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關燈
” 這番話在李婆婆母女略得安慰。

    上了車,由張司事跨轅親自指點路程。

    自宣武門大街一直往南,到了有名的刑人之地的菜市口,向西折往廣安門大街,走不多遠,再往南折,進了一條極寬的巷子,就是水月庵的所在地。

     這條胡同名為爛面胡同,又名懶眠胡同。

    與它東面平行的,嚴嵩的聽雨樓舊址的北半截胡同,同為有清以來,名流疊出之地。

    進胡同數十步,有兩條東西向的小胡同,東面的叫紅羅廠;西面的叫九間房。

    九間房以南,就是水月庵。

     下得車來,敲開了門,有個中年尼姑出來應接。

    顯然的,這個為張司事喚做“妙淨師太”的尼姑,與他極熟。

    三言兩語,不費什麼事,便将安頓李婆婆母女的事說妥了,撥出東院的兩間客房,供她們居住。

     “張老爺,”藹如指着馬地保和阿培說:“他們兩位呢?這裡總不能住啰?” “那隻好住店。

    ”張司事回頭問道:“上次你不是住北小市的佟家老鋪嗎?” 馬地保一肚子的氣,沒有理他,隻對藹如說道:“北小市在哈德門外,還要往東,走到這裡,得要半天的功夫。

    ” 哈德門就是崇文門。

    左崇文、右宣武,一東一西,相距甚遠,是藹如知道的。

    聽他的口氣,是不願住北小市的佟家老鋪;但既屬尼庵,自不能容留男客。

    藹如倒有些為難了。

     誰知阿培很機伶,“剛才下車我看到了,往南不遠,就是濟南會館。

    ”他說,“能不能住在那裡?” 聽這一說,馬地保精神一振,“都是山東老鄉,應該能住。

    ”他提高了聲音又說:“再說,不看僧面看佛面。

    打一打新科狀元、山東女婿的旗号,濟南會館也不能不行個方便。

    走,”他拉一拉阿培,“你領我到濟南會館,先打好了交道再來。

    ” 說完,連跟張司事招呼也不打,就跟阿培走了。

    這種對張司事不滿之意溢于言表的态度,讓藹如看在眼裡,越發不安。

    但眼前卻還不能也不宜開罪張司事,所以她歉反地說道:“多謝張老爺費心。

    不然,我們母女人地生疏,帶來的人又不得力,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是的,多虧張老爺。

    ”李婆婆接口說了這一句,略停一下又問:“不知道張老爺可知道洪三爺跟我女兒的事?” 一談到此,藹如便想避開。

    一面走,一面找個借口,“阿翠,”她說,“你把帶來的銅铫子找出來,跟庵裡去要壺開水。

    ” 語聲未終,腳步近門,卻聽她母親在身後說道:“你别走!這沒有什麼好害羞的。

    咱們趁早把話跟張老爺說明白!” 這句話提醒了藹如,事情看來有麻煩,自己不可先示弱。

    不過,到底還不好意思老着臉皮談她與洪鈞的婚約,隻輕輕地答應一聲,轉過身來,垂首站在那裡。

     “張老爺,”李婆婆指着藹如說:“洪三爺是兩房兼桃,還可以明媒正娶,娶一房家小。

    有他親筆寫的庚帖,也有親筆寫給我女兒的信;還承洪三爺尊敬我一聲‘嶽母’。

    這些東西,張老爺要不要看一看?” “不必,不必!”張司事微顯不安,“我知道,我知道!” “張老爺知道就再好都沒有了。

    如今我們母女,舉目無親,多承張老爺照應,說不得隻好賴上你老了。

    張老爺,我們家姑爺,到底在哪裡?務必請你打聽明白,派專人送個信去,就說我們母女來投奔。

    ”接着便大聲喊道:“阿翠,你看我的手巾包在哪裡?替我拿來。

    ” 手巾包就在阿翠身上,裡面包着幾張銀票,李婆婆撿了一張二十兩的送張司事,說是派專人去通知洪鈞的費用。

     張司事心想,倘或辭謝不收,說不定就難以脫身,因而接了下來,“好的!”他說,“我盡力去辦。

    如果到保定送個信,二十兩銀子用不了,将來再算。

    ”說完,告辭而去。

     等他走後不久,馬地保去而複回。

    借住濟南會館,已經交涉好了,他留下阿培在那裡安置鋪蓋。

    隻為有極要緊的話要說,所以趕了回來。

     可是,見了面卻又無話,臉上是說不出的為難神氣。

    李婆婆母女的心,都涼得發慌,隻是催他有話快說。

     “唉!”馬地保忽地一揚手,自己打了自己一個嘴巴,“我該早告訴你們的!” “告訴我們什麼?”藹如神色大變,“老馬,你可再不能瞞我、騙我一句話了!” “我哪敢瞞騙,隻不過說不出口。

