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反過來安慰她。
“二妹,你實在大可寬心。
照我看,九九歸原,到頭來,你仍是一位漢家的妃子。
” “大姊,”昭君有些詫異地問:“你這話從何而來?莫非皇上說了什麼?” “皇上對你實在仁至義盡了。
二妹,你亦不必固執,軍國大事,後宮可以不管,一切聽皇上的就是。
” 昭君恍然大悟,皇帝仍舊打算興兵,而且聽這口氣,林采認為皇帝的決定是睿智的。
這是“逢君之惡”,她頗生反感,所以依舊保持沉默。
在林采,這等于是一種試探,見此光景,自然住口不語,搭讪着站起身來說:“我看看去。
他們是怎麼個情形了。
” 所謂“他們”,是指皇帝與韓文。
等她走近帷幕,隻見秀春向她微微搖手,林采便蹑手蹑腳地走到牆邊,極輕地掀起帷幕一角,向裡張望。
所看到的情景,多少使林采感到意外,皇帝面容嚴肅,韓文正襟危坐,倒像召見大臣,平章國事的模樣。
兩個人的聲音都不高,而林采又隔甚遠,所以裡面說些什麼一無所知。
可以确定的是,絕非調笑。
轉眼之間,皇帝已站了起來,韓文的動作比他更快,急步走在前面,掀起帷幕。
高聲說道:“伺候皇上回宮。
” 怎的要回宮了?林采旋即想起,自己是假裝燙傷了手的,此時不便讓皇帝發現,便往屏風後面一躲。
好一會聽聲音靜了下來,方始現身。
回到昭君那裡,隻見韓文跟她正在促膝深談。
“怎麼?”林采迫不及待地問:“皇上忽然想回宮了?” 韓文的神情很尴尬,仿佛辜負了他人極大的一番盛意而又無理由可以解釋似地。
“莫非皇上生氣了?”這是故意逼韓文的一句話。
林采也知道,皇帝并未生氣。
“說來話長。
”是昭君開口,臉上卻是感動的神色:“慢慢談吧,總而言之,越是這樣,越讓我不安。
” 話越來越玄虛了!林采是比較穩重的人,便不急着往下追問,隻說:“三妹,我在帷幕外面張望了好半天,你知道不知道?” “不知道。
” “我很奇怪,你跟皇上談得似乎很深,很認真,倒是談些什麼呀?” “回頭告訴你。
” 到得晚飯已過,昭君服了藥先自歸寝。
韓文始斜倚薰籠,将與皇帝所談的一切,原原本本都告訴了林采。
她們真是很盡了一番心,為皇帝與昭君打算,十分周到。
首先,她勸皇帝要忍耐一時,上林苑再也休來,而且昭君二字亦最好不提。
唯有這樣将心上人置之度外的态度,才可以免除太後的顧慮與防慮。
同時,也唯有用這樣的态度,才可以挽回母子的情感,而一旦真要用兵之時,太後才有可能同意。
“皇上聽了沒有呢?”林采插嘴問說。
“蒙皇上喜納了。
” “今天皇上不願留在這裡,就為的是照你的話,要絕迹于上林苑?” “那倒不是。
”韓文又說:“我又替皇上獻了一計,果真要攻呼韓邪,宜乎出奇兵。
正不妨以送親為名,瞞過呼韓邪,到了時候,打他個措手不及。
” “想不到你還懂兵法!”林采笑道:“皇上真該練一隊娘子軍,就派你當統帥。
” “這是我一時想到,皇上亦不會真的聽我。
他說,他要跟陳湯去商量。
” “還談些什麼?” “還有,就談一開春便奉太後巡幸離宮,以便陳湯發兵。
” “怪不得!這都是一本正經的事。
”林采緊接着又問:“皇上對你怎麼樣?” “沒有怎麼樣。
”韓文臉上發紅,顯然的,她是害羞不能說實話。
林采當然還要追問:“他有什麼表示?” “應該有什麼表示?”韓文反問。
林采不容她閃避,湊在她耳邊輕輕問道:“有沒有說,他喜歡你,要你陪他?” 韓文羞得連耳根都紅了,想起皇帝曾一度探手入懷,便連心都跳得很厲害了。
“别害羞!”林采問道:“到底怎麼回事?” 于是,她用極低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他要,我說不好。
