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釋典的大名士在此

關燈
“本庵建于明朝萬曆年間,原名‘正等院’,崇祯初年,改題今名。

    至于是有草之茭,還是無草之交,”惟一指着龔定庵笑道,“有我們這位于書無所不讀,精通釋典的大名士在此,就輪不着我和尚來解釋了。

    ” “你說呢?”龔定庵問燕紅,“哪一個字不錯?” “看來應該是交蘆。

    ”燕紅想了一下說,“為學如積薪,後來居上。

    董香光已經題了茭蘆,倘或不錯,以後的梁山舟豈能題作交蘆?不過,就字面而論,茭蘆可通,交蘆難解。

    ” “這個典故出在《楞嚴經》上:‘由塵發根,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

    好比三株蘆花,糾結在一起,交相倚靠,互為因果,你不必去辨識哪一株是哪一株,視做一體好了。

    ” “原來如此!想不到一代大名家的董香光,亦會犯這樣的錯。

    ” “錯未必在董香光,或許是為他代筆的人不學所緻。

    ”龔定庵說,“時候不早,我們在厲征君的神主前行了禮就走吧。

    ” 此人單名鹗,字太鴻,号樊榭,康熙舉人,乾隆年間曾被征應博學鴻詞制科,所以龔定庵稱之為“厲征君”,一般人都稱之為厲樊榭。

     這厲樊榭晚年隐居西溪,相伴一妾,名叫月上,亦會作詩,殁後神主供在交蘆庵後樓。

    燕紅随着龔定庵瞻禮後,由宋嫂引路,去看一座劉氏家庵。

    當然,她先要說一說這座庵的來曆。

     這座庵的主人,原是嘉興官宦人家一個孀居而住在娘家的老姑太太,前幾年兄嫂雙雙去世,兩個内侄,都是外官,一個在湖北當同知,一個放了雲南的知府,都要接她到任上去住,她憚于遠行,又不願回夫家,年輕時逛過一回西溪,念念不忘,便自己出私蓄在西溪構築了一區精舍,帶發修行,本地人都叫她劉姑太太,她的住處便稱之為“劉氏家庵”。

     “她是要尋個伴,尋了有一年多了,一直沒有尋着。

    ”宋嫂解釋覓伴困難的原因,“劉姑太太脾氣很疙瘩:第一有潔癖;第二她說她要尋個女清客來同她做伴。

    龔大少爺曉得的,做清客有十個字,頭一個就是‘一表人材’,還有什麼‘三斤酒量’、‘四季衣裳”、‘八面玲珑’,裡嗦,我也記不得那許多。

    女清客就馬虎些,至少也要相貌齊整,脾氣好,能言善道。

    真的有這樣的人,到大富大貴人家去陪伴他家老太太去了,哪個要跟她一個孤老太婆在庵裡吃素?尋了一年多尋不着,就是為此。

    ” “這怕不大合适。

    ”燕紅問龔定庵說,“我哪裡能夠‘八面玲珑’來應酬人家?” “清客的十字訣也不過說說而已。

    ”龔定庵答道,“照宋嫂所說,這劉姑太太倒是個有趣的人,你跟她做伴,日子容易打發。

    反正她當你清客,你也不妨拿她當你的清客。

    ” “這話不錯。

    ”宋嫂接口說道,“既然是做伴,就談不到你應酬她,她應酬你,這話我會跟劉姑太太說。

    ” “好吧!先見了面再說。

    ” “對!”龔定庵叮囑宋嫂,“我們先約好,到時候我跟燕紅避開,我問她,你問劉姑太太,彼此合意了,進一步再談。

    ” 進門一看,曲檻回廊,花木扶疏,燕紅對地方先就中意了。

    及至将主人請出來一見,那劉姑太太六十上下年紀,白發如銀,梳得一絲不亂,雙目炯炯清亮如水,臉上一直浮着乍見驚喜的微笑,燕紅對人也中意了。

     “劉姑太太,這龔大少爺是我們杭州有名的才子,他的老太爺就是現任的上海道。

    ” “原來是定庵先生,真正久仰大名。

    請坐,請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