    上次來,情形就大為不妙。

    這一次我十幾天在路上,天天心裡嘀咕,可别像上次那樣,說洪三爺不在京裡!誰知——唉!”馬地保長長地歎口氣,低着頭說,“到底讓我猜中了!西洋鏡也到底戳穿了!” 所謂“戳穿西洋鏡”,是馬地保在長元吳會館無意中得聞内幕,洪鈞早在六月初就搬出會館了。

    這就可想而知,從他上一次進京時起,洪鈞就已蓄意避不見面。

     前後經過,直言無隐。

    聽得李婆婆渾身發抖,目瞪口呆;藹如臉色青得可怕,一雙發紅的眼中,含着兩泡淚水,卻就是不掉下來——掉淚的是馬地保。

     “我恨,我怕!”馬地保流着悲憤的眼淚,連連頓足,“像他跟姑娘這樣的情份,都是假的,天底下還有什麼是真的?這個心都可以變,還有什麼不能變?這個世界大沒有意思了,我真恨不得剃光頭發去做和尚。

    ”說罷,放聲大恸。

     在李婆婆母女的感覺中,就像自己在哭,因而反倒沒有眼淚。

    “老馬,你先不必難過!”藹如不知她是在勸慰馬地保,還是安慰自己,“你的話不錯,他跟我的情份如果也是假的,天底下就沒有什麼真的東西了!我不相信他是假的。

    老馬,你知道不知道他搬在什麼地方?” “不知道。

    ”馬地保收淚答道,“我倒是問過,他們不肯告訴我。

    ” “新科狀元,應該不是默默無聞的人物。

    老馬,你能不能去打聽一下。

    ” “不用打聽了!”李婆婆顫巍巍地站起身來,“你莫非還不死心?非要他當面給你難堪不可!” “他不會!”藹如疾言厲色地又添了一句:“他也不敢!” 聽得這話,馬地保拔腳就走,頭也不回地說:“我去打聽。

    ” ※※※ 馬地保到晚未回,而張司事卻陪了一個陌生人來。

    那人進屋便跪,向李婆婆磕了一個頭,口中喊道:“四嬸兒,想不到在這裡跟你老見面。

    ” “不敢當,不敢當!”李婆婆急忙起身,驚惶地問道:“你是哪位?怎麼給我行大禮?” 藹如的父親行四,既稱李婆婆為“四嬸兒”,自然是她夫家的侄子、藹如的堂兄——此人确是李衛之後,單名叫芳。

    原是佐雜出身,幹過幾年厘金的差使,撈了有幾千銀子,想搞個正印官做。

    照例捐過班,成了知縣。

    這一次是上京到吏部來“投供”,以便分省候補。

     張司事的本事很大,居然打聽到有這麼一個人,是李家子弟,算輩份是藹如的族兄,正好托他來斡旋洪鈞的那頭“惡姻緣”。

    于是由吳大澄征得潘家二老的同意,跟李芳接頭;隻要辦成此事,許他自選分發的省份,三個月内必定補缺。

    潘家二老,都已緻仕;潘祖蔭雖升了侍郎,亦無此可許捐班知縣如此優惠的力量。

    原來幕後另有一位巨公在支持。

     此公叫沈桂芬,原籍蘇州府吳江縣,占籍宛平。

    與李鴻章同年,是道光二十七年的進士;現任吏部左侍郎,人值軍機。

    從鹹豐駕崩,發生政變,兩宮太後垂簾以來,樞廷一直由恭王執政,除了文祥、寶鋆以外,另簡漢大臣兩員在軍機上行走,曆來都是一南一北,以示毫無偏頗。

    北方籍的軍機大臣,是皇帝開蒙的師傅李鴻藻,如今丁憂在家中守制;南方籍的軍機大臣,本是浙江餘杭人汪元方,上年十月病殁,就補了沈桂芬。

     汪元方是庸才,碌碌無所表現;沈桂芬卻是才大心細,着實能幹。

    此人清廉儉樸,于聲色貨利,一無所好;所好的是權力,而且心性偏狹。

    因為李鴻藻頗重鄉情,對于南士,多所排擠,所以沈桂芬為了對抗并求自保,很扶植南方人。

    從明末清初就已存在的南北之争,隐然複起了。

     因為如此,他全力支持“保全”的任何舉動。

    道光二十七年了未會試的正總裁是活世恩,所以潘家二者跟他是很親的世交,有事都可商量。

    對于李芳調停此事的酬庸,就是出于沈桂芬的許諾。

    吳大澄為了取信于人,曾經細道原委。

    李芳有這樣意外的好機緣,自然全心全意地效力。

    所以一見了李婆婆,便先磕上一個頭。

     磕罷起身,自叙譜系,李婆婆記得族中确有這樣一個侄子。

    困厄之際,忽然有個天外飛來的親人,自是深感安慰。

    而李芳又十分親熱,