒好了頂多鬧個形似,達不到神似。

    ” 莊虎臣很是欽佩:“貝子爺,我算找對人了,您的眼裡可是不揉沙子,真的假的一瞧就知道。

    ” 貝子爺擺手:“可别這麼說,這裡的門道兒也多着呢,我不過是真迹見得多了,相對而言就比較容易辨出真僞。

    ” 莊虎臣攤牌了:“貝子爺,我今兒來是想跟您商量件事兒,往後,榮寶齋得着什麼好字畫兒就拿過來請您瞧瞧,辨個真假,不妨礙您玩兒鳥兒聽戲,給您多少酬勞合适,您先開個價兒。

    ” “這個……您跟徐管家商量去吧。

    ”貝子爺痛快地答應了。

     慧遠閣裡,宋懷仁正在仔細端詳一幅畫,陳福慶從後門踱進來,坐在太師椅上,不緊不慢地說道:“懷仁哪,昨兒晚上我跟金先生談妥了,他答應幫咱的忙兒。

    ” 宋懷仁聽罷,喜上眉梢,他殷勤地給陳福慶沏上茶:“金先生是中國畫學研究會的會長,隻要他肯幫忙兒把那些畫家的線兒給咱搭上,餘下的,您就擎好兒吧!” 陳福慶半信半疑:“也别高興得太早了,那畫畫兒的,我瞧着一個兒個兒的脾氣都大着呢,哪兒那麼好擺弄啊?” “咱幹嗎擺弄人家啊?他還當他的大爺,咱們是幫他賣畫兒,中間抽頭兒,大錢他賺,這叫互利,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陳福慶一扭頭,看見李默雲走進了榮寶齋,心不在焉地嘀咕了一句:“兩全其美……” 宋懷仁順着陳福慶的目光望過去,随口說道:“這家夥又打上榮寶齋的主意了。

    ” 陳福慶警覺起來:“你認識他?” “不、不,我不認識。

    ”宋懷仁趕緊否認。

     陳福慶心裡全明白了,他把手裡的茶碗放下,審視着宋懷仁:“懷仁,李默雲的底兒我都清楚,你在茂源齋的時候怎麼着我不管,在我慧遠閣可不能來這個。

    ” 宋懷仁意識到剛才說走了嘴,他畢恭畢敬地回答:“知道。

    ” “我看,聯絡畫家的事兒先放一放,我這兒有筆現成兒的買賣,過兩天你到徽州跑一趟。

    ”陳福慶改了主意。

     宋懷仁的眉頭皺起來:“大夥計,這剛有點兒眉目,我看還是盡早做起來好。

    ” “着什麼急呀,又沒人跟你争跟你搶的,以後再說吧。

    ”陳福慶站起身,走了。

     宋懷仁看着他的背影,心中罵道:笨蛋,傻死算! 李默雲三十來歲,其人來曆不明,就仿佛是随風吹來的一粒草籽,不知從哪天開始就在琉璃廠生根發芽,倒騰起了古玩字畫。

    他個頭兒很高,極瘦,穿着件淺灰色的長衫,腋下夾着一個卷軸,像影子一般飄進了榮寶齋。

     雲生迎上去:“先生,您要點兒什麼?” 李默雲并不搭理雲生,而是直奔挂着名人字畫的西牆走過去,雲生隻好尾随在他身後。

    過了約莫一袋煙的工夫,李默雲仔細地看完每一幅畫,遺憾地搖搖頭,托着長腔,慢條斯理地問道:“榮寶齋也是家兒大鋪子,号稱也做名人字畫,怎麼沒見着好東西呀?” 這話雲生可不愛聽,但他還是耐着性子應承:“在您眼裡什麼才算好東西?要是覺得這兒挂的都不喜歡,我還可以帶您到裡邊兒瞧瞧。

