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我的一個想法
關燈
小
中
大
“暗窗拼飛勢,休尋《德象篇》。
定誰通小學,或者史遊镌。
” “你這最後兩句詩,”吉雲笑道,“像是乾隆體。
” 龔定庵念了一遍,自己也失笑了,“下面還有小注。
”他說。
孝武鈎弋夫人亦姓趙氏,而此印末一字為鳥篆,鳥之啄二、趾二,故知隐寓其号矣。
《德象篇》班婕所作,史遊作《急就章》,中有“”字,碑正作“婕”;史遊與飛燕同時,故雲爾。
史遊是漢元帝時的黃門郎,著有類似啟蒙課本的《急就篇》,或稱《急就章》四卷。
龔定庵疑心此印為史遊所镌,根據是通于組绶之绶的字,《急就篇》中書作“婕”,這未免近乎穿鑿。
吉雲亦略通小學,内心不以夫婿為然,但不便攔他的高興,隻揚一揚筆,示意他往下念。
“夏後苕華刻,周王重璧台,姒書無拓本,姬室有荒苔。
” “慢一點!”吉雲問道,“你這半首詩中,用了幾個典?” “不是兩個嗎?”龔定庵答說,“‘夏後苕華刻’,出在《竹書紀年》上,苕華是美玉,上刻‘琬琰’二字;《穆天子傳》說周穆王為盛姬築重璧台。
可是實物何在?” “夏朝姓姒,周朝姓姬,你的意思是說,夏朝的玉器連拓本都沒有;周朝的重璧台,早成荒苔,有無亦不可考。
是嗎?” “不錯,賢妻!” “那就是了,我怕我是抄錯了。
你往下念吧!” “小說冤誰雪?靈蹤忽開。
” 這回龔定庵不待愛妻發問,先自解釋:“小說指《西京雜記》。
從來談漢朝宮闱,必引此書。
其實是六朝人僞托之言。
我跟王秀才談到這一點,他說,我之能得此印,即是為漢朝宮闱辨證的報答。
” “那麼,所謂‘靈蹤忽開”,自然是指玉印了?” “正是。
” “好。
”吉雲催促着,“結句!” “更經千萬壽,永不受塵埃。
” 吉雲寫完,自動替他加上一個小注:“玉純白,不受土性”。
然後說道:“應該還有一首。
” 龔定庵沉吟了一會,一口氣念了下來: “引我飄思,他年能不能。
狂胪詩萬首,高供閣三層。
拓以甘泉瓦,燃之内史燈。
” “怎麼?隻有六句!” “這六句是一段,談我的一個想法。
不知道将來能不能辦到?第一、我要遍征海内詩家,和我的詩。
第二、我這回在昆山買的徐家故宅,打算改建為閣,專供飛燕玉印,題名就叫‘寶燕閣’。
” 還有兩句就不必解釋了,“甘泉瓦”、“内史燈”皆是龔定庵的收藏,将來要陳列在寶燕閣為玉印的陪襯。
“東南誰望氣,照耀玉山棱。
” 念完這兩句,龔定庵得意地問道:“這一結如何?” 這一結,收束了四首詩的鋪叙。
玉山便是昆山,預定在那裡建“寶燕閣”供奉玉印,東南如有人善于望氣,一定會看到寶光上炎,照耀山頭。
吉雲心裡在想,定庵性好揮霍,而且喜歡“搖攤”,這枚玉印,也許就像婁壽碑那樣,不待寶燕閣成,就會易主。
當然,她不會掃他的興,料理了詩稿,談起明年的計劃――明年秋戌,會試之年,會試之前有舉人複試,二月二十以前,便須趕到京師,問他是走水路,還是陸道。
“水路太緩,陸道辛苦。
我們來個折衷之計,水陸各半,船到山東起旱。
你看如何?” “那得多少日子?” “總也得一個月。
” “那,”吉雲有些焦急,“一過了年就得動身。
又要過年,又要收拾行李,怎麼忙得過來?” 龔定庵心想,假使他一個人先北上,随後再來接眷,那樣就從容了。
或者幹脆在他父親衙門裡找個妥當的人護送,更為省事。
但話到口邊,他又咽了回去,是怕吉雲有所懷疑,那就越發好事多磨了。
“年隻好不過了。
