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釋典的大名士在此
關燈
小
中
大
“這位師太――”宋嫂想了一下,找到一個形容詞,“是女才子。
” “我一看就知道。
”劉姑太太親熱地握着燕紅的手,凝視着說,“一臉的靈氣。
”說着,拉住她一起坐下,很率直地問,“怎麼年紀輕輕,看破紅塵要出家?” 這樣問法,燕紅不免有些窘,隻好低聲答說:“總是為了人生不如意。
”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
’宋嫂跟我說,有你這樣一位人物願意同我做伴,我真是求之不得。
” “我也沒有想到。
” “就是緣!”劉姑太太說,“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是啊!真正是緣。
”宋嫂一旁接口,“我看這個緣是結定了。
” 劉姑太太與燕紅,都未接腔,隻是相視微笑。
就這時,一個留着長長的頭發,穿一件灰布袍,像個道姑樣的大腳姑娘,來送點心,每人一小碗冬菇挂面,兩個包子。
半晌未開口的龔定庵說:“可惜,午飯不久,這麼精緻的點心,竟無福消受。
” “吃個包子好了。
”宋嫂說道,“劉姑太太這裡的八珍菜包是有名的,甜的更加好。
” 龔定庵愛甜食,一聽這話忍不住說:“好,好,我嘗一個甜的。
” 包子兩種形狀,一圓一方。
杭州人将豬油洗沙包子喚做“油包”,便是方形的,聽以龔定庵去挾方的那個,不道一咬開來卻是鹹的。
鹹的也很美,不知不覺地吃完了,劉姑太太便說:“定庵先生再用一個甜的。
” “是,是。
實在舍不得不嘗。
”龔定庵問道,“劉姑太太能不能把秘訣傳給我?” “這也沒有什麼秘訣,無非真材實料,按部就班去做而已。
” 龔定庵一面吃包子,一面聽她談八珍素包的做法:所謂八珍,鹹的是冬菇、木耳、筍幹、老豆腐之類切丁,拌上切得極細的菜泥;甜的比較講究,要用松子、核桃、黑棗之類,也是切碎拌菜泥做餡。
“要說秘訣也隻有一句話,”劉姑太太說,“餡兒除了菜泥以外,别的都要先用上好麻油炒過,油要多。
” “怪不得!”宋嫂說道,“我道怎麼會這樣子滋潤。
” 在劉姑太太說話時,龔定庵與宋嫂都已吃完了兩個包子,面卻未動,擱着喝茶。
劉姑太太便說:“宋嫂,你請來過,我有小事托你進城一辦。
” 這是托詞,實際上是劉姑太太跟她有話說。
宋嫂當然也料到了,所以不等她開口,便即問道:“你老人家看,有沒有緣?” “怎麼沒有?不過,緣也不是亂結的,我先要弄弄清楚。
” “當然,一定要問清楚。
你老人家盡管說,我曉得的,馬上回複你,不曉得的,我去問來跟你說。
” “那龔大少爺是怎麼回事?” 宋嫂原已将燕紅的來曆,跟劉姑太太談過,不過她所知有限,而且隻誇贊燕紅如何符合清客的條件,對于跟龔定庵的關系,隻說得一句:“這是上海道龔大人的大少爺托我的。
”如今劉姑太太看龔定庵跟燕紅,不止于相識而已,恐怕将來會有糾葛,所以首先要問明白。
“是這樣子的,她姓薛,名字叫燕紅,原是好人家的女兒。
龔大少爺在蘇州結識了她,替她典了房子,是要讨她回來的。
哪曉得她命苦,龔大少爺為她受了許多累,害他老太爺都落了不是。
燕紅自己,娘死了不說,還有人硬出頭算她娘的女婿,替丈母娘買棺材,辦喪事,事情弄得不好收場了。
燕紅沒法子隻好剪了頭發做尼姑,到杭州來投奔龔大少爺――”
” “我一看就知道。
”劉姑太太親熱地握着燕紅的手,凝視着說,“一臉的靈氣。
”說着,拉住她一起坐下,很率直地問,“怎麼年紀輕輕,看破紅塵要出家?” 這樣問法,燕紅不免有些窘,隻好低聲答說:“總是為了人生不如意。
”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
’宋嫂跟我說,有你這樣一位人物願意同我做伴,我真是求之不得。
” “我也沒有想到。
” “就是緣!”劉姑太太說,“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是啊!真正是緣。
”宋嫂一旁接口,“我看這個緣是結定了。
” 劉姑太太與燕紅,都未接腔,隻是相視微笑。
就這時,一個留着長長的頭發,穿一件灰布袍,像個道姑樣的大腳姑娘,來送點心,每人一小碗冬菇挂面,兩個包子。
半晌未開口的龔定庵說:“可惜,午飯不久,這麼精緻的點心,竟無福消受。
” “吃個包子好了。
”宋嫂說道,“劉姑太太這裡的八珍菜包是有名的,甜的更加好。
” 龔定庵愛甜食,一聽這話忍不住說:“好,好,我嘗一個甜的。
” 包子兩種形狀,一圓一方。
杭州人将豬油洗沙包子喚做“油包”,便是方形的,聽以龔定庵去挾方的那個,不道一咬開來卻是鹹的。
鹹的也很美,不知不覺地吃完了,劉姑太太便說:“定庵先生再用一個甜的。
” “是,是。
實在舍不得不嘗。
”龔定庵問道,“劉姑太太能不能把秘訣傳給我?” “這也沒有什麼秘訣,無非真材實料,按部就班去做而已。
” 龔定庵一面吃包子,一面聽她談八珍素包的做法:所謂八珍,鹹的是冬菇、木耳、筍幹、老豆腐之類切丁,拌上切得極細的菜泥;甜的比較講究,要用松子、核桃、黑棗之類,也是切碎拌菜泥做餡。
“要說秘訣也隻有一句話,”劉姑太太說,“餡兒除了菜泥以外,别的都要先用上好麻油炒過,油要多。
” “怪不得!”宋嫂說道,“我道怎麼會這樣子滋潤。
” 在劉姑太太說話時,龔定庵與宋嫂都已吃完了兩個包子,面卻未動,擱着喝茶。
劉姑太太便說:“宋嫂,你請來過,我有小事托你進城一辦。
” 這是托詞,實際上是劉姑太太跟她有話說。
宋嫂當然也料到了,所以不等她開口,便即問道:“你老人家看,有沒有緣?” “怎麼沒有?不過,緣也不是亂結的,我先要弄弄清楚。
” “當然,一定要問清楚。
你老人家盡管說,我曉得的,馬上回複你,不曉得的,我去問來跟你說。
” “那龔大少爺是怎麼回事?” 宋嫂原已将燕紅的來曆,跟劉姑太太談過,不過她所知有限,而且隻誇贊燕紅如何符合清客的條件,對于跟龔定庵的關系,隻說得一句:“這是上海道龔大人的大少爺托我的。
”如今劉姑太太看龔定庵跟燕紅,不止于相識而已,恐怕将來會有糾葛,所以首先要問明白。
“是這樣子的,她姓薛,名字叫燕紅,原是好人家的女兒。
龔大少爺在蘇州結識了她,替她典了房子,是要讨她回來的。
哪曉得她命苦,龔大少爺為她受了許多累,害他老太爺都落了不是。
燕紅自己,娘死了不說,還有人硬出頭算她娘的女婿,替丈母娘買棺材,辦喪事,事情弄得不好收場了。
燕紅沒法子隻好剪了頭發做尼姑,到杭州來投奔龔大少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