這裡是昭君的地方,應該尊重她。
皇上不噜蘇了。
” “原來這麼回事!”林采又問:“那麼皇上可曾說,回宮之後,再來宣召。
” “沒有。
” “沒有?”林采略有些困惑。
凝神想了一會說:“是了!”一定是路太遠,宣召不便。
我有主意了。
” 韓文不知道她是何主意?不便問,也不想問。
第二天一早,林采去跟昭君商議,想将韓文送回掖庭。
唯一的原因是,便于皇帝宣召。
昭君亦原有此意,不想林采所見正同,自然高興。
不過,韓文是奉旨來此陪伴昭君,仍須奉了旨意才能回掖庭。
“這也不難辦到。
”林采答說:“我想不如索性由二妹寫個表啟,送呈禦前,請将三妹遣回,豈不簡捷了當?” “這倒使得。
隻不知如何措詞方為得體?” “是的,這道表啟得好好斟酌。
我看要這麼說,表面上多謝皇上派她來陪伴,如今病已痊可,不必再陪,暗地裡卻要有薦賢的意思。
” “說得是!等我來試試看。
” 于是昭君提筆拟了個稿子,與林采字斟句酌,認為妥當了,方始用木簡漆書,繕寫停當,時已近午,随即派人送到未央宮。
韓文這天上午正好也在寫家書,對于她兩個姊姊的作為,一無所知。
到得午膳時,方始見面,隻覺肴馔格外豐盛,卻再也想不到,昭君有替她“餞行”的意味在内。
飯罷閑坐,等昭君托故避開,林采才悄悄說道:“三妹,你不妨收拾收拾随身衣服,說不定今天就有旨意,讓你搬回掖庭。
” “怎麼?”韓文愣了好一會才說:“我完全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是這樣的,我跟二妹的想法完全相同,如今是該你出頭的時候了。
” 聽林采細說了緣由,韓文的表情,着急多于一切:“大姊,這件事做得魯莽了!”她說:“能不能把那道表啟追回來?” 這下輪到林采大惑不解了,睜大了眼問:“為什麼?” “回頭我再講道理給你聽。
請先回答我的話。
” “不行!”林采搖搖頭:“這時怕已經送到禦書房了。
” 韓文皺着眉不作聲,好久才說了句:“隻好另想别法。
” “三妹,”林采不安地問:“莫非我們做錯了,錯在哪裡?你快說給我聽。
” “大姊,你應該想得到,興兵是萬不得已之事!與呼韓邪到底不是什麼正邪不并存,漢賊不兩立的深仇大恨。
若是呼韓邪能夠懾于漢家聲威,臣服求和,自然以和為貴。
到那時候,拿什麼跟人家和?” “我不知道。
”林采答說:“我也不大聽得懂你的話。
” “這也怪我不好。
”韓文自責似地說:“我應該早把我的想法告訴你,就不會有這麼陰錯陽差的事發生。
” “你的想法是什麼?” “我有個想法,一直擺在心裡。
興兵必不可免,而和總是要和的。
既然和好,自然仍舊結親。
二姊當然不會到塞外,然則不應該有個人替她嗎?” 林采到這時候才恍然大悟。
内心的感覺異常複雜,既感動又佩服,且還不免自慚與不安。
自慚的是思慮不如韓文來得細密,而不安的是怕一着錯,滿盤輸,誤了大事。
見此光景,韓文反倒安慰她說:“大姊、二姊的好意。
我很感激。
不過,皇上或許也可想到,可以留着我代二姊出塞,否則,我面奏皇上亦還來得及挽回。
” “但願如此,”林采激動地說:“三妹,我真沒有想到。
你為昭君,用心如此之深,實在了不起!” 韓文強持地笑着,心裡充滿了一種自豪的感覺。
本來一直是随人擺布,一忽兒是掖庭内子,一忽兒是甯胡長公主,一忽兒又回掖庭。
女孩兒家嬌貴的身份,被折騰得不成樣子,如今可是要挺起脊粱來做自己的主了,料定終究仍會以甯胡長公主的身份和番,将來不管會吃多少苦,但叫青史留名,便不枉了這一生!