”龔定庵說,“我得還還文債,本來就沒工夫
定誰通小學,或者史遊镌。
” “你這最後兩句詩,”吉雲笑道,“像是乾隆體。
” 龔定庵念了一遍,自己也失笑了,“下面還有小注。
”他說。
孝武鈎弋夫人亦姓趙氏,而此印末一字為鳥篆,鳥之啄二、趾二,故知隐寓其号矣。
《德象篇》班婕所作,史遊作《急就章》,中有“”字,碑正作“婕”;史遊與飛燕同時,故雲爾。
史遊是漢元帝時的黃門郎,著有類似啟蒙課本的《急就篇》,或稱《急就章》四卷。
龔定庵疑心此印為史遊所镌,根據是通于組绶之绶的字,《急就篇》中書作“婕”,這未免近乎穿鑿。
吉雲亦略通小學,内心不以夫婿為然,但不便攔他的高興,隻揚一揚筆,示意他往下念。
“夏後苕華刻,周王重璧台,姒書無拓本,姬室有荒苔。
” “慢一點!”吉雲問道,“你這半首詩中,用了幾個典?” “不是兩個嗎?”龔定庵答說,“‘夏後苕華刻’,出在《竹書紀年》上,苕華是美玉,上刻‘琬琰’二字;《穆天子傳》說周穆王為盛姬築重璧台。
可是實物何在?” “夏朝姓姒,周朝姓姬,你的意思是說,夏朝的玉器連拓本都沒有;周朝的重璧台,早成荒苔,有無亦不可考。
是嗎?” “不錯,賢妻!” “那就是了,我怕我是抄錯了。
你往下念吧!” “小說冤誰雪?靈蹤忽開。
” 這回龔定庵不待愛妻發問,先自解釋:“小說指《西京雜記》。
從來談漢朝宮闱,必引此書。
其實是六朝人僞托之言。
我跟王秀才談到這一點,他說,我之能得此印,即是為漢朝宮闱辨證的報答。
” “那麼,所謂‘靈蹤忽開”,自然是指玉印了?” “正是。
” “好。
”吉雲催促着,“結句!” “更經千萬壽,永不受塵埃。
” 吉雲寫完,自動替他加上一個小注:“玉純白,不受土性”。
然後說道:“應該還有一首。
” 龔定庵沉吟了一會,一口氣念了下來: “引我飄思,他年能不能。
狂胪詩萬首,高供閣三層。
拓以甘泉瓦,燃之内史燈。
” “怎麼?隻有六句!” “這六句是一段,談我的一個想法。
不知道将來能不能辦到?第一、我要遍征海内詩家,和我的詩。
第二、我這回在昆山買的徐家故宅,打算改建為閣,專供飛燕玉印,題名就叫‘寶燕閣’。
” 還有兩句就不必解釋了,“甘泉瓦”、“内史燈”皆是龔定庵的收藏,将來要陳列在寶燕閣為玉印的陪襯。
“東南誰望氣,照耀玉山棱。
” 念完這兩句,龔定庵得意地問道:“這一結如何?” 這一結,收束了四首詩的鋪叙。
玉山便是昆山,預定在那裡建“寶燕閣”供奉玉印,東南如有人善于望氣,一定會看到寶光上炎,照耀山頭。
吉雲心裡在想,定庵性好揮霍,而且喜歡“搖攤”,這枚玉印,也許就像婁壽碑那樣,不待寶燕閣成,就會易主。
當然,她不會掃他的興,料理了詩稿,談起明年的計劃――明年秋戌,會試之年,會試之前有舉人複試,二月二十以前,便須趕到京師,問他是走水路,還是陸道。
“水路太緩,陸道辛苦。
我們來個折衷之計,水陸各半,船到山東起旱。
你看如何?” “那得多少日子?” “總也得一個月。
” “那,”吉雲有些焦急,“一過了年就得動身。
又要過年,又要收拾行李,怎麼忙得過來?” 龔定庵心想,假使他一個人先北上,随後再來接眷,那樣就從容了。
或者幹脆在他父親衙門裡找個妥當的人護送,更為省事。
但話到口邊,他又咽了回去,是怕吉雲有所懷疑,那就越發好事多磨了。
“年隻好不過了。
”龔定庵說,“我得還還文債,本來就沒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