    ” “走,那就裡邊兒瞧瞧。

    ” 雲生把李默雲帶到了榮寶齋後院的東屋,叫來了張喜兒。

    張喜兒請他坐下,客氣地問道:“先生,您是想要幅字兒呢,還是要畫兒?喜歡誰的?” 李默雲把腋下夾着的卷軸放在桌子上:“您就是大夥計張喜兒?” 張喜兒點頭:“我是。

    ” “那我算找對人了。

    ”他環顧左右,壓低了聲音,“您……說話算數?” “您怨要誰的字畫兒我賣給您,我收錢您拿走字畫兒,這跟說話算不算數有關系嗎?”張喜兒的口氣變了。

     李默雲并不在意,他套着近乎:“我明白了,敢情榮寶齋的規矩跟慧遠閣不一樣,不過,大夥計,我瞧着您是個老實人,我就是願意跟老實人打交道,咱倆做筆買賣怎麼樣?” “您……什麼意思?”張喜兒滿臉狐疑。

     李默雲把卷軸打開:“這幅畫兒,您瞧瞧。

    ” 張喜兒反應過來:“您這是要賣畫兒?早說呀。

    ” 李默雲又壓低了聲音:“大夥計費心把它賣個好價錢,我會單給您好處,我跟琉璃廠的鋪子都這麼辦。

    ” “這個……” 李默雲湊近了張喜兒:“我手裡有不少好東西,跟您這麼說吧,要是您願意,咱們借着榮寶齋的名聲自個兒折騰,錢可是大把地賺,慧遠閣的陳大夥計就沒少撈,人不得外财不富,馬不吃夜草不肥,就您在榮寶齋掙的那點兒辛苦錢,哪輩子才能發大财呀?” 張喜兒不置可否。

     李默雲收起卷軸:“您好好琢磨琢磨,想明白了就來找我。

    ”他把一張名片留在了桌子上。

     民國初年是個動蕩的時代,正當琉璃廠上的各家鋪子使出渾身解數琢磨賺錢的新門道時,1917年6月14日,長江巡閱使張勳率領五千“辮子軍”進入北京,黎元洪大總統被迫下令解散國會,7月1日,“辮子軍”控制了通往紫禁城的道路及電信局、車站等一些重要場所和設施,張勳通電全國各省,宣布已“奏請皇上複辟”,要求各省即刻“遵用正朔,懸挂龍旗”。

     京城的旗人得知這個消息,立即歡呼雀躍,奔走相告。

    額爾慶尼更是淚流滿面,他擊磬焚香,對着紫禁城的方向長跪不起:“皇上啊皇上,您終于回來啦……”而更多的人對小皇上忽然又回到了龍椅上感到驚詫。

     那天上午,一隊“辮子軍”在琉璃廠快馬駛過,夥計們紛紛從鋪子裡出來看熱鬧,陳福慶緊走幾步趕上前面的莊虎臣:“嘿,莊掌櫃的,新鮮了,皇上都沒了好幾年了,怎麼又出來梳着辮子的官軍了?這算哪一出啊?” 莊虎臣搖了搖頭,沒答話,他急匆匆地向榮寶齋走去。

    進了鋪子,莊虎臣皺着眉頭吩咐雲生:“趕緊到後頭找辮子去。

    ” 雲生以為自個兒聽錯了,他瞪大了眼睛:“掌櫃的,您說什麼呢?” “我讓你到後頭找辮子去!”莊虎臣不耐煩地重複了一遍。

     “這上哪兒找去呀?早沒了。

    ”雲生轉念一想,“您要辮子幹嗎呀?” 莊虎臣坐下:“昨兒個皇上又給請回來了,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黃龍旗又挂上了,沒辮子哪兒成啊。

    ” “這不是給咱們出難題嗎?”雲生撅起了嘴。

     莊虎臣正在想主意,張喜兒氣喘籲籲地跑進來:“掌櫃的,不好了,額大人領着辮子兵奔咱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