“二妹,你實在大可寬心。
照我看,九九歸原,到頭來,你仍是一位漢家的妃子。
” “大姊,”昭君有些詫異地問:“你這話從何而來?莫非皇上說了什麼?” “皇上對你實在仁至義盡了。
二妹,你亦不必固執,軍國大事,後宮可以不管,一切聽皇上的就是。
” 昭君恍然大悟,皇帝仍舊打算興兵,而且聽這口氣,林采認為皇帝的決定是睿智的。
這是“逢君之惡”,她頗生反感,所以依舊保持沉默。
在林采,這等于是一種試探,見此光景,自然住口不語,搭讪着站起身來說:“我看看去。
他們是怎麼個情形了。
” 所謂“他們”,是指皇帝與韓文。
等她走近帷幕,隻見秀春向她微微搖手,林采便蹑手蹑腳地走到牆邊,極輕地掀起帷幕一角,向裡張望。
所看到的情景,多少使林采感到意外,皇帝面容嚴肅,韓文正襟危坐,倒像召見大臣,平章國事的模樣。
兩個人的聲音都不高,而林采又隔甚遠,所以裡面說些什麼一無所知。
可以确定的是,絕非調笑。
轉眼之間,皇帝已站了起來,韓文的動作比他更快,急步走在前面,掀起帷幕。
高聲說道:“伺候皇上回宮。
” 怎的要回宮了?林采旋即想起,自己是假裝燙傷了手的,此時不便讓皇帝發現,便往屏風後面一躲。
好一會聽聲音靜了下來,方始現身。
回到昭君那裡,隻見韓文跟她正在促膝深談。
“怎麼?”林采迫不及待地問:“皇上忽然想回宮了?” 韓文的神情很尴尬,仿佛辜負了他人極大的一番盛意而又無理由可以解釋似地。
“莫非皇上生氣了?”這是故意逼韓文的一句話。
林采也知道,皇帝并未生氣。
“說來話長。
”是昭君開口,臉上卻是感動的神色:“慢慢談吧,總而言之,越是這樣,越讓我不安。
” 話越來越玄虛了!林采是比較穩重的人,便不急着往下追問,隻說:“三妹,我在帷幕外面張望了好半天,你知道不知道?” “不知道。
” “我很奇怪,你跟皇上談得似乎很深,很認真,倒是談些什麼呀?” “回頭告訴你。
” 到得晚飯已過,昭君服了藥先自歸寝。
韓文始斜倚薰籠,将與皇帝所談的一切,原原本本都告訴了林采。
她們真是很盡了一番心,為皇帝與昭君打算,十分周到。
首先,她勸皇帝要忍耐一時,上林苑再也休來,而且昭君二字亦最好不提。
唯有這樣将心上人置之度外的态度,才可以免除太後的顧慮與防慮。
同時,也唯有用這樣的态度,才可以挽回母子的情感,而一旦真要用兵之時,太後才有可能同意。
“皇上聽了沒有呢?”林采插嘴問說。
“蒙皇上喜納了。
” “今天皇上不願留在這裡,就為的是照你的話,要絕迹于上林苑?” “那倒不是。
”韓文又說:“我又替皇上獻了一計,果真要攻呼韓邪,宜乎出奇兵。
正不妨以送親為名,瞞過呼韓邪,到了時候,打他個措手不及。
” “想不到你還懂兵法!”林采笑道:“皇上真該練一隊娘子軍,就派你當統帥。
” “這是我一時想到,皇上亦不會真的聽我。
他說,他要跟陳湯去商量。
” “還談些什麼?” “還有,就談一開春便奉太後巡幸離宮,以便陳湯發兵。
” “怪不得!這都是一本正經的事。
”林采緊接着又問:“皇上對你怎麼樣?” “沒有怎麼樣。
”韓文臉上發紅,顯然的,她是害羞不能說實話。
林采當然還要追問:“他有什麼表示?” “應該有什麼表示?”韓文反問。
林采不容她閃避,湊在她耳邊輕輕問道:“有沒有說,他喜歡你,要你陪他?” 韓文羞得連耳根都紅了,想起皇帝曾一度探手入懷,便連心都跳得很厲害了。
“别害羞!”林采問道:“到底怎麼回事?” 于是,她用極低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他要,我說不好。
這裡是昭君的地方,應該尊重她。
