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也明白,太後勸他不必召集廷議,是為了廷議如果主和,他必不肯聽從。

     那一來就會引起極大的波瀾,決非國家之福。

     當然,如果主戰的人多,則經過廷議,師出有名,自己在此刻可以很響亮地說一句:“請放心,一定照延議辦!”無奈,這一層并無把握,就說不起硬話了。

     “人生在世,不管什麼身份,都會有不如意的事,全靠自己善于譬解,才能消除煩惱。

    皇帝,”太後語重心長地說:“你要想想你的責任!” “是。

    ”皇帝低頭答應着。

    欲言又止地,始終沒有一個确實的答複。

     于是太後催問:“你覺得我的話怎麼樣?” “母後的訓示自當遵從。

    不過,”皇帝很吃力地說:“和也很難。

    ” “怎麼難法?” “講和不是投降?” “誰要你投降?”太後說道:“呼韓邪再無禮,也不至如此狂妄。

    ” “即非投降,受辱是一樣的。

    ” “這,我就不明白了!和親怎麼說是受辱?如以為門不當,戶不對,漢家的長公主下嫁匈奴是失了面子,那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

    ” “是!”皇帝忽然想到一個說法,理直氣壯了:“昭君已受了明妃的封号,豈可再遣出塞外?以漢宮的妃嫔,而為單于的阏氏,有辱國體。

    ” 這話說得太後一愕。

    “我們沒有想到這一層。

    ”她沉吟了好一會,突然問道:“皇帝,你是說,你之不願送昭君出塞,是為了保全國家的體面,而不是你自己舍不得昭君?” “是!”皇帝很響亮地答應着。

     “好!”太後沉着地點點頭:“我總想得出法子。

    ” 皇帝不知道太後有何善策?設身處地去想了又想,認為太後不會想出什麼好法,昭君是一定可以留下來了!如今之計,隻是如何安撫呼韓邪而已。

     “除了割地,什麼都好辦!”他自語着。

    立即宣石顯和匡衡,說了自己的決定,讓他們去籌劃,如何再去跟呼韓邪講和。

     誰知到了第二天,建章宮中起了極大的變化。

     所得到的報告,王昭君已經不在建章宮中。

    來報的是一名太監。

    由于昭君不喜太監執役,除了一天一次灑掃殿廷,以及粗重工作為宮女力弱所不勝,方始傳喚太監入内以外,平時隻能在殿門以外待命。

    所以這名太監隻見到箱籠移出宮外,昭君眼淚汪汪地上了車,此外,即無所知。

     皇帝自然着急,不知昭君因何移居,移到何處,來接的車輛又是奉何人所派?這一切疑團,派周祥去一問,自然立即就可明白。

    而皇帝仍覺得一來一往,多費周折,不如直截了當,親自去查問。

     “命駕建章宮!”皇帝囑咐:“要快。

    ” 要快就不能傳集應有的随從。

    周祥知道皇帝的心境,弄來一輛安車,讓皇帝坐上以後,親自執辔,很快地趕到了。

     建章宮平靜如常,但一進了殿門,立刻就感覺到了。

    因為有一架鹦鹉,調教得極其伶俐,平時一見皇帝駕到,就會一聲聲呼喚:“明妃接駕!”此時聲息不聞。

    而且擡眼搜索,也看不到彩羽朱喙了。

     來接駕的是秀春。

    她行禮未畢時,皇帝便即開口問了:“明妃呢?” “奉懿旨,遷回掖庭了。

    ” “遷回掖庭?”皇帝越發驚詫:“你沒有聽錯吧?莫非遷到上林苑?” “回皇上的話,是掖庭。

    ” “誰來傳的旨?掖庭令?” “不!是馮婕妤。

    ”秀春又說:“不過随後,掖庭令就來照料了。

    ” 何以派馮婕妤來傳懿旨?皇帝深為不解。

    不過送掖庭而非送上林苑,卻不一定是壞事。

    因為這至少表示,太後并沒有将韓文換回來,仍舊以昭君為甯胡長公主的打算。

     “我再問你,馮婕妤可還說了些什麼?” 問到這話,秀春便想起馮婕妤冷峻的臉色,遂即答道:“除了傳懿旨以外,一個字也沒多說。

    ” “明妃呢?有什麼話?” “除了謝恩以外,另外沒有說話。

    ” “也不問問,皇太後為什麼讓她遷回掖庭?” “沒有!”秀春又加了一句:“明妃不肯問的。

    ” “為什麼?” 皇帝脫口問了這一句,随即覺得自己的話多餘。

    那樣一問,明明是覺得遷回掖庭是受了委屈的表示。

    以昭君的性情,是不會有此一問的。

     既然問不出所以然來,惟有派人去查詢。

    當時吩咐周祥即刻趕往掖庭,問明究竟,迅速回奏。

     不想周祥未回,又另有一報,說是太後已下懿旨:昭君賜死,照長公主的兇儀殡殓。

    這如晴天一個霹靂,倉猝之間,無法查證。

    亦不敢費功夫等查明白再作處置,唯一可做之事便是一面派人到掖庭傳旨:太後的懿旨,暫緩遵行;一面趕到慈壽宮去救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