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除了皇上,都知道你對國家有那麼重的關系。

    昭君,”太後出以提示的語氣:“你應該知道自處之道。

    ” 昭君實在不知道何以自處?但太後既然說到這話,當然已決定了處置的辦法,然而自處之道,隻是唯命而行而已。

     她略一沉吟,冷靜地答說:“請皇太後賜示,臣妾該如何,便如何,決不敢推诿。

    ” 太後點點頭,很嘉許她的态度。

    因為如此,反而不肯直截了當地降旨,先說一句:“就怕你心裡不願。

    ” “臣妾受皇太後、皇上深恩,”昭君進一步表示:“隻要于國家有益,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是真心話?” “決不敢上欺皇太後。

    ” “好!我真想不到你這麼有男兒氣概,既然如此,我為了國家百姓,隻好做一件狠心的事。

    昭君,我迫不得已,非得收回成命,撤消你明妃的封号不可。

    ” “是,”昭君勇敢地承受:“叩謝皇太後成全之恩。

    ” 一語未畢,殿外傳呼,是皇帝駕到了。

    每次朝罷,他總是一直來到建章宮。

    這天聽說太後一個人來看昭君,不令皇後妃嫔随扈,料知必有事故,所以急急趕來,是一臉不安的神色。

     等行完了禮,太後不等他開口,先就告訴他說:“有件事,我得說與你,我把明妃的封号撤消了。

    ” 皇帝大驚,結結巴巴地說:“她,她犯了什麼錯?” “錯不在她,在你!” 這是責備的話。

    皇帝急忙地跪了下來。

    “兒臣有錯,請母後教訓。

    ”他說:“昭君沒有錯,不該撤她的封号。

    ” “什麼?”太後微微發怒:“你說我做錯了?” “兒臣不敢這麼說。

    兒臣的意思是——”皇帝很吃力地說:“怕引起誤會。

    ” “什麼誤會?” 此時此地,此事此情,對皇帝有五不利:第一、要尊重母子的名分;第二、要顧到國家的禍福;第三、懿旨已下,事成定局;第四、匆匆趕到,情況不明;第五、形單影隻,孤立無援。

    當然,隻要是生身之母,哀乞硬求,那“五不利”都不足為慮。

    無奈太後是繼母,名分重于情分,國事重于家務,所以皇帝自己也知道,要想把眼前的局面扳回來,能讓太後收回成命,是件很吃力的事。

     因為自己先已氣餒,言語就越發鈍讷。

    好半天才能回答:“是怕誤會皇太後處置不公,昭君心裡難免覺得委屈。

    ” 太後的神情,恰與皇帝相反,從容自如地說道:“那麼,你自己問問昭君看。

    ” 皇帝毫不遲疑地轉臉去問:“昭君,你沒有錯處,把你明妃的封号撤消了,你不覺得委屈?” “不!”昭君硬着頭皮回答。

    因為是擠出來的聲音,反顯得短促有力。

     皇帝不但失望,而且着急。

    說話章法越發亂了,隻連連問說:“為什麼?為什麼?” 那聲音中毫無掩飾地表達了他的心情,使得昭君意亂如麻,萬感交萦,以緻無從啟齒,隻脹紅了臉看着皇帝。

     “我替她回答吧!”太後冷冷地:“她說過了,隻要于國家有益,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 “這是你心裡的話?”皇帝問昭君。

     “是!”她仍然是擠出來的聲音。

     皇帝困惑而痛苦,微微頓足作恨聲:“你為什麼要這麼說?我真不明白。

    ” “你自然不明白!”太後接口:“如果你不糊塗,哪裡會有今天這種尴尬的局面?” 皇帝無奈,不得已而求次,“母後,”他說:“昭君撤消了明妃的封号,改封為婕妤吧!” “那是降封,不是撤封。

    ” 皇帝語塞。

    而心裡卻不肯認輸,“這一撤,不又撤回掖庭了嗎?”他說:“昭君沒有錯,受此待遇,兒子總覺得不服。

    ” 何用你不服?太後的話都将出口了,卻又自己縮了下去。

     他仔細想一想,在昭君确實情所不堪。

    換了自己亦會覺得不甘心。

     “也罷,”太後果然讓步了:“仍舊讓昭君住在這裡好了!” 太後又加了一句:“看你的造化吧!也許,建章宮能一直讓你住下去。

    ” 這意思是,呼韓邪如果知難而退,事情仍可挽回。

    因此,皇帝又生出無窮希望。

    自然而然地改變了态度,對呼韓邪是和重于戰了! 因此,匡衡受命,星夜急馳,盡可能早日與呼韓邪會面,消弭兵禍——當然,除卻喪權辱國的條件不能接受以外,希望昭君亦能留下而不遣。

    所以匡衡的任務是相當艱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