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民,大惡通于天。
臣延壽,臣湯,将義兵,行天誅。
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天氣晴明,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其屬下,宣懸首蠻陌,以示萬裡。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皇帝舉爵一飲而盡,重重地又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此所以非讨伐呼韓邪不可。
不然,将來就要大費手腳了。
” “皇上高瞻遠矚,婢子等莫可贊一詞。
隻是,”韓文躊躇了一會,終于說出口:“唯恐戰事沒有把握。
” “這你不必杞憂!漢朝如果連呼韓邪都制服不了,還能稱為‘強漢’嗎?” “是!婢子失言。
”韓文示意林采為皇帝“上壽”。
雙雙舉杯,卻仍舊由韓文緻頌:“婢子等預駕皇上,命将出師,百凡順遂,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 皇帝笑容滿面地接受了。
又還賜韓文一杯,自己陪了一爵。
臉浮大白,略有酒意,談興亦就越發好了。
話題不脫讨伐呼韓邪一事。
皇帝對陳湯深具信心,所以他如何調兵遣将,不聞不問。
極有把握地表示,隻待冬去春來,陳湯領數千勁卒,晝夜急馳,一戰而勝,隻在明年初夏,便可班師。
“長公主出塞,”韓文問道:“不也定在明年春天?” “定是這麼定,到時候看情形。
”皇帝答說:“那時,也許走到半路,已聞捷報,重新折回京城;也許根本就不必多此一舉。
如今——” 皇帝突然頓住,長歎一聲,是頗為無奈的神情。
林韓二人不知皇帝何以有此表情?雖不敢問,卻都現出渴求解答的神色。
“如今隻有一道礙,怕到時候太後仍會插手幹預。
”皇帝惘惘然地說:“怎得想個法子,瞞着太後才好!” 話中有征詢的意味,林采與韓文都聽得出來。
林采持重,不敢多說。
韓文卻喉頭癢癢地,有不吐不快之感。
“婢子妄陳,”她終于說了出來:“要瞞住太後,事并不難。
不過,婢子的愚見,與其隐瞞,不如說服。
” “喔!”皇帝亂眨着眼,顯得對她的話很感興趣似地:“韓文,你倒先說,怎的瞞住太後,事并不難?” 韓文剛要開口,林采投過來一個示警的眼色。
這使她警覺了!心裡也懊悔。
宮闱之中的是非,往往由此而生。
替皇帝出主意瞞住太後,說起來便是邪謀,便是蠱惑,倘或傳到太後耳中,便是一場皇帝都救不得的殺身之禍。
這樣想着,不由得便打了個寒噤。
皇帝卻全然不能體會她如此嚴重的心境,關心地問:“你是不是冷?來,過來,這裡暖和。
” 一面說,一面伸手過來,想拉她到薰爐旁邊。
韓文有些惶恐失措,又有些受寵若驚,心裡失了主宰,行動便有些錯亂。
及至皇帝一拉住她的手,方寸之間更如一池吹绉了的春水,身子發軟,竟一頭栽倒在皇帝懷中。
這一下,神智反而比較清楚了,若有人誤會她是有意狐媚,那可是洗不清的冤屈。
因此,身子一仰,雙手一撐,從皇帝懷中滑出來,正襟危坐,滿臉赤紅地說:“婢子失禮。
” “這要什麼緊!你坐過來。
” “是!”韓文恭恭敬敬地回答,膝行兩步,靠近薰爐。
“你還沒回複我的話,”皇帝提醒她說。
韓文定定神才想起,皇帝要問的是什麼?本來是在想法子閃避的,此刻變了主意。
因為一本正經地奏對,正好将剛才的失态,掩飾得不留痕迹。
于是略想一想,正容答道:“漢家離宮三十六,幸喜都在關中,最遠也不過到鳳翔。
皇上奉皇太後稍作巡幸,亦不緻勞民傷财。
倘或陳将軍發兵之日,正皇太後遊覽之時,豈不就瞞過去了?” “有理,有理!”皇帝拍掌嘉許:“不想你胸中頗有邱壑。
