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回到長安,匡衡行裝剛卸,石顯便來拜訪了。

     慰問寒暄,有好一會的周旋。

    談到此行的結果,匡衡歎口氣,将經過情形,細細說了一遍,石顯臉色大變,聽完,久久不語。

     “石公,你覺得很意外吧?” “唉!”石顯歎口氣:“呼韓邪居然這樣子不通人情!實在想不到。

    ” “真可謂之為翻臉無情。

    ”匡衡說道:“最令人不解的是,談得好好的,轉個背,馬上就變了!我看其中必定有人搗鬼。

    ” “有人搗鬼?” “是,我想是毛延壽。

    ” 石顯也是這麼想的,但在匡衡面前卻不能承認,因為準毛延壽随呼韓邪而去,是出于石顯的主意。

    而今毛延壽甘為漢奸,他就得負主要責任,所以否認其事。

     “不會,不會!必是史衡之的花樣。

    ”他又叮囑:“匡公,明天見駕,不必提毛延壽的事。

    ” 匡衡點點頭,卻又問道:“如果皇上問起毛延壽,我怎麼說?” 石顯想了一下答說:“果然問起,你隻說毛延壽病得快要死了。

    ” 這一夜石顯幾乎通宵不寐。

    想來想去,用兵一事,畢竟不妥。

    因為自他代掌少府之後,方始發覺,财用不足,遠征即令能夠成功,亦已大傷元氣,還是以和為貴。

     皇帝是在便殿延見匡衡,聽取報告之後,手擊禦案,大發雷霆:“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斷然決然地說:“隻有用兵了!” “請皇上三思!”匡衡奏谏:“兵兇戰危。

    ” “臣等又何嘗不想大張撻伐,宣揚國威?無奈,”石顯很吃力地說:“此非用兵之時。

    ” “為什麼不是用兵之時?” “戰備不足,财用未充。

    而況雨雪載途,調兵困難。

    ” “是的。

    ”匡衡接口說道:“臣亦以為天時、地利、皆于我不利。

    ” “哼!”皇帝冷笑:“我看最不利的是人和。

    我告訴你們,我決不能受辱!若說雨雪載途,調兵困難,那就在來年春天發兵好了。

    ” 石顯松了一口氣。

    來年春天還早,到時候再看情形說話。

     辭出殿去,石顯立即關照僚屬,大設酒宴,邀請朝貴聚會。

    這一次,匡衡作了很詳細的報告。

    除了呼韓邪的态度以外,還有一路的見聞,主要的是呼韓邪在軍事方面的部署。

    照他的看法,仗是打不起來的,但如不加安撫,逼成僵局,事情就很難說了。

     應邀的賓客,有些長于軍事,有些熟悉邊情,這兩類人發言最多,問了匡衡許多話。

    會中雖然未作結論,但一直在細心傾聽而很少開口的石顯,卻有一個相當精确的估計:至少有一半的人,認為呼韓邪既然隻是虛言恫吓,并無甘冒戰火的決心,則漢朝即不宜輕言發兵。

     另外一半,又分成兩派:一派完全站在皇帝的這一面,覺得呼韓邪忘恩負義,驕慢自大,應該興師問罪;一派則以為伸張國威,亦非用兵不可,但要值得一戰。

    為了一個婦人而以兵戎相見,則師出無名,未戰先就輸了一着。

     總結起來,可以說是不主張在此時開戰的,占了極大多數。

    當然,果真召集廷議,可能會有人改變了論調。

    而石顯心裡有數,即令在座的人,在皇帝面前不改口,亦不宜召集廷議,因為那隻有逼得皇帝憤懑莫釋,一意孤行。

     “石公,”匡衡悄悄問道:“今日之會,公意具見,是不是該奏聞皇上?” “不是!”石顯以同樣低的聲音答說:“應該奏聞皇太後。

    ” 仍然是經由馮婕妤這條路子,将這件大事傳入太後耳中。

     附帶還有一個請求,希望太後婉言勸導皇帝,避免用命令的語氣。

     太後接納了請求,所以采取比較緩和的手段。

    先派人偵察皇帝的動靜,得到的報告是,皇帝終夜徘徊,口中念念有詞,對和戰大計,頗難決斷。

     既然如此,正宜及時勸阻。

    于是等皇帝照例朝見省視之時,以慈愛的口吻問道:“聽說你這兩天,晚上總睡不好,中夜還起身徘徊,到底是甚事讓你為難?” “呼韓邪無禮,想來母後已經知道了?” “是啊!這件事該有個處置。

    ” “正是如此。

    兒臣就為了考慮和戰,所以晚上睡不好。

    ” “那麼考慮定了沒有呢?” “大計難決。

    ”皇帝答說:“還要召集廷議。

    ” “你看文武群臣是主戰的多,還是主和的多。

    ” “這,這很難說。

    ” “我勸你還是不要召集廷議的好。

    ”太後問說:“其中的道理你明白不明白?” 太後有一番解釋。

    照她的估計,臣下主和的多,不必召集延議,便可斷定。

    皇帝如果尊重公意,則無須經過廷議,徑自照大家的意思去做,豈不更顯得英明。

     聽完這幾句話,皇帝好半晌作聲不得。

    他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