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太後剛剛召見過掖庭令,問了昭君迂回掖庭的情形,又問可曾接到昭君賜死的懿旨?答奏是:“剛剛接到,正在遵辦。

    ” 所謂“正在遵辦”,是必須有所處置,而以秘密安靜為主,務須避免引起驚擾。

    所以通常都在深夜執行,或飲鸩,或自缢,任人自擇。

    如果自己下不了手,或者戀生不肯遵旨,才不得已用弓弦扣喉,與絞殺無異的手段。

     太後了解這些習例,召見掖庭令亦就因為有此習例,必須格外叮咛,限于正午複命。

    這就是說:在正午以前,必須處決昭君。

     就是在掖庭令剛從邊門退出之時,皇帝步履倉皇地趕到了。

     “母後!”皇帝一見面便跪倒:“請開恩!” 太後見皇帝一到,便知來意,心裡好不自在!此時故意問說:“開什麼恩?” “請恕王昭君一死。

    ” 原以為皇帝隻知道昭君遷回掖庭,誰知竟連賜死的懿旨,他也知道了!太後大為生氣,看着左右大聲問道:“是誰多嘴,告訴了皇上?” 随侍在側的皇後急忙回答,斬釘截鐵地說:“沒有人敢多嘴!消息絕非在這裡洩漏。

    ” “是兒臣到了建章宮才知道的。

    ”皇帝答說:“随後又聽說昭君已蒙賜死。

    請母後開恩,王昭君沒有錯。

    ” 真可謂口不擇言,其實最後那句話不說也不要緊,說了更壞。

     “她沒有錯,是我錯了?” 這一下,皇帝才知道話說得欠考慮,急忙争辯:“兒臣絕不是這個意思,敢于找個借口,忤逆母後。

    ” “是!母親請息怒。

    ”皇後也幫着求情:“皇上絕不是這個意思。

    ” “不是這意思,是什麼意思?事情擺在那裡很明白,非黑即白,昭君沒有錯處而賜死,當然是我不該下這道旨意羅!” “兒臣決不敢忤逆母後,不過王昭君實在可憐。

    ” 太後又何嘗不知道昭君可憐,不過事到如今,唯有硬起心腸,作個一了百了之計,因而冷冷答道:“可憐的人多着呢!” 這樣滴水潑不進去的情勢,迫得皇帝又隻好向皇後求援了。

    看在夫婦的分上,皇後明知太後意志堅決,而且已碰過一回釘子,說不得也隻好硬着頭皮,再讨一場沒趣。

     “請皇太後恕王昭君一死――” 一語未畢,引起太後的震怒,鐵青着臉打斷她的話:“慢着!怎麼你也這麼說!你不是有許多委屈,都是由王昭君身上來的嗎?你太懦弱,沒法兒整肅宮闱,來跟我哭訴,如今,我替你出面料理了,你倒又在那裡裝好人,這是怎麼說?” 這番責備不輕,皇後又羞、又愧、又委屈,不由得聲音就哽咽了,“臣妾死罪!”她跪了下來:“皇太後回護,臣妾感激得不知怎麼報答,也真不知道怎麼說才好。

    ” “你不會說,就别說了!” 這是暗示皇後不必過問。

    皇帝想到昭君命如遊絲,焦急莫名。

    深藏心底,怎麼樣也不願說的一句話,終于被逼了出來:“請母後開恩!”他說:“隻要王昭君不死,怎麼樣都可以!” 太後心想,早肯撤手,不是什麼風波都沒有?沉吟半晌,覺得不能不準,但還得問個清楚。

     “是送到塞外?” 皇帝心如刀絞,好半晌答不出來。

    不過表情上是看得出來的,真個無奈,唯有割舍。

    見此光景,太後卻真有些惱恨王昭君了。

     “哼!今天才知道,王昭君真的長過兇痣。

    ” “那――”皇帝忍不住分辯:“那是毛延壽瞎說。

    ” 這句話恰如火上加油,“你怎麼知道毛延壽瞎說?”太後沉下臉來:“我看他一點都沒有說錯。

    這一陣子,六宮不安,都是她一個人起的禍。

    如今索性大動幹戈了!我告訴你,我賜死是為了大漢朝的國體。

    ” 皇帝無語,皇後看太後意思有些活動了,心想反正釘子已碰得頭破血流了,不如再碰一下。

    否則,為德不卒,釘子就是白碰了。

     “皇太後為國家百姓操心,皇上也是知道的,總請皇太後開恩,先放寬一步。

    等臣妾去勸皇上,果然到了王昭君非死不可的時候,臣妾一定奏請皇太後再降懿旨。

    ” 這話說得相當委婉。

    而皇後站在皇帝一邊,又不免使太後勢孤之感,非趁勢收篷不可。

     怒氣不息而無可奈何,“好吧!”太後将置在玉座旁的拄杖拿起,頓一頓說:“我不管了,也管不了!看你非把大漢朝的天下斷送了不可!”說着,霍地站起身來,扭頭就走。

     “母後!母後!”皇帝跪了下來,拉住太後的衣服。

     皇後卻又拉住皇帝的衣服。

    等他轉臉來看時,她使個眼色,向外呶一呶嘴。

    皇帝恍然大悟。

    救人要緊,母後面前請罪,不必急在此一刻。

     于是皇帝松了手,而太後亦就毫無顧視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