定照計而行。
” “不過,”韓文緊接着又說:“如果不須隐瞞,得使皇太後曉然于皇上不能不用兵之故,默贊其成,最得上策。
” “上策是上策,行不通又為之奈何?” “隻要說得動聽,皇太後自然接納。
” 皇帝看一看韓文,又看一看林采,将手中的酒爵放下,憑案問道:“聽你所說,似乎另有一番見解,倒說與我聽聽。
” “婢子哪裡有什麼見解?隻不過由皇上的垂谕,想到有兩個說法,或者能夠打動皇太後。
第一、國家為安西陲,很費過一番經營。
如今呼韓邪無禮,如果不早作處置,過去的心血,恐将白費。
”說到這裡,韓文停了下來,是等待皇帝對她的第一點看法,作個詳斷,再作道理。
皇帝也很慎重,閉着嘴想了好一會才開口:“這個說法稍微有點牽強,不過意思很好。
拿當初征服郅支,與如今讨伐呼韓邪,作為國家為安西陲一整套的作法,則不但師出有名,而且仍由陳湯領兵挂帥,亦就成了順理成章事了。
你再說第二點!” 韓文受此誇獎,越發矜持,垂着眼,緩慢地說:“第二個說法,或不免違心。
不過,雖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亦須說得通才好。
婢子怕這個說法,不易為人同意。
” “且休管!你隻說來着。
” “說是:呼韓邪有不臣之心,借故生釁;即令委屈,未必可以求全,就算遣長公主遠嫁,呼韓邪恐不會念漢家和親的恩德,依舊會假借别樣名義,移兵侵犯——” “這個說得好!”皇帝不待她說完,便搶着說:“沒有人敢不聽。
不然——”皇帝亦沒有再說下去。
因為他想到一個鉗制人口的辦法,雖有效而近乎不講道理,此時不便先說。
看到皇帝與韓文如此投機,林采自不免在心底泛起酸味。
但一到她自己發覺,立即自與我譴責,不該有此妒意。
當初姊妹結義,曾有盟詞,禍福相共。
縱或雨露不能均沾,但姊妹得寵,與有榮焉。
再說,自己身為大姊,應該處處照應妹子,何可相妒? 這樣一想,決定為韓文制造機會。
“皇上可要進一瓯醒清湯?”她問。
“好,好!”皇帝很高興地說:“正在想一瓯酸酸兒的湯喝。
” “婢子即刻去辦!”林采頓首告退。
臨走時向韓文使個眼色,示意她放出手段來籠絡皇帝。
等将一瓯用鮮魚椒酢調制的醒湯做好,林采命秀春送了上去。
囑咐她說:“你說我的手給燙傷了,不能到禦前伺候。
倘如不問,你就不必多說。
” 遣走秀春,又召周祥,是問他倘或皇帝今夜留在上林苑,有何規矩?周祥告訴她說,應該通知掖庭令,皇帝是獨宿,還是有人薦寝?召幸的是誰,亦須記在簡冊,以便将來查考。
“我知道了。
”林采點點頭:“皇上今夜大概不會回宮了,你等消息吧!” 接着,她又找來一個掌管寝殿的老婆子,吩咐她準備衾枕,以便皇帝留宿。
安頓好了一切,方始去看昭君。
昭君依舊神情蕭索,她的心裡很矛盾,要避嫌疑,卻又忍不住去想林采、韓文與皇帝談笑,是如何熱鬧?幾次想借故重回筵前,而總覺得不妥。
就在這有些坐立不安的當兒,看到林采,心裡倒是一喜。
“大姊,你怎麼不在皇帝跟前?” “我是特意避出來的。
”林采看了逸秋一眼。
昭君會意了,将她拉到一邊,悄然問道:“三妹怎麼樣?” “三妹今天可出了風頭了。
”林采答說:“在皇上面前侃侃而談,一點都不露怯。
” “喔,”昭君關切地問:“談些什麼?” 這就不便透露了,因為料知昭君不以為然,必起争辯。
在此時大非所宜,所以含含糊糊地答說:“話很多,一時也說不盡。
” “稍微說些我聽。
” “是——是大罵毛延壽。
”林采趕緊将話題扯開:“皇上對三妹似乎很中意。
我想,承恩在今朝,皇上今天大概不會回宮了。
” 接着,林采将她所作的部署,都說了給昭君聽,昭君的本意就在薦賢代自,聽了當然高興,不過有些替林采委屈。
想說幾句安慰她的話,卻又難以措詞,隻得暫且丢開。
這沉默而又有臉上心事的神情,使得林采誤會了,以為她終究難舍恩情,心生感慨,所以
