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當作囚犯,不免有些憤慨,很想賭氣不換。

    不過,他為人到底忠厚,終于還是回身進去,換了便衣,方始出來。

     “王公!”陳和指着孫鎮說道:“我特地陪了孫欽使來賀喜。

    ” “賀喜?”王襄答說:“不知是何喜事?” “令媛無恙歸來是一喜;選入皇宮,更是一喜。

    至于我,應該緻歉!”說着,陳和深深一揖。

     這前倨後恭的态度,将王襄殘餘的氣惱,一掃而淨,還禮答說:“不敢當,不敢當!兩位請上坐。

    ” “王公請上坐,”孫鎮又說:“聽說令媛在此?” “是的。

    她是聽說我檻車上路。

    不太放心,特意趕來見一面的。

    ” “真正孝思不匮!可否,讓我拜見?” “言重了!”王襄向王興說道:“你去看看,請小姐出來。

    ” 等王興一走,孫鎮與陳和又作了一番解釋。

    不斷緻歉。

     原來孫鎮當時隻疑心王襄有心藏匿愛女,其情可惡,處置不免過當。

    此刻聽說昭君露面,并無不願被選之意,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昭君進宮蒙寵,想起他的無禮,或會報複;那時她怎麼說,皇帝怎麼聽,少不得有一場大禍!因而邀了陳和一起來,名為道賀,實在是賠罪。

     王襄當然懂他的意思,反倒安慰他說:“沒有什麼!沒有什麼!我不介意;小女亦最明白事理,能夠諒解二公,事出無奈。

    ” 孫鎮與陳和都大感欣慰,相當鄭重地俯首緻謝,及至仰起身子,恰好看到奉爺命出見的昭君。

    孫鎮隻覺眼前一亮,心頭一震。

    他在掖庭多年,經眼的後宮佳麗,逾千論萬。

    而這樣的感覺,卻還是第一次。

     陳和也看傻了!心裡悔恨不已,這樣的人才。

    豈僅秭歸第一真是天下無雙。

    早知如此,應該自己上書舉薦,這絕世姿容,一入禦目。

    必定封為皇後一人以下,所有宮眷之上的妃子,那時皇帝垂念“薦賢”之功,昭君思量蒙寵之由,自己何愁不平步青雲,飛黃騰達?隻為了王襄的那四镒黃金,貪小失大,實在愚不可及! 不過,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念頭一轉,人已離席而起,迎着昭君,長揖到地。

     “不敢當!”昭君從容遜避,向王襄先問一聲:“爹爹召喚女兒。

    ” “對了!”王襄站了起來,向孫鎮說道:“小女在此,聽候發落。

    ” “王公此言,孫某惶恐無地。

    ”孫鎮确是很惶恐,俯首說道:“種種無狀。

    請貴人千萬寬宥!” “‘貴人’!”昭君輕聲自念,覺得這個稱呼不可思議。

     “是!入選的良家女子,暫稱貴人,不過,”孫鎮轉臉向王襄說:“令媛是真正的貴人。

    絕世名媛,而況才德兼備,必蒙尊榮,可以斷言。

    可喜可賀!” 接着,孫鎮與陳和再次道賀。

    王襄少不得有幾句客氣話,而昭君矜持不答,告個罪又回後面去了。

     “我們也該送王公及貴人進城了。

    ”孫鎮問陳和,“車馬可曾齊備?” “早已齊備。

    請問王公,是不是即時動身?” “是,是!悉遵台命。

    ” 就這時,王家也已派人來接迎,是昭君的二哥王學,帶着兩名昭君的侍兒,另外還有一輛帷車。

    這輛車,自不如陳和帶來的蒲輪安車來得舒服。

    因此,孫鎮為了獻殷勤,堅持讓昭君坐公家的車。

    王家父女拗不過意,隻好接受。

     進城已經黃昏,孫鎮關照陳和親送王襄與昭君回家。

    其時左右鄰居,一幹親友,都已得到消息,齊集王家,一來道賀,二來探聽詳情。

    陳和本來還想在王家作一番周旋,見此光景,隻得作罷,殷殷緻别而去。

     在王家,賓客去一撥來一撥,門庭如市,上燈未已,少不得還要張羅飲食。

    遠道慰問的親友,變成賀客,更須安排宿處。

    鬧哄哄地直到三更過後,王襄夫婦方能在一起叙話。

     當然,王夫人不會有笑容。

    長子王傳向着父親,剛脫缧绁之災,所渴望的是家人的慰藉。

    母親這副神情,未免太過,所以勸慰着說:“娘,這是喜事——”一語未終,已觸怒了王夫人,接口喝斷,“什麼喜事?”她說:“骨肉分離,再無見面之日,還說是喜事!你做長兄的,天性這等涼薄,莫非竟沒有一點點手足之情?” 王傳無端挨了一頓罵,心裡委屈萬分,但也不敢頂嘴;昭君自是老大過意不去,急忙說道:“娘,你老人家也别冤屈了大哥!聽說我要離别膝下,大哥已哭過一場了。

    ” “娘!”老二王學能言善道,另有一番解釋,不過他也怕挨罵,所以言之在先,“我要說個道理你聽,若是不通,等我說完了再罵,行不行?” 王夫人除了女兒以外,便愛次子,當即答說:“好!我聽你說。

    若是花言巧語哄我,看我擰你的嘴。

    ” “娘,大哥說得不錯。

    實在是喜事!娘一心念着将來不能跟妹妹見面,這是過慮。

    在别人,就像這次選上的那林、韓、趙三位,也許一人掖庭。

    除非有放回家的恩诏,再也不得與家人見面,可是妹妹不同!進得宮去,皇帝不是沒有眼睛的,一見當然中意。

    等一封了妃子,推恩母家,爹會封侯,娘就是呼婦。

    大漢朝最重外戚,那時全家搬進京去,不但娘可以時常進宮去看妹妹,就是妹妹,一年也總有一兩次回來看看爹。

    這不是喜事是什麼?” 這一大篇話。

    說得王夫人心境大變。

    雖不能盡祛離愁。

    但已不覺得這是件難堪的事,這一下。

    臉上也就微有笑意了。

     “話是不錯。

    不過,也不能太大意。

    以為憑自己的性情、模樣,一定就會得寵。

    紅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王夫人想了一下說,“老相公,我有個主意,你看使得使不得?我想把林、韓、趙三家的女兒連他們父母一起請來。

    聯絡聯絡感情,将來進宮也好有個照應,你道如何?” “當然好!”王襄答說,“我想林、韓、趙三家,一定也有這樣的意思。

    ” 果然,到得明朝,不待王襄發柬邀請。

    林、韓、趙三家約齊了先來拜訪,異口同聲地表示:一入長安,首蒙榮寵的必是昭君。

    到那時務必請昭君念着鄉誼,照應林采、韓文與趙美。

    東西說罷,三家父母一起下拜。

    王襄夫婦遜謝不遑,少不得也有一番鄭重拜托的話。

    王夫人看林采端莊穩重俨然大姊的模樣,格外籠絡,拉着手問長問短,一再叮囑:“你昭君妹妹不像你懂事,脾氣也嫌太剛,務必請你當自己的妹子那樣看待。

    ”又當着昭君的面說:“你妹妹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盡管說她!” 感于王夫人的誠意,林采很誠懇的答說:“照顧昭君妹妹就等于照顧我自己。

    ” 這話說得再透徹不過,韓、趙家亦都以此語告誡愛女。

    見此光景,王夫人自然深感欣慰,因而離思别恨也就比較容易排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