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直到洞箫的袅袅餘音,散入微茫的星空,才現身出來。

     于是,逸秋急步走報。

    昭君既驚且喜,迎了上來,隻聽鼓樓上已打三更了。

     “皇上怎麼來了,而且這麼深的夜?” “不想睡,隻想來看看你。

    好一陣不見了,你身子怎麼樣?” “多謝皇上垂念,身子倒也無病無痛。

    ” “那還罷了。

    天天想來。

    ”皇上忽然歎口氣:“唉!不提也罷!” 他不提,她也知道――周祥跟逸秋很好,有話總告訴她,據說太後雖然接納了皇帝的請求,讓昭君仍舊在建章宮暫住,但限制皇帝不得到建章宮。

    像此刻的微行,當然是瞞着太後的。

     唯其如此,更令昭君感到君恩深重。

    但不便有何表示。

    隻說:“外面冷,皇上請殿中坐。

    ” “外面好,我愛這片月色。

    隻是,箫聲太凄涼了。

    ” “原來皇上早就駕到了!”昭君嗔責左右:“你們也不來告訴我!” “你别罵她們,是我不準她們驚動你的。

    那一來,我就無法聆聽你的妙奏了。

    ” “難得獻醜。

    ”昭君笑道:“偏偏落入皇上耳中:真正是有污清聽。

    ” “你吹得很有功夫了。

    可惜,這管箫,不是最好的。

    ” “原來皇上是行家。

    ” 皇帝緊接她的話說:“應該說是知音。

    ” 這句話讓昭君深為感動,也是最有力的鼓勵。

    她将秀春捧在手中的箫,取了過來說道:“願為知音,再奏一曲。

    ” “不,不!箫笛都傷氣,一之為甚,豈可再奏?”皇帝略停一下說:“這樣,我來試一曲,你用琵琶相和如何?” 于是秀春指揮宮女取來琵琶,為皇帝及昭君設座。

    琵琶非坐着彈不可,箫卻不便坐在錦茵上吹,所以皇帝倚着柱子坐在欄杆上,仰望着月亮說道:“有支曲子名為‘雲破月來’,你總知道。

    ” “是!” “你定弦吧!” 皇帝吹出一聲“角”音,昭君定好了弦,等箫聲一起,随即輕攏慢撚,絲絲入扣地應和着,曲調初起時,箫閑自如,宛如一片浮雲遨遊太空。

    忽然商聲陡起,音節激烈,仿佛飛沙走石,狂風大作。

    說也奇怪,就這時候,一片烏雲,遮住了月亮,花叢牆角在靜悄悄偷聽的宮女,都覺得凄恻恻地想哭了。

     漸漸地,箫聲琵琶聲都慢了下來,低了下來,然後在不知不覺間,又變得寬舒平和了。

    天上的烏雲亦緩緩移過,月色漸露,終于清光大來。

    戛然一聲,琵琶上的大小弦,盡皆沉寂,留下洞箫的悠長餘韻。

     “高明之極!”昭君由衷地贊美:“皇上果然比昭君吹得好。

    ” 皇帝聽而不聞,雙眼隻是望着空中,月色映照,發現兩顆晶瑩的淚珠。

    昭君大吃一驚。

     “皇上!”她失聲而喊。

     皇帝亦是一驚,擡眼從昭君臉上驚疑的神色中,才發覺頰上涼涼地,淚痕未幹。

     “噢,”皇帝強笑着:“沒有什麼!” 這是尴尬的局面。

    秀春和逸秋都善體人情,将心比心,知道皇帝不願讓大家看這樣的情形。

    而且如此良宵,正宜低訴相思,什麼人在旁邊都是惹厭的。

    所以兩人交換了一個眼色,悄悄退下。

    其餘的宮女,随同進退,霎時間走得幹幹淨淨了。

     “昭君真想不明白,皇上為什麼突然傷心。

    ” “一時的感觸。

    ”皇帝神情如常了:“你冷不冷,不如回殿中去坐。

    ” 一面說,一面便伸手去捏一捏昭君的手臂。

    翠袖單寒,動人憐惜。

    皇帝不容分說,攙着她進入殿廷。

     這座便殿題名“悅清”,構築時原就設計着可供賞月之用,台基甚高,窗戶特大,廊沿較狹。

    兩人倚窗而坐,正适天中的八分月,灑落一窗銀光,恰好籠罩着偎倚着的一雙俪影。

     “你的境況,猶如浮雲掩月。

    你看,雲破月來,依然一片清光。

    ” 是安慰的話,但昭君明了,是有意設詞慰藉。

    其實,皇帝的眼淚,已說明了一切。

    他所看到和想到的,是浮雲掩月,而非雲破月來。

     “多謝皇上!昭君唯願速死!” 皇上大驚,扶住她的肩頭,急急問道:“昭君,你怎麼說這話?” 昭君有些懊悔,自己的話太孟浪了。

    但既已出口,不必再作什麼掩飾。

    “昭君是不祥之身,自己命苦,還……”她說不下去了。

     “你不要這麼想!”皇帝很有力地揮着手:“天子富有四海,難道連你這麼一個人我都會守不住?我不信。

    ” 昭君不作聲,隻悠悠地歎口氣,将臉扭了過去,舉起羅袂,偷偷拭淚。

     “昭君,”皇帝很認真,也很着急地:“你覺得我說得不對?” “皇上的心,昭君知道。

    無奈!”她很吃力地說:“連皇上都作不得主。

    天子富有四海,誠然!可是皇上也别忘了一句話。

    ” “哪一句話?” “以四海養。

    ” 這是指太後――天子以四海為甘旨,頤養太後。

    皇帝聽得這話,恰如胸前被搗了一拳,好久都說不出話。

     見此光景,昭君少不得強打精神,故作豁達,很吃力地作出歡笑形容,作為對皇帝的慰藉,直到曉鐘動時,皇帝方始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