臣延壽,臣湯,将義兵,行天誅。
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天氣晴明,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其屬下,宣懸首蠻陌,以示萬裡。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皇帝舉爵一飲而盡,重重地又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此所以非讨伐呼韓邪不可。
不然,将來就要大費手腳了。
” “皇上高瞻遠矚,婢子等莫可贊一詞。
隻是,”韓文躊躇了一會,終于說出口:“唯恐戰事沒有把握。
” “這你不必杞憂!漢朝如果連呼韓邪都制服不了,還能稱為‘強漢’嗎?” “是!婢子失言。
”韓文示意林采為皇帝“上壽”。
雙雙舉杯,卻仍舊由韓文緻頌:“婢子等預駕皇上,命将出師,百凡順遂,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 皇帝笑容滿面地接受了。
又還賜韓文一杯,自己陪了一爵。
臉浮大白,略有酒意,談興亦就越發好了。
話題不脫讨伐呼韓邪一事。
皇帝對陳湯深具信心,所以他如何調兵遣将,不聞不問。
極有把握地表示,隻待冬去春來,陳湯領數千勁卒,晝夜急馳,一戰而勝,隻在明年初夏,便可班師。
“長公主出塞,”韓文問道:“不也定在明年春天?” “定是這麼定,到時候看情形。
”皇帝答說:“那時,也許走到半路,已聞捷報,重新折回京城;也許根本就不必多此一舉。
如今——” 皇帝突然頓住,長歎一聲,是頗為無奈的神情。
林韓二人不知皇帝何以有此表情?雖不敢問,卻都現出渴求解答的神色。
“如今隻有一道礙,怕到時候太後仍會插手幹預。
”皇帝惘惘然地說:“怎得想個法子,瞞着太後才好!” 話中有征詢的意味,林采與韓文都聽得出來。
林采持重,不敢多說。
韓文卻喉頭癢癢地,有不吐不快之感。
“婢子妄陳,”她終于說了出來:“要瞞住太後,事并不難。
不過,婢子的愚見,與其隐瞞,不如說服。
” “喔!”皇帝亂眨着眼,顯得對她的話很感興趣似地:“韓文,你倒先說,怎的瞞住太後,事并不難?” 韓文剛要開口,林采投過來一個示警的眼色。
這使她警覺了!心裡也懊悔。
宮闱之中的是非,往往由此而生。
替皇帝出主意瞞住太後,說起來便是邪謀,便是蠱惑,倘或傳到太後耳中,便是一場皇帝都救不得的殺身之禍。
這樣想着,不由得便打了個寒噤。
皇帝卻全然不能體會她如此嚴重的心境,關心地問:“你是不是冷?來,過來,這裡暖和。
” 一面說,一面伸手過來,想拉她到薰爐旁邊。
韓文有些惶恐失措,又有些受寵若驚,心裡失了主宰,行動便有些錯亂。
及至皇帝一拉住她的手,方寸之間更如一池吹绉了的春水,身子發軟,竟一頭栽倒在皇帝懷中。
這一下,神智反而比較清楚了,若有人誤會她是有意狐媚,那可是洗不清的冤屈。
因此,身子一仰,雙手一撐,從皇帝懷中滑出來,正襟危坐,滿臉赤紅地說:“婢子失禮。
” “這要什麼緊!你坐過來。
” “是!”韓文恭恭敬敬地回答,膝行兩步,靠近薰爐。
“你還沒回複我的話,”皇帝提醒她說。
韓文定定神才想起,皇帝要問的是什麼?本來是在想法子閃避的,此刻變了主意。
因為一本正經地奏對,正好将剛才的失态,掩飾得不留痕迹。
于是略想一想,正容答道:“漢家離宮三十六,幸喜都在關中,最遠也不過到鳳翔。
皇上奉皇太後稍作巡幸,亦不緻勞民傷财。
倘或陳将軍發兵之日,正皇太後遊覽之時,豈不就瞞過去了?” “有理,有理!”皇帝拍掌嘉許:“不想你胸中頗有邱壑。
定照計而行。
” “不過,”韓文緊接着又說:“如果不須隐瞞,得使皇太後曉然于皇上不能不用兵之故,默贊其成,最得上策。