皇上不噜蘇了。
” “原來這麼回事!”林采又問:“那麼皇上可曾說,回宮之後,再來宣召。
” “沒有。
” “沒有?”林采略有些困惑。
凝神想了一會說:“是了!”一定是路太遠,宣召不便。
我有主意了。
” 韓文不知道她是何主意?不便問,也不想問。
第二天一早,林采去跟昭君商議,想将韓文送回掖庭。
唯一的原因是,便于皇帝宣召。
昭君亦原有此意,不想林采所見正同,自然高興。
不過,韓文是奉旨來此陪伴昭君,仍須奉了旨意才能回掖庭。
“這也不難辦到。
”林采答說:“我想不如索性由二妹寫個表啟,送呈禦前,請将三妹遣回,豈不簡捷了當?” “這倒使得。
隻不知如何措詞方為得體?” “是的,這道表啟得好好斟酌。
我看要這麼說,表面上多謝皇上派她來陪伴,如今病已痊可,不必再陪,暗地裡卻要有薦賢的意思。
” “說得是!等我來試試看。
” 于是昭君提筆拟了個稿子,與林采字斟句酌,認為妥當了,方始用木簡漆書,繕寫停當,時已近午,随即派人送到未央宮。
韓文這天上午正好也在寫家書,對于她兩個姊姊的作為,一無所知。
到得午膳時,方始見面,隻覺肴馔格外豐盛,卻再也想不到,昭君有替她“餞行”的意味在内。
飯罷閑坐,等昭君托故避開,林采才悄悄說道:“三妹,你不妨收拾收拾随身衣服,說不定今天就有旨意,讓你搬回掖庭。
” “怎麼?”韓文愣了好一會才說:“我完全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是這樣的,我跟二妹的想法完全相同,如今是該你出頭的時候了。
” 聽林采細說了緣由,韓文的表情,着急多于一切:“大姊,這件事做得魯莽了!”她說:“能不能把那道表啟追回來?” 這下輪到林采大惑不解了,睜大了眼問:“為什麼?” “回頭我再講道理給你聽。
請先回答我的話。
” “不行!”林采搖搖頭:“這時怕已經送到禦書房了。
” 韓文皺着眉不作聲,好久才說了句:“隻好另想别法。
” “三妹,”林采不安地問:“莫非我們做錯了,錯在哪裡?你快說給我聽。
” “大姊,你應該想得到,興兵是萬不得已之事!與呼韓邪到底不是什麼正邪不并存,漢賊不兩立的深仇大恨。
若是呼韓邪能夠懾于漢家聲威,臣服求和,自然以和為貴。
到那時候,拿什麼跟人家和?” “我不知道。
”林采答說:“我也不大聽得懂你的話。
” “這也怪我不好。
”韓文自責似地說:“我應該早把我的想法告訴你,就不會有這麼陰錯陽差的事發生。
” “你的想法是什麼?” “我有個想法,一直擺在心裡。
興兵必不可免,而和總是要和的。
既然和好,自然仍舊結親。
二姊當然不會到塞外,然則不應該有個人替她嗎?” 林采到這時候才恍然大悟。
内心的感覺異常複雜,既感動又佩服,且還不免自慚與不安。
自慚的是思慮不如韓文來得細密,而不安的是怕一着錯,滿盤輸,誤了大事。
見此光景,韓文反倒安慰她說:“大姊、二姊的好意。
我很感激。
不過,皇上或許也可想到,可以留着我代二姊出塞,否則,我面奏皇上亦還來得及挽回。
” “但願如此,”林采激動地說:“三妹,我真沒有想到。
你為昭君,用心如此之深,實在了不起!” 韓文強持地笑着,心裡充滿了一種自豪的感覺。
本來一直是随人擺布,一忽兒是掖庭内子,一忽兒是甯胡長公主,一忽兒又回掖庭。
女孩兒家嬌貴的身份,被折騰得不成樣子,如今可是要挺起脊粱來做自己的主了,料定終究仍會以甯胡長公主的身份和番,将來不管會吃多少苦,但叫青史留名,便不枉了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