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在養心殿召見德保

關燈
法寫大卷子。

    果然,軍機大臣中有兩人被派為殿試讀卷,其中還有一個跟趙翼不但是長官與部屬,而且還是東主與西席,竟也沒有能看出底蘊。

     轉念到此,英和決定照計而行,他也有歐蘇兩體書法,精勁豐腴,大異其趣,好在和所看到的,隻是他的草稿,用另一體書法謄清,他一定看不出來。

     果然,繳卷以後所發生的情形,一如他之預期,和既然奉旨特派監場,以他的身份,當然可以找個借口,幹預試務;當時大索全卷,卻茫然不辨,英和終于“散館”而“留館”,依二甲授職編修、三甲授職檢讨的例規,成了翰林院最年輕的編修。

     這年是乾隆六十年乙卯。

    前幾年高宗便已宣布,在位不敢超過他的祖父聖祖六十一年的年數,所以在位滿六十年,便當“内禅”――讓位叫做“禅位”,但那是被迫讓異姓接位,而高宗是禅位于皇子,所以稱為“内禅”。

     “内禅”以後的皇帝,尊号名為“太上皇帝”,這是古今數千年最難得獲緻的一種身份,但從古以來,凡是内禅的太上皇帝,大緻都有一段凄涼的晚境,因為尊号之尊,遠不如實權之實,棄實權而就虛尊,可想而知必是迫不得已,如唐玄宗、宋高宗皆是為太子所迫,甚至生米煮成熟飯,如唐肅宗之于玄宗入蜀以役,诏告天下在靈武即位便是。

     因此,高宗之在權力絕對掌握的情形之下,宣布内禅,便成為曠古盛舉,禮部為此特為廣征博讨。

    拟定一套内禅大典的禮儀。

    日期是在丙辰的元旦――六十年前使用乾隆年号的第一天;同樣地,嗣君皇十六子的年号嘉慶,亦在這一天開始見于官文書,但宮中仍稱為“乾隆六十一年”,同時亦仍是“太上皇帝”親裁大政,不過用嘉慶的年号頒發诏書而已,這有個特定的名目,叫做“訓政”。

     訓政訓了三年有餘,高宗大限已到,“無疾而終”。

    嘉慶皇帝――尊谧仁宗才成為真正的皇帝。

    實權在手,暢行其志,第一件事便是殺和。

     當高宗内禅未幾,便有川楚教匪之亂如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這當然是政治欠清明所緻,而罪魁禍首,無疑的是和;仁宗本就有決心要殺和,至此越發堅定,隻待太上皇帝賓天,立刻動手。

     嘉慶四年正月初九,太上皇帝崩,仁宗親政。

    人生快意,莫過于恩怨分明,如得其報,貴為天子,亦複如此,仁宗一朝在手,有恩報恩,有怨報怨,等親視含殓了大行太上皇帝,和被捕下獄,以大罪二十款傳示中外,而第一款之罪,出人意外,說是:“當上冊立為皇太子時,先期預呈如意,洩機密以為擁戴功。

    ”真如俗語所說的“馬屁拍到馬腳上”,擁戴竟亦成為罪名,仿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反倒将和真正的貪黩誤國的種種大罪遮掩住了。

     不過仁宗比起他的父親高宗、祖父世宗來,确足仁慈得多了,和隻是“恩賜自盡”,三尺白绫在獄中上吊後,從他的衣帶中發現寫有一首七絕: 五十年前幻夢真,今朝撒手撇紅塵。

    他時睢口安瀾日,記取香煙是後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