” “上策是上策,行不通又為之奈何?” “隻要說得動聽,皇太後自然接納。
” 皇帝看一看韓文,又看一看林采,将手中的酒爵放下,憑案問道:“聽你所說,似乎另有一番見解,倒說與我聽聽。
” “婢子哪裡有什麼見解?隻不過由皇上的垂谕,想到有兩個說法,或者能夠打動皇太後。
第一、國家為安西陲,很費過一番經營。
如今呼韓邪無禮,如果不早作處置,過去的心血,恐将白費。
”說到這裡,韓文停了下來,是等待皇帝對她的第一點看法,作個詳斷,再作道理。
皇帝也很慎重,閉着嘴想了好一會才開口:“這個說法稍微有點牽強,不過意思很好。
拿當初征服郅支,與如今讨伐呼韓邪,作為國家為安西陲一整套的作法,則不但師出有名,而且仍由陳湯領兵挂帥,亦就成了順理成章事了。
你再說第二點!” 韓文受此誇獎,越發矜持,垂着眼,緩慢地說:“第二個說法,或不免違心。
不過,雖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亦須說得通才好。
婢子怕這個說法,不易為人同意。
” “且休管!你隻說來着。
” “說是:呼韓邪有不臣之心,借故生釁;即令委屈,未必可以求全,就算遣長公主遠嫁,呼韓邪恐不會念漢家和親的恩德,依舊會假借别樣名義,移兵侵犯——” “這個說得好!”皇帝不待她說完,便搶着說:“沒有人敢不聽。
不然——”皇帝亦沒有再說下去。
因為他想到一個鉗制人口的辦法,雖有效而近乎不講道理,此時不便先說。
看到皇帝與韓文如此投機,林采自不免在心底泛起酸味。
但一到她自己發覺,立即自與我譴責,不該有此妒意。
當初姊妹結義,曾有盟詞,禍福相共。
縱或雨露不能均沾,但姊妹得寵,與有榮焉。
再說,自己身為大姊,應該處處照應妹子,何可相妒? 這樣一想,決定為韓文制造機會。
“皇上可要進一瓯醒清湯?”她問。
“好,好!”皇帝很高興地說:“正在想一瓯酸酸兒的湯喝。
” “婢子即刻去辦!”林采頓首告退。
臨走時向韓文使個眼色,示意她放出手段來籠絡皇帝。
等将一瓯用鮮魚椒酢調制的醒湯做好,林采命秀春送了上去。
囑咐她說:“你說我的手給燙傷了,不能到禦前伺候。
倘如不問,你就不必多說。
” 遣走秀春,又召周祥,是問他倘或皇帝今夜留在上林苑,有何規矩?周祥告訴她說,應該通知掖庭令,皇帝是獨宿,還是有人薦寝?召幸的是誰,亦須記在簡冊,以便将來查考。
“我知道了。
”林采點點頭:“皇上今夜大概不會回宮了,你等消息吧!” 接着,她又找來一個掌管寝殿的老婆子,吩咐她準備衾枕,以便皇帝留宿。
安頓好了一切,方始去看昭君。
昭君依舊神情蕭索,她的心裡很矛盾,要避嫌疑,卻又忍不住去想林采、韓文與皇帝談笑,是如何熱鬧?幾次想借故重回筵前,而總覺得不妥。
就在這有些坐立不安的當兒,看到林采,心裡倒是一喜。
“大姊,你怎麼不在皇帝跟前?” “我是特意避出來的。
”林采看了逸秋一眼。
昭君會意了,将她拉到一邊,悄然問道:“三妹怎麼樣?” “三妹今天可出了風頭了。
”林采答說:“在皇上面前侃侃而談,一點都不露怯。
” “喔,”昭君關切地問:“談些什麼?” 這就不便透露了,因為料知昭君不以為然,必起争辯。
在此時大非所宜,所以含含糊糊地答說:“話很多,一時也說不盡。
” “稍微說些我聽。
” “是——是大罵毛延壽。
”林采趕緊将話題扯開:“皇上對三妹似乎很中意。
我想,承恩在今朝,皇上今天大概不會回宮了。
” 接着,林采将她所作的部署,都說了給昭君聽,昭君的本意就在薦賢代自,聽了當然高興,不過有些替林采委屈。
想說幾句安慰她的話,卻又難以措詞,隻得暫且丢開。
這沉默而又有臉上心事的神情,使得林采誤會了,以為她終究難舍恩情,心生感慨,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