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隻猜出皇帝作此囑咐,是要将備戰的消息瞞住宮中,卻猜不出是宮中何人? 非常意外地,匡衡與馮野王已先石顯在他府中等候了。

     “我們是出了宮就到府上來的。

    ”馮野王先作解釋:“我跟匡少府的看法相同,關于和戰的大計,應該有個最後的打算。

    ” 石顯愕然,“剛才廷議中不是皇上已作裁決了嗎?” “及時補救,還來得及。

    ” 石顯看一看兩人的眼色,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沉着地點點頭說:“請教兩公,如何補救?” “決不能打仗!”馮野王很激動地說:“師出無名,未戰先敗。

    石中書你想,如說我大漢朝為了一個婦人,大興兵戎,豈不為天下人所恥笑?” “照皇上的意思,釁非我開,既然人家打了過來,則水來土掩,兵來将擋,似乎也不算師出無名。

    ” “若說釁非我開,這話也不盡然。

    我們一再失信于呼韓邪,是不争的事實。

    ” 石顯有點詞窮了,轉臉問道:“匡公的意思如何?” “打仗要錢。

    我這個管錢的,可是最怕打仗。

    ” 石顯很深沉地笑了,“既然如此,我們三個人的意見,可說完全相同。

    ”他很機警地說:“能和不能戰。

    ” “是的。

    ”匡衡答說:“因為如此,對呼韓邪的交涉就不能委屈求全了。

    我并不憚此遠行,隻怕徒勞無功。

    ” “難就難在這裡!”石顯停了一下說:“皇上所說的‘無理要求’是什麼?兩公自然知道。

    ” 兩人點點頭,表示會意。

    匡衡又說:“其實明妃倒是深明大義的。

    無奈……”他苦笑了。

     “無奈天子多情!”石顯已想好一條計策,要讓馮野王去碰個大釘子,故意遲疑地說:“路倒是有一條,卻非馮公不可。

    ” “苟利于國,生死以之。

    ”馮野王慨然表明:“請石中書指點,我一定照辦。

    ” “是條釜底抽薪之計。

    ”石顯将聲音放得極低,“能請皇太後出面主持,才可以改變皇上的決定。

    ” “啊!啊!”馮匡二人不約而同地深深點頭。

     “不過,千萬不能說,這是我的主意。

    ” 匡衡與馮野王答應着欣然告辭,石顯亦覺得胸頭一暢。

    原來他的主意是,由馮野王透過馮婕妤的關系,向太後進言,撤消明妃的封号,暗中仍舊将韓文換回來,還人家一個真正的甯胡長公主王昭君。

    此計若成,化幹戈為玉帛,呼韓邪仍會領自己的情,倘或不成,必是皇帝不允,追究是誰的獻議,則大碰釘子的是馮野王,與己無幹。

    至于備戰,和不和都是該做的事。

    反正匡衡一出塞,自己接掌了少府金印,好歹都會增加财富。

     太後一向反對大動幹戈,因此,馮婕妤所說的話,很容易聽得進去。

    而況朝中大臣,亦都主和。

    但為難的是昭君已封為明妃,出爾反爾,說要撤消她的封号,這話對皇帝卻說不出口。

     躊躇了兩天,太後才算籌劃妥當。

    第三天一早傳懿旨:駕臨建章宮。

    皇帝及所有妃嫔都不必随扈。

     當然,是預先算好了的,趁皇帝這天上朝的時刻啟駕離宮。

    安車沿着宮牆直馳而西,抵達建章宮時,皇帝尚未退朝。

     昭君得報,不免驚惶。

    匆匆上裝,出殿接駕,太後已經下車了。

     于是行了禮,昭君親自攙扶太後入殿。

    升上寶座,重新又行大禮。

    一套儀注完畢,隻聽太後問道:“誰是管建章宮的?” “宦官尤震。

    ”昭君答說。

     “宣他來!” “是。

    ”昭君示意秀春去傳宣尤震。

     “你聽說了沒有,呼韓邪發兵攻打邊關了!” 昭君大驚,“臣妾一無所聞。

    ”她不自覺地問:“真有這樣的事?” “真有此事。

    ”太後說道:“自古以來,為婦人興兵戎的,也不止這一次。

    ” 聽得這話,昭君心如刀絞,紅着臉低下頭去,默不作聲。

     “你也有難言之痛,是不是?” “皇太後聖明。

    ” “我也知道,不能怪你。

    不過——”太後欲言又止,彷彿很為難似地。

     既說“不怪”,卻又下了個“不過”的轉語,意思還要責怪。

    昭君要弄明自己錯的地方,便即說道:“請皇太後明示。

    ” “不過,事情很明顯的擺在那裡,是和,是戰,是禍是福,關鍵都在你一個人身上。

    ” 聽得這話,昭君頗有惶懼不勝之感。

    立即跪了下來,困惑地說:“臣妾一身,對國家真有那麼重